说文解字吧 关注:9,218贴子:32,980
  • 11回复贴,共1

何谓六书之假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好多人以为造字方法没有假借.其实汉字假借出的字太多了!一字多音义者便是!
比如乐,本来是音乐之乐,乐经即此乐.因为音乐可以教化人心,怡人性情,给人带来乐趣.这个乐趣也不仅仅是音乐所能给予,所以就需要一个新的字来名之,因为音乐是带来乐趣的最主要和常用方式,因此还是借用了乐这个字,但音义却不同了,这就是一个新的字.几乎跟一个新造的字一样,只是写法跟音乐的乐一样而已.这两字就是字型相同的同源字.音完全不同,义有关联.多音义的假借字其实与我们现在用的一简对多繁的简化字一样,学写的时候貌似省了不少功夫,但使用中却会遇到很多麻烦,常用错或读错,解错.
音乐带来了乐趣,也带来了享乐成风,人君惯于享乐,黄钟大吕就不满足其所欲,靡靡之音也渐泛滥成灾,民间亦然.长此以往,乐经的地位自然自渐下流,最终被人所遗忘也就再正常不过了.或许乐经被人遗忘之前还有人叫乐经为le经,反正现在还会见到有人这样叫!如果真是在乐经失传以前都被错呼的话,则其失传就更正常了!好多东西就是因为不重视,乱改名而失传.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类不可胜举!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5-02 23:11回复
    享乐之风盛行,靡靡之音泛滥,以至于有点节操的人都远离娱乐界,这或许有些以今推古,但人性如此,古今一理.乐经的失传是历史的必然,只能期待于将来贯通自然又好音乐之圣人,或许可重建乐经!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5-03 11:52
    回复
      假借以现有的字(形)来表示新的字义,所以实际上没有新的字(形)产生。就造字方法来说,确实没有假借。
      但是“六书”不是造字方法。“六书”至早在春秋时期形成,不论从传说的仓颉造字来说,还是从现在能够看到的甲骨文来说,都远远晚于汉字的产生,怎么可能是造字方法呢?
      “六书”应该是教学识字的方法,记忆字义的方法,是追索“汉字之本”义的方法。
      严格地讲“乐yue”演变成“乐le”,是字义的引申。许慎的假借是包括了引申的,他的字例“长”就是由“长chang”引申为“长zhang”“的。
      不过一字多音并不是假借的必要条件,例如“行xing”和“行hang”就不是假借、或引申。
      还有字义假借,尤其是引申,都是从比较现实的物演变到比较抽象的事。“乐yue”的本义应该是乐器,由乐器引申出演奏的音乐(这次引申没有字音的变化),再引申为“乐le”的。


      3楼2014-05-04 13:16
      收起回复
        楼主说:
        “引申是音形均无变化,意义扩展而已,比如乐从乐器扩展到音乐;而假借是音义均有变化,只是借用原有字形而已,字已经从本质上变化了.比如音乐的乐被假借为快乐的乐,汉字三要素是音形义,并不是只看一个字形就能识字的!”
        《说文》中明确定义: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这个定义应该理解为:假借这类字,由于难以依据字义(概念)来创制字形,于是就拿语音接近的字(形)、或者取语义相关的字(形)作为该字义之形。
        可是历来学者却把“依声”和“讬事”连读,看成一件事,于是“假借”就仅仅是凭语音借字(形)而载义的方法了。这是通常意义上的“假借”,是狭义的“假借”。取语义相关的字(形)来表示新的字义,现在称为“引申”。原来许慎所定义的可以说是广义的“假借”。上次回复,因为不知道楼主讲的是哪种“假借”,也就没有细述。这里楼主明确使用“引申”和“假借”,所以是狭义的“假借”。
        似乎楼主正好弄反了“引申”和“假借”的字音变化的情况。
        既然“假借”是拿语音接近的字(形)来表示,那么字音、字形不能变化很大。例如求(毛在外的裘衣)要(人的腰部)……,语音没有变化。其(本象簸箕)……语音变化不大。
        而“引申”是取语义相关的字来表示,反而会变化其读音(其实可能是原来语音不同)以示区别。
        仍然以“乐”为例,这个字(形)原来是“木”上面两“幺”夹着“白”。《说文》认为:象鼓鞞。就是如“声(象石磬)”“壴(象鼓)”“龠(象排箫)”“琴”那样具体地象某种乐器,这是“乐”的本义。后来意义扩展,引申为所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能奏乐的器具总称,确实语音不变,仍然读yue。进而又引申为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之总和,(由实实在在的物引申为抽象的事)是为音乐。语音还是不变。正如楼主所说“音乐可以教化人心,怡人性情,给人带来乐趣”,所以还是这个用“乐”字来表示,但是语音是变为le了,声、韵皆变。但是从字义来说仍然是引申:音乐-->乐趣。不是凭借语音而来的假借。
        许慎举的字例,令,由铃铛引申为发号施令,再引申为摇铃之人(职位:县令、司令),确实都没有语音变化。但是另一个字例,长,本来是象人头上的飘然长发,引申为表示由短变长、由小变大过程的生长之长,这时语音有chang变为zhang。再引申为长发(成年人)而担当负责人(职位:长老、长官),这时语音又没有变化。还有,好,由美好引申为爱好,声韵不变,语调却变化了。所以引申是可能引起语音变化的。


        4楼2014-05-06 23:53
        收起回复
          要,从甲骨文字形来看是十分清楚,字义应该是人的腰部。《说文》也释为:“人中也。”为什么现在有“需要、要求”之义?
          求,是皮衣,然而毛在外面,现在写成“裘”。为什么有“要求”之义?
          其,是箕的本字,为什么有“其他、其实”之意?
          汝,是水名,为什么古籍中用作第二人称代词?
          暴,原意是双手捧米晒干,引申为“暴露”,原义现在写成“曝”。为什么“暴”有“暴力”之义?“暴力”之bao应该是“虣”,《周礼》有“司虣”,就是现在的“城管、市管”。为什么“暴 ”取代“虣”?


          5楼2014-05-13 23:53
          回复
            象形会意形声指事为造字法
            转借假注为用字法
            转借假注分为三转
            义转,形转,音转
            无此字,义相同或相近
            形相同或相近
            音相同或相近
            用已有之字代替未造之字
            或后世音変而用音近者代之
            如用没代未,用日代入
            用也代亦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5-20 00:0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