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吧 关注:20,706贴子:40,257
  • 0回复贴,共1

陆谦受:被中国建筑史遗漏的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他的个人移动映射出1930年代中国史
  同样有过西方正统建筑学教育背景,同样因历史变迁而辗转异乡,又同样在上世纪30年代为上海这座城市留下许多不朽的建筑,陆谦受总是不免被拿来和另一位早已被上海人民供在心头的设计师邬达克进行比较。一个专注银行和工厂设计,另一个却风格变幻多样,甚至被人指斥“没有风格”。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华霞虹提出了这样一点:要回答一个建筑师“他为什么这样设计”,除了看地形、流线等功能性,看材料技术等技术性,看样式表达的社会观念、建筑思想及美学,另有一个要点就是,还应该看业主所代表的市场。
  确定的业主让陆谦受的建筑风格始终保持其延续性。而对邬达克来说,他所面对的是商业化的竞争,多样的业务类型,不同的业主要求。他的风格多变,不得不说是在生存的现实中所锻炼出的灵活性。而陆谦受即使是在1949年去港之后,他的业主群体也大都是移民潮中属上层社会的工商业家们,多数是他在大陆已经建立起来的业务联系,所以他在香港的设计也大量集中在工厂、银行、地产开发等类型。
  “1930年,中国银行曾给予陆谦受7个月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建筑风格,观摩游历欧洲正在兴起的现代主义运动,不用和人竞争,不用满足不同业主,不用担心生计,这难道不是作为建筑师的一种幸运么?” 爱德华·丹尼森感慨道。
  当本土的上海人不断惊叹感动于代表了各种西方风格种类的建筑时,一个英国人却对中国本土的建筑师充满兴趣。爱德华·丹尼森说他选择陆谦受的原因是他是在中国建筑史上被遗漏的人,正如他的书名中Missing一词所要表达的含义。1931年中国建筑师学会的正式会员名单中,39人中有37名海归,其中只有两人来自英国,陆谦受就是之一,而其他大多从美国留学归来。爱德华想要挑战一种顽固的旧识,即“大多数归国的建筑师都是受到美国宾州古典主义教育,或是从日本归来打下扎实工程基础的”。
  当年和陆谦受在上海组建五联建筑事务所的五人均留学自英国。此留学背景中强烈的包豪斯色彩, 和梁思成、杨廷宝或童寯等美国宾大的布扎体系(Beaux-Art)影响形成鲜明对比, 成为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发展的重要例子。当然更吸引爱德华·丹尼森的一点是,陆谦受的一生,他个人的移动,像是一部微观历史,每走一步,都在那里留下了不可移动的印迹。
  “作为建筑师来说,陆是唯一经历了历史风波又留下很多作品的人,他的个人经历映射出了大的历史。西方人不太了解中国的历史,我想通过这一个人,也许可以更多追寻到一点细节。”华霞虹也说,“我们对邬达克是否捧得太高,说得太多。而对于中国自己的建筑师,往往只记得留下来的那批人。”
  从爱德华·丹尼森夫妇对陆谦受的“解冻”和其研究方法来看,建筑史的研究越来越“从二元的单方面影响向多元发展,不再讨论单一学派风格,而是综合各种社会政治的考量”,华霞虹这样总结。毕竟建筑终究不是空荡的区域和冰冷的围墙,它关乎人和历史。


1楼2014-05-25 18:0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