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天下吧 关注:1,498贴子:25,152

转 弟子规奴性思想实质与违背华夏文明内容浅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湖南1楼2014-07-12 10:59回复
    我们都知道,后两千多年历代中国人学的儒家是删减+修改版,如果还原真实的儒家与真正的孔学绝对会让人们“惊呆了”。但这里要谈的不是什么良儒与腐儒犬儒之争,真儒与假儒之辩,而是另一个所谓的“国宝”之称的《弟子规》。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拥护《弟子规》?
    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我们都知道满清入关灭了中华后,推崇儒学(腐儒派,也就是假儒家)作为国术统治汉人。


    IP属地:湖南2楼2014-07-12 11:00
    回复
      如果说培养情怀,陶冶情操,《诗经》可谓性情之真,《论语》可谓性情之正。然而却有很多人“弃论语而就弟子规”,甚至在我们说“论语更加纯正经典”的时候,他们会一贯地以“论语小孩子看不懂,弟子规能看懂”为由予以回应。虽然很多学者指出吹捧《弟子规》是“奴性入骨”的表现,然而这么一个定义是没法解决问题的,我们的问题是——该如何说服、改变、甚至拯救“毒性入骨”的人、又该如何防止我们在其他事情上犯与他们相似的错误。或者问题可以归结为:
        弟子规之流的奴性思维,其思想核心究竟在哪儿?奴性思维是怎么借《弟子规》成为可能的?为什么会存在“弟子规能看懂,而论语看不懂”的观点?
        我们翻阅《论语》,再对比《弟子规》,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两者的区别:论语对“道德”只有举例式的概括描述,而很少有明确细化的行为要求。更多的是“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君子能够如何如何”、“做到如何如何,可以称之为君子”这样的表达。然而《弟子规》则与之完全相反,其中有许多诸如“在某特定场合下,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样的及其详细、及其明确的近乎法律条文式的行为要求。
        或者可以打比方说,假如一个人希望走路的样子显得好看,他去看《论语》,会看到很多诸如“走路好看的人常常干些什么事”;“能做到如何如何的人走路会好看”这样的叙述。而去看《弟子规》,则会看到诸如“走路每步要跨25厘米;平均每秒跨0.8步;每次抬腿的角度为50度”这样的详细明确的要求。


      IP属地:湖南3楼2014-07-12 11:00
      收起回复
        换言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论语》更注重启发教育,通过描述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记叙一段段温润的语句来启发人们对道德、对人格的思考与追求,并以此培养人们举一反三、如切如磋的思维能力与思辨精神。而《弟子规》则开门见山地针对很多现实情境直截了当地给出明确详细的答案,甚至强调这个答案是“圣人训”从而防止了人们反思答案是否正确。
          《论语》授人以渔,《弟子规》授人以鱼。然而人在得到了道德上的“鱼”之后,是很难再去寻求道德上的“渔”的。也就是说:《弟子规》将一种社会问题转变成了另一种社会问题:将“丧失道德底线”这一问题转变成了“丧失道德反思”这一问题。相比前者,后者的问题更加可怕。这就是开篇提到的为什么有人说“弟子规能看懂,论语看不懂”的原因。
          写到这里,开篇另两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很明显了:
          弟子规的拥护者们,大多没有“自由之思想”,没有“独立之人格”,没有“理性的力量”。遇到问题不情愿独立思考,不愿通过自己的思维处理问题,而是希望直接从外界得到答案,甚至不会去反思得到的答案是否正确合理,而他们的这一特点在人生、道德这样的重大问题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可悲的是,《弟子规》恰恰又迎合了他们的这一特点——就人生问题直接给出答案,甚至通过强调自己的权威性(圣人训)来让人觉得其接近真理,不用再反思。
          培养“理性的力量”是很难的,然而自甘堕落不再独立思考是很容易的。加之一些社会组织有目的地推广《弟子规》,于是弟子规拥护者的人数便如爆炸一般迅速增长。在增长的同时,这部分人也很难接受自己理念上的僵化与奴性。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理性的力量。《大学》有言:“致知,靠格物”。共勉


        IP属地:湖南4楼2014-07-12 11:00
        回复
          【附1:弟子规推广组织的理论逻辑探究】
            《弟子规》一书中,除了流水线式的道德行为外,还有很强的奴性与顺民思想,而这些是与崇尚人格平等的儒家思想完全违背的。可是当代弟子规教育者们则又通过诸如“弟子规是儒家的根”、“弟子规每一条都做到了就是圣人的境界”等概念强化其书的负面影响。
            然而很可笑的是,当我们指出其问题的时候,弟子规教育者与推崇者们便会用弟子规内容中所涉及的部分道德行为的正当性来掩饰辩解。
            任何教义都有其发展完善的过程。某些社会组织在有目的地推广弟子规的同时时也粉饰强化了“《弟子规》与《论语》道德一致性”的依据,使其具备了更强的理论迷惑性与洗脑效果。
            【一】、“弟子规只是启蒙读物,儿童长大了会去思考,去改变。”
            这是典型地照搬了“先授人以鱼,再授人以渔”的经验:认为《弟子规》是鱼,《论语》等书是渔,人在得到鱼之后会渐渐地求渔。在得到具体教条之后便会渐渐地寻找并反思其精神依据。
            然而道德上的“鱼”是没法“吃光”的,所以得到《弟子规》这条“鱼”的人也就没有“缘鱼求渔”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更何况,《弟子规》通篇没有任何启发读者反思其道德依据的语句,甚至开篇“圣人训”这样的权威性指示又否决了人们“因鱼求渔”的必要性。而在弟子规教育者们“弟子规是儒家的根”、“弟子规每一条都做到了就是圣人的境界”等话的引导下,实现道德反思就更加困难了。所以诸如“弟子规只是启蒙读物,儿童长大了会去思考”这样的话是站不住脚的。


