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香香器的发明和应用由来已久,
我国古代熏香的器具主要有熏炉和熏笼。
在河北刘胜墓、湖南马王堆一号墓、西安法门寺等遗存中,
都有材质各不相同的薰香之器出土。
(
古代较早的香熏均为陶瓷烧制,
在汉朝流行一种叫博山炉的香熏。
古代盛传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博山炉便是根据这一传说设计的。
使用时,香料燃于炉中,烟气从盖上的镂孔冒出,
凭借袅袅上升的香烟,营造出空远寥廓的境界。
围炉熏香,是古代士大夫最充满情致的生活场面。
盛唐在贵族中还普遍使用一种银质香熏球,
熏球内因装置两个环形活轴的小盂,重心在下,
故无论熏球如何滚动,环形活轴皆能起平衡作用,使小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
内燃之香料决不会倾覆以致烧蚀衣被,
其原理同现代陀螺仪如出一辙。
在唐代,熏笼大为盛行,覆盖于火炉上供熏香、烘物或取暖。
《东宫旧事》记载:
"太子纳妃,有漆画熏笼二,大被熏笼三,衣熏笼三"。
反映此时宫中生活的宫体词也有很多都提到这种用来熏香的熏笼,
如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
"红颜未老思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白居易《宫词》),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熏笼" (李煜《谢新恩》),
"凤帐鸳被徒熏,寂寞花锁千门"(温庭筠《清平乐》)。
西安法门寺曾出土了大量的金银制品的熏笼。
雕金镂银,精雕细镂,非常精致,都是皇家用品。
除了大量的熏笼,还有各种动物形状的熏炉,用来取暖,
特别是唐以后使用的比较广泛。
宋代一些官宦士大夫家比较流行的是鸭形和狮形的铜熏炉,
称为"香鸭"和"金猊"。
宋 黄庭坚 《惜馀欢·茶词》词:“歌阑旋烧绛蜡。况漏转铜壶,烟断香鸭。”
清 陈维崧 《眉峰碧·春夜见新月》词:“无语抛银甲,且自偎香鸭。”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自己的生活时也多次提到熏香的器具,
如在《凤凰台上忆吹箫》里写下"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在《醉花阴》里写下"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还有周紫芝的词《鹧鸪天》里有"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
徐伸的《二郎神》中"漫试着春衫,还思纤手,熏彻金猊烬冷",
词中的"金猊"、"金兽"都是这种用来熏香的器具。
明清熏炉的制作和使用进入繁荣时期,
故宫内大殿、书房、内寝皆置高达三四尺的巨大熏炉,形如金钟鸟笼,
多为掐丝珐琅等景泰蓝之精品,亦有铸铜鎏金錾刻精美的极品,
皇帝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呢?
当时的文人高士,书案上多设造型各异纹饰典雅的香熏盒,
以营造融入怡性逸情高雅意境。
西风乍起,时值岁寒,
民间还普遍使用以紫铜白铜黄铜打制的手炉脚炉,
网盖上皆有镂刻精致的纹饰或吉祥图案,
无论乡绅庶民,小姐老妪人手一炉,已成明清时代一道多彩多姿的市井民俗景观。
明人冒襄满怀凄楚地回忆与董小宛曾经有过的黄金时光:
"姬与余每静坐香阁,细品名香。"
一对才子佳人,为了品味名香的气息,竟至于整宿地熬夜。
品赏焚香可以说与赏画、听曲、观戏一样,是一种心灵的审美活动,
只不过,不是视觉,也不是听觉,而是通过嗅觉来抵达。
燃香后,烟气从炉盖的漏孔中缓缓逸出,
让人感受得到很美,却无法说出美在何处。
印泥盒一枚,露脸~
打篆刚好,四小时盘香也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