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是非常喜欢《后会无期》这部电影的,但我不是专业的影视方面的制作人士,所以技术方面的东西我暂时不讨论,只写一点作为观众我几次观影后所看到的东西,有没看懂的可以进来看一下。这部电影要说的东西其实很多,我只是从其中一个点发散来写,欢迎探讨,文笔不好,不喜勿喷!
首先我们要先确立一点,《后会无期》是来自江河(陈柏霖饰)跟朋友们的一次旅行,江河将这次旅行所发生的事写成了一部小说,也就是说《后会无期》从头到尾所演的故事是来自一部小说,既然是小说,那么就一定有作者自身虚构的东西在里面。如果你认同这一点,那么请往下看。。
如果有虚构的东西,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区分电影里的现实与虚构呢?如题,马浩汉之死,那么他究竟是怎么死的?重点其实就是在电影的最后那段结尾,之前我跟很多人一样,认为这是作家导演的通病,就是舍不得自己写作时的良言金句,以这种稍显生硬的独白来跟观众告别,其实真的不是这样。我分析所得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大家应该还记得电影里有个跟电台通话的稍显2B的热线观众,以旁白自述的形式出现过两次。第二次他说他养了一条狗,现在在天台,然后挂了电话.......这其实是一个引射出来的东西。现实应该是这样的:马浩汉(冯绍峰饰)只身在城里打拼,遇到过诸多不如意,但还算个乐观上进的人。浩汗的偶像便是他的父亲,在浩汗心里他父亲是一个具有冒险精神的英雄;死与一次台风的海难。浩汗回到家乡送江河去西北任教,而他自己的目的就是顺路去见一个神交了十几年的笔友刘莺莺(袁泉饰)。然后当见过刘莺莺得知父亲当年并非死于海难,而是抛下家庭去找了刘莺莺母女等等。浩汗心目中的偶像瞬间破灭,曾经的人生观轰然倒塌。在送完江河之后,回到生活中郁郁不得欢,最后轻生。电影里有两处印证,在“走投无路”那一段,浩汗说:如果天无绝人之路又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走投无路?这其实是他当时绝望心情的写照。江河说:我一直以为你是一个很乐观的人。而浩汗自嘲:你一事无成,还在那里傻乐。另一处印证,就是电影最后那段,马浩汗说的那翻话,那其实是他跟江河最后的道别,他早已给自己设定好了结局。
第二种情况;现实与虚构的分水岭。画面依然回到电影最后那一幕。前面讲的东西都一样,现实是:那一天下着雨,在见过刘莺莺得知父亲事件真相之后,浩汗决定在雨中赶路送江河尽快去入职。然后发生车祸,就是遇到阿拉斯加前那一幕。车祸中浩汗死了,江河活了下来。现实世界在这里戛然而止。根据约定,江河把这次旅行写成小说并答应美化浩汗,并没有写浩汗的死而是写成我们所看到的浩汗一个人默默离开的那个结局。之前有人问,韩寒这是在挑战观众的智商下限么?怎么可能在大西北的野外捡到一条会装死的阿拉斯加幼崽。现在我告诉你,江河养的那条阿拉斯加根本就不是在那里捡来的,至于从何而来我们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现实是,根本没有阿拉斯加,没有阿吕,没有火箭升空,没有温水煮青蛙。那次车祸以后的东西都是江河小说虚构出来的。至于他虚构这些想要表达什么就需要大家自己去体会了,当然我也有我的体会不做过多阐述。当然对于这个结果很多人可能无法接受,那么我说了,首先你要先接受这电影改编自一部小说,而小说,你就得接受其中有虚构的成分这种事实。
最后是佐证,很多人都认为故事太随意太松散,故事你真的在听么?当然我也是看了3遍之后才看懂这一幕,不得不佩服韩导。如果你不知道《后会无期》到底讲的一个什么故事,那么至少,你该懂得后会无期是什么意思。只要还活着,有谁敢断言今生今世以后都不会再见?人不到死,怎么可能“后会无期”?这,就是这部电影名字的由来。
PS:国产电影能拍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错了。有朋友问我,同一部电影干嘛要去看3遍。首先电影本身必须得有很吸引我的地方,而我的初衷并没有是要去解析电影本身,第一次看完笑过之后感觉意味深长。第二次是冲着电影里面的台词去的。随后去了第三次。还有个原因,因为小时候并没有那么富裕,看韩寒的书都是买的盗版,是时候还债了。我相信十年之后,当人们谈到韩寒的时候,还是会有人谈起这部电影;好的电影,是经得起时间推敲的,立帖为证。
