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35吧 关注:21贴子:552
在短短几年里,中国已经相继试飞成功歼-20、运-20、直-20等多种先进飞机,歼-20开创了中国航空跻身世界第一梯队的先声,运-20打破了中国独立研制大型飞机的瓶颈,直-20则将在很长时间里成为中国战术运输直升机的中坚。这些以“20”为序号的先进飞机将构成未来几十年中国军事航空风景线的主干,但在这道风景线中,轰-20是一个明显的缺失。
轰-20当然只是作者的想象,中国连轰-10的序号都没有使用过,也没有宣布过任何研制下一代轰炸机的计划。但这不妨碍我们想象一下轰-20。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4-07-06 21:04回复
    在歼-20、运-20、直-20纷纷出现的今天,中国轰炸机的主力依然是轰-6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4-07-06 21:04
    回复
      歼轰-7更加现代化,但这不是战略轰炸机
      现代战斗轰炸机已经承担了传统轻型轰炸机的战术轰炸任务,甚至部分接替了中程轰炸机的准战略轰炸任务,所以现代轰炸机都是战略轰炸机,不再有单纯的战术轰炸机了。中国现役轰炸机主力是轰-6系列。这是基于图-16的中程轰炸机,基本技术还是50年代的,载弹、航程、电子技术都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在经过大量升级之后,依然只能算是物尽其用,并无先进可言。即使算上介于轻型轰炸机和重型战斗轰炸机之间的歼轰-7,中国的轰炸机园地也只能说是寂寥。中国已经具有可靠的陆基和潜射洲际导弹,但依然缺乏有效的轰炸机。一般认为,核大国需要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这样才能构成足够稳定、可靠而又灵活的核打击力量。陆基洲际导弹具有速度快、射程远、难以拦截的特点,但固定的发射井使之容易受到对方的先发制人的攻击,机动发射也有阵地准备、反应时间和一旦暴露后的生存力问题。潜射洲际导弹除了具有陆基洲际导弹的优点之外,还有水下机动发射固有的隐蔽性和生存力优点,特别适合用于核反击,但存在实时指挥控制的难度较大的困难。另外由于需要在巡逻、航渡和修整之间综合平衡,常年实际部署在战位的导弹核潜艇数量并不多,不利于发挥全部核反击能力。最重要的是,陆基和潜射洲际导弹一旦发射,就无法改变目标或者中途召回,只有轰炸机才具有在最后一秒钟之前改变目标和召回的能力。这个“人在回路中”的特点是现代条件下战略轰炸机最重要的特质。
      中国的既定国策是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也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所以中国的核反击只能是针对有核国家的。核大国之间的核战争的顶峰是交战双方出动所有核武器,以确保摧毁对方为唯一目的,通常以互相自杀而告终。但是即使在核大国之间,核战争也不是注定只有全面升级一条路的。说到底,战争的目的是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不是寻求互相自杀。只有在不可能赢得战争或者赢得体面和平的情况下,才会无限升级到确保互相毁灭。换句话说,即使是核战争,战争能力的关键也不在于倾巢而出,而在于有控制的逐步升级,根据现阶段的战争目标,动用最适当层次的战争手段。相反,除了无所作为和就只有以命相搏的话,就十分被动。陆基和潜射洲际导弹可以在短时间内密集发射,不及时反应就等于坐视核反击能力被剥夺(如果对方的目标是核导弹基地),或者国家全面毁灭(如果对方的目标是人口和经济中心)。受到攻击的国家没有选择,一旦发现目标是自己,只有全力反击,而不可能等待事态发展后再澄清对方意图。因此,一般认为,陆基或者潜射洲际导弹一旦发射,核战争就不可挽回地进入全面摊牌的最后阶段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4-07-06 21:05
      回复
        中国是有常规意义的陆基和潜射弹道导弹的,但弹道导弹一旦发射,核战争就不可避免地进入全面摊牌阶段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4-07-06 21:06
        回复