          IP属地:湖南5楼2014-07-12 11:01
          收起回复
            【二】、“《论语》与《弟子规》的关系就是“知”与“行”的关系,是不可分开的。”
              这里借助了一个未明确说出的逻辑前提:“《论语》是知,《弟子规》是行”,然后用“知行合一”的观念将《论语》与《弟子规》联系起来。
              然而“《论语》是知,《弟子规》是行”这一隐藏的逻辑前提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弟子规》对做人处事做出了详细甚至苛刻的明确要求,这并不代表其能作为“行”;《论语》重视启发式教育,重视思辨教育,也并不代表其只是“知”。
              更何况,即便“《论语》是知,《弟子规》是行”,从两书在教育理念上截然相反的态度来看,两者也绝不属于同一理念上的“行”和“知”。也就是说两者甚至根本不具备行知理念上的一致性,把两者放在一起属于主观臆断,强加关联。
              【三】、“《弟子规》与《三字经》都是很好的启蒙读物,以前的人在读,没有人说三道四,反而现在去说,真是不可理喻。”
              其一,这里存在一个很明显的概念暗示,即“《弟子规》与《三字经》性质相同”,这是很明显的错误。《三字经》对于父母、子女两方的义务都有很明确的叙述,“人格独立”、“人格平等”的思想在三字经中多有表达。而《弟子规》则只侧重一点:通过服从、隐忍、阿Q精神达到其所谓的“对人尽善”的教旨。当然这里的“善”并非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善。
              其二,《三字经》自宋代产生起直到清代,其一直与《百家姓》、《千字文》并列为三大启蒙读物。而《弟子规》虽产生自满清,可清人也几乎鲜有以《弟子规》作启蒙读物的。《弟子规》的兴起仅仅是十几年间的事。若论及真正的启蒙读物,可以考证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


            IP属地:湖南6楼2014-07-12 11:01
            回复
              【四】、“现实社会还是普通人多,老百姓只想吃饱饭,孝敬父母,养育儿女,弟子规正为此尔。如果大家都讲求思辨精神了,那谁还来扫大街,谁来工厂上班?”
                这里默认了“职业有高低之分”的观念以及“普通人不需要思辨精神”的观念。并偷换概念,隐藏了“有思辨精神的人不愿意从事扫大街等劳动”这一逻辑前提。
                孟子曾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其含义便是——不同的人即便在职业方面有主序之分,在人格上也是自由而平等的。
                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方面同样适用——职业确实是不同的,然而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其人格精神都应该是独立、自由而平等的!《伍子胥逃亡》、《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即便是一位渔夫、一位看门老兵,都能拥有伟大的人文情怀——而这不正是我们所向往追求的人格关系吗?所以“有思辨精神的人不愿意从事扫大街等劳动”这类事本身就是不可能发生的。
                这么说来,“‘授人以渔’的教育在现在的社会是否能够实现”这样的实践性问题应该是能引起争论的唯一理由了,因为其可行性与不可行性的理由都基于目前的社会现状——社会现状是复杂的,所以“可行”与“不可行”的观点都能在现实中找到依据。然而社会发展走向的可操作性也是很强的,毕竟路在脚下,大有可为!


              IP属地:湖南7楼2014-07-12 11:01
              回复
                【附2:弟子规内容违背儒家思想例证示例】
                  【一】:《十三经注疏》:“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意思是说:有三种不孝,如果一味地顺从父母,就是陷亲人于不义,是最大的不孝。
                  《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一段意谓顺从,与儒家思想违背。当然弟子规中也有规劝父母的内容,在“二”中详解。
                  【二】:《论语》:“父父子子”。意思是说:父亲要有个父亲样,才有资格要求儿子做得像个儿子。《三纲》:“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意思是说:父亲是子女的表率,如果父亲做得不像个父亲,子女可以离开。
                  《弟子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一段,尤其是“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里形成了一个“父母有错,只能不断地规劝父母改,如果父母不改,除了顺从之外别无他法”的奴性逻辑。与儒家思想相违背。


                IP属地:湖南8楼2014-07-12 11:01
                收起回复
                  【五】:《论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孟子》“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大学》“平天下”。意思就是,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弟子规》:“不关己,莫闲管”。这是孤立主义的态度。
                  真实的儒学,是需要我们还原的


                  IP属地:湖南10楼2014-07-12 11:02
                  回复
                    原帖地址 http://tieba.baidu.com/p/2803160976


                    IP属地:湖南11楼2014-07-12 11:06
                    回复
                      确实不错!我们一定要把孔孟舍身取义的儒家,和自我阉割只为取悦统治者更好愚民的儒教划清界限!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4-07-12 12:34
                      收起回复
                        我觉得我们吧的主要方向,放在这一方面,更好!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4-07-12 19:14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7-18 05:46
                          回复
                            这个应该转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15楼2014-07-19 22:13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7-22 00: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