首先我们要先确立一点,《后会无期》是来自江河(陈柏霖饰)跟朋友们的一次旅行,江河将这次旅行所发生的事写成了一部小说,也就是说《后会无期》从头到尾所演的故事是来自一部小说,既然是小说,那么就一定有作者自身虚构的东西在里面。如果你认同这一点,那么请往下看。。
如果有虚构的东西,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区分电影里的现实与虚构呢?如题,马浩汉之死,那么他究竟是怎么死的?重点其实就是在电影的最后那段结尾,之前我跟很多人一样,认为这是作家导演的通病,就是舍不得自己写作时的良言金句,以这种稍显生硬的独白来跟观众告别,其实真的不是这样。我分析所得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大家应该还记得电影里有个跟电台通话的稍显2B的热线观众,以旁白自述的形式出现过两次。第二次他说他养了一条狗,现在在天台,然后挂了电话.......这其实是一个引射出来的东西。现实应该是这样的:马浩汉(冯绍峰饰)只身在城里打拼,遇到过诸多不如意,但还算个乐观上进的人。浩汗的偶像便是他的父亲,在浩汗心里他父亲是一个具有冒险精神的英雄;死与一次台风的海难。浩汗回到家乡送江河去西北任教,而他自己的目的就是顺路去见一个神交了十几年的笔友刘莺莺(袁泉饰)。然后当见过刘莺莺得知父亲当年并非死于海难,而是抛下家庭去找了刘莺莺母女等等。浩汗心目中的偶像瞬间破灭,曾经的人生观轰然倒塌。在送完江河之后,回到生活中郁郁不得欢,最后轻生。电影里有两处印证,在“走投无路”那一段,浩汗说:如果天无绝人之路又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走投无路?这其实是他当时绝望心情的写照。江河说:我一直以为你是一个很乐观的人。而浩汗自嘲:你一事无成,还在那里傻乐。另一处印证,就是电影最后那段,马浩汗说的那翻话,那其实是他跟江河最后的道别,他早已给自己设定好了结局。
第二种情况;现实与虚构的分水岭。画面依然回到电影最后那一幕。前面讲的东西都一样,现实是:那一天下着雨,在见过刘莺莺得知父亲事件真相之后,浩汗决定在雨中赶路送江河尽快去入职。然后发生车祸,就是遇到阿拉斯加前那一幕。车祸中浩汗死了,江河活了下来。现实世界在这里戛然而止。根据约定,江河把这次旅行写成小说并答应美化浩汗,并没有写浩汗的死而是写成我们所看到的浩汗一个人默默离开的那个结局。之前有人问,韩寒这是在挑战观众的智商下限么?怎么可能在大西北的野外捡到一条会装死的阿拉斯加幼崽。现在我告诉你,江河养的那条阿拉斯加根本就不是在那里捡来的,至于从何而来我们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现实是,根本没有阿拉斯加,没有阿吕,没有火箭升空,没有温水煮青蛙。那次车祸以后的东西都是江河小说虚构出来的。至于他虚构这些想要表达什么就需要大家自己去体会了,当然我也有我的体会不做过多阐述。当然对于这个结果很多人可能无法接受,那么我说了,首先你要先接受这电影改编自一部小说,而小说,你就得接受其中有虚构的成分这种事实。
最后是佐证,很多人都认为故事太随意太松散,故事你真的在听么?当然我也是看了3遍之后才看懂这一幕,不得不佩服韩导。如果你不知道《后会无期》到底讲的一个什么故事,那么至少,你该懂得后会无期是什么意思。只要还活着,有谁敢断言今生今世以后都不会再见?人不到死,怎么可能“后会无期”?这,就是这部电影名字的由来。
PS:国产电影能拍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错了。有朋友问我,同一部电影干嘛要去看3遍。首先电影本身必须得有很吸引我的地方,而我的初衷并没有是要去解析电影本身,第一次看完笑过之后感觉意味深长。第二次是冲着电影里面的台词去的。随后去了第三次。还有个原因,因为小时候并没有那么富裕,看韩寒的书都是买的盗版,是时候还债了。我相信十年之后,当人们谈到韩寒的时候,还是会有人谈起这部电影;好的电影,是经得起时间推敲的,立帖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