          但轰炸机有所不同。有人说,轰炸机是核大国的“身份证”,但这种虚花头不是中国研发轰炸机的理由。核战争不是没有征兆的,在接到预警后,轰炸机可以立刻起飞,避开敌人的第一波核攻击,然后转入核反击。用作第一波核攻击时,轰炸机也有独特优势。在隐身、电子战的支持下,轰炸机可以深入敌后,抵近目标,确认目标,然后待机。只有在最高统帅部最后下定决心时,才发射核武器。但最高统帅部决定改变攻击目标或者改变攻击烈度的话,轰炸机上的机组人员可以马上飞抵新的目标,从新开始确认目标和待机的过程,并根据任务需要,调整核武器的当量(例如美国W80核弹可以在5千到15万吨当量之间调节),甚至选择不同的机载核武器。在完成对主要目标的攻击之后,可以继续对次要目标进行攻击,这也包括主要目标已经被先期打击摧毁的情况。当然,最高统帅部决定取消攻击的话,轰炸机可以返航,避免战争升级。在核战争前夜,轰炸机升空也是最明确的战争决心和准备的信号,是有效的威慑。
          在有可能升级到核战争的高烈度常规战争中,轰炸机也有独特的作用。如果一方有能够可靠突防的轰炸机,有能力用突然和精确的常规攻击拔掉另一方的核打击能力和国家指挥系统,而另一方只有破罐子破摔、一步升级到全面核摊牌的话,前者可以逐步升级以显示能力和决心,而后者只有在被动挨打和互相自杀之间选择,战略被动不言而喻。
          更重要的是,有人驾驶的轰炸机在国家战略指挥、通信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由飞行员根据既定指挥意图灵活选择和改变战术方案,自主完成任务。这样的灵活性和可控升级能力是陆基或者潜射洲际导弹所不具备的,也是中国最高指挥当局确实需要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4-07-06 21:06
          回复
            B-2、B-1、B-52构成美国的战略轰炸机力量,给美国的战略核打击能力带来巨大的灵活性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4-07-06 21:07
            回复
              英国是有过V系列轰炸机的,在马岛战争年代已经是在发挥余热了,退役后,英国再也没有战略轰炸机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4-07-06 21:07
              回复
                传统上,轰炸机是空中对地攻击的主力,轻型轰炸机以战术轰炸为主,直接支援陆军作战;重型轰炸机从事战略轰炸,以敌后战略目标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退出一线的战斗机挂上炸弹和火箭弹,转用于对地攻击,开始了战斗轰炸机这一新生事物,逐渐成为战场对地攻击的主力,但轰炸机作为远程重磅攻击主力的地位依然稳固,没有任何火炮或者战斗轰炸机可以在射程/航程或者投放当量上与轰炸机相提并论。广岛和长崎的核攻击由轰炸机投放,不是偶然的。但是,导弹改变了这一切。
                弹道导弹的射程早已赶上轰炸机。也正是因为洲际弹道导弹的出现,洲际巡航导弹胎死腹中。轰炸机的航程-射程优势早已一去不复返,投放当量优势依在,但作用已经悄悄转变了。传统轰炸有两种主要模式:大范围的概略攻击和高精度的点攻击。二战中,盟军对德国铁路枢纽、工业区和城市的轰炸是典型的概略攻击,对德国鲁尔水坝和大西洋海岸潜艇工事的攻击则是典型的点攻击。B-52在海湾战争证明了大规模轰炸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但那是60年代的战术对付50年代的观念的结果,萨达姆的军队徒有先进装备,但没有先进作战思想。现代地面作战的高度分布化、机动化和装甲化使得传统地毯轰炸的作用越来越有限,对平民目标附加伤害的顾虑进一步限制了概略攻击的使用。另一方面,点攻击的作用越来越大,极大提高的精度也使得点攻击在相当程度上代替了过去只有大面积概率攻击才能保证摧毁的作用。核轰炸更不需要巨大的载弹量。因此,过去对保证概略攻击效用的大载弹量现在不再是必须,现在研制全新轰炸机而把这继续主要作为“炸弹卡车”,就是误入歧途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4-07-06 21:09
                回复
                  地毯式轰炸过后的地面满目苍痍,暴露的有生力量几乎不可能生存下来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4-07-06 21:09
                  回复
                    但在特定情况下,轰炸机的载弹量依然有独特作用。在阿富汗战争中,B-1B经常在战区上空徘徊,一有地面部队呼叫,就赶去投掷制导炸弹,然后返回待机战位,准备响应下一次呼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应该注意到,这是低烈度战场,现成轰炸机的物尽其用是一回事,为此全新研制就效费比太低了。在装备巡航导弹或者远程滑翔制导炸弹后,轰炸机也具有大规模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比如说,一架B-52可以挂载12枚“鱼叉”反舰导弹或者12枚AGM-129空射巡航导弹,具有强大的打击力。不过巡航导弹对发射载机的要求不高,装在特制空投托盘上用运输机像空投重型装备一样从尾门空投发射,也可以形成类似的打击力,而且不占用专用的发射载机,因此也没有必要为大量挂载巡航导弹而研制新的轰炸机。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4-07-06 21:10
                    回复
                      阿富汗,在战区上空盘旋待机的B-52轰炸机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4-07-06 21:11
                      回复
                        B-1在阿富汗当作炸弹卡车使用,实际上更像“炸弹邮车”,这里丢一个炸弹,那里丢一个炸弹。这是在美国的靶场测试集束炸弹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4-07-06 21:11
                        回复
                          这是在伊拉克,GBU-38 LDAM炸弹连续击中目标
                          轰炸机的航程和挂载能力已经不再是决定性的优势,但系统采购成本、飞行员训练、作战保障、部署成本高的缺点越来越突出,比如说,轰炸机基地对跑道的要求远远超过战斗机基地,动辄要求3000米。在已经存在众多更高效费比的替代手段的情况下,研制新轰炸机需要有新的动力,这就是轰炸机的突防能力和随之而来的贴近目标的能力。在西班牙内战中,图波列夫SB轰炸机曾经可以单纯依靠速度甩掉大部分战斗机,但很快战斗机的速度追上来了;在二战中,美国B-17依靠速度、升限和自卫火力摆脱拦截,也只有有限的成功;B-29可以超越高炮火力的射高,但无法躲过已经进入喷气时代的战斗机;60年代美国B-70希望用持续的3马赫高速和3万米升限摆脱苏联战斗机,但米格-25的出现使得美国打消了这个主意;80年代的B-1B依靠变后掠翼的气动优势,可以在演习中的超低空贴地飞行中甩掉F-15的追逐,但具有下视下射能力的机载雷达和空空导弹最终使得超低空突防也不再可靠。轰炸机较大的体积和重量使其在与战斗机的竞争中,注定只可能有短暂的飞行性能优势,如果还有任何优势的话。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4-07-06 21:12
                          回复
                            B-52在和航母的联合演习中进行低空飞行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4-07-06 21:12
                            回复
                              二战后,航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侦察轰炸机重新获得发展的机会,苏霍伊T-4试图用三倍音速突防,TSR.2则试图用自动贴地飞行从低空突防
                              网络中心战的定义至今不很明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通过网络把参加作战的所有成员组成有机的整体,共享信息,共享决策,在平台能力、作战挂载和部署位置上最大程度互补,形成彻底的体系作战。在这样的体系中,个体成员不必具备全面的攻守能力,可以调用其他成员的能力协作实现战术目的。因此,侦察轰炸机主要担当ISR任务,大面积的攻城扒垒的粗活可以交由其他飞机或者导弹去干,甚至精确拔点的任务也可以交由导弹去干,包括高亚音速巡航导弹(包括空射、舰射、潜射)、常规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等,当然还有远程无人作战飞机。那样的话,轰炸机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抵近投弹,而是侦察、指挥和目标指引,相当于自带ISR能力的空中前进指挥部。轰炸机较长的留空时间、在抵近目标环境的生存力和多人机组特别适合这样的使命。与此同时,轰炸机固有的自带打击能力可以用于打击需要识别-攻击-核实的特别重要目标,或者打击来不及呼叫远程打击火力、需要立刻压制的突然目标。


                              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4-07-06 21: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