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图案吧 关注:52贴子:64
  • 10回复贴,共1

《扎染》扎染工艺及图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扎染是指在织物上运用扎结成绺(或缝纫)浸染技艺印染成花纹的工艺。通常也指印染成的印染工艺品。
扎染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是出于新疆地区。据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的作品,扎染这种工艺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


IP属地:北京1楼2014-09-24 18:59回复
    扎染“秦汉始有之”(工仪实录),已有数千年历史,这支古代染缬中的奇葩,一直以自己独特而奇妙的美姿根深蒂固生长在人民中间,点缀、美化人民的生活。扎染独特的手工扎结,染色形成的痕迹美。自然过度的色晕美,是扎染的独特所在,也由此使扎染具有跨世纪的旺盛艺术生命力。朴实无华,天然成趣的扎染这支古老的染缬奇葩,必将在中原大地重放光彩,更加绚丽。


    IP属地:北京2楼2014-09-24 19:00
    回复
      在南北朝时,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妇女的衣着,在“搜神后记”中就有“紫缬襦”(即上衣)、“青裙”的记载,而“紫缬襦”就是指有“鹿胎缬”花纹的上衣。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鼎盛时期,绞缬的纺织品甚为流行、更为普遍,在唐诗中我们可看到当时妇女流行的装扮就是穿“青碧缬”,着“平头小花草履”。在宫廷更是广泛流行花纹精美的绞缬绸,“青碧缬衣裙”成为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北宋时,绞缬产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区流行甚广。从唐代《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和宋代《大理国画卷》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印染技术。盛唐年间,扎染在白族地区已成为民间时尚,扎染制品也成了向皇宫进献的贡品。史载盛唐时,扎染技术传入日本等国,日本将我国的扎染工艺视作国宝,至今在日本的东大寺内,还保存着我国唐代的五彩绞缬。后经日本又流传入我国云南,由于云贵地区的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所以古老的扎染工艺在那里落户。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而成。


      IP属地:北京3楼2014-09-24 19:00
      回复
        宋代《大理国画卷》所绘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的布冠套,同传统蓝地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经过南诏、大理国至今的不断发展,扎染已成为颇具白族风情的手工印染艺术。扎染技法的采用。使面料富于变化,既有朴实浑厚的原始类,又有变换流动的现代美,具有中国画水墨韵味的美和神奇的朦胧美,扎染服装是立足民族文化的既传统有现代的服装艺术创作。夹染、抓染、线串染及叠染等出现各种不同的纹路效果。扎染十世纪,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宋仁宗明令严禁扎染物品民用,把它作为宫廷专用品,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以至消失。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除中国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也有扎染手工艺。20世纪70年代,扎染成为流行的手工艺,广泛应用于服装、领带、壁挂等。在同一织物上运用多次扎结、多次染色的工艺,可使传统的扎染工艺由单色发展为多种色彩的效果。古时候染料一般用植物染料,亦称草木染。常用的染料有红花,紫草,蓝靛等。那时候的扎染技法有米染,面染,豆染等。即用豆面,石灰调成防染桨,通过花板涂在布上,然后煮染,可出现兰底白花的效果。根据设计图案的效果,用线或绳子以各种方式绑扎布料或衣片,放入染液中,绑扎处因染料无法渗入而形成自然特殊图案的一种印花方法。也可将成形的服装直接扎染。分串扎和撮扎两种方式。前者图案犹如露珠点点、文静典雅,后者图案色彩对比强烈、活泼清新。一般可用来做较为宽松服装、围巾等。多选用丝绸面料。


        IP属地:北京4楼2014-09-24 19:01
        回复
          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的水平,出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至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IP属地:北京5楼2014-09-24 19:01
          回复
            扎染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1000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人民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织染文化。大理染织业继续发展,周城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织染村。1984年,周城兴建了扎染厂,带动近5000名妇女参加扎花,80%以上销往日、英、美、加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供不应求。这里,妇女们个个在扎花,户户在入染,已成为重要的扎染织物产地。但是,当前产业化的趋势使部分传统扎染技艺走向消亡,原有的民间特色开始退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经营滋生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植物染料板兰根供不应求。在此情势下,扎染技艺的传承受到困扰。只有认真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促进织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IP属地:北京6楼2014-09-24 19:01
            回复
              扎染载体
              布匹是扎染的载体,没有纺织也就没有布帛、丝锦,没有了诸如此类的载体,也就不可能有在载体上的任何涂染的美术工艺。
              我国纺织的历史从现存的史料看,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或西周。在商代和西周的墓葬中,都曾发现过不少玉蚕,说明当时人们对蚕桑的重视。到了春秋战国,丝织工艺进步很快,从现有发掘出来的实物和文献资料上看,当时的丝织品种类繁多,图案精美。及至汉代,丝织品和染织技法有了长足的进步,品类已可分为绵、绫、绮、罗、纱、练、纨绢、绨、缎等十数个类别。与此同时,还形成了中原地区以临淄、襄邑等地为主的丝织生产中心。
              我国传统社会以男耕女织的基本经济形态形成之后不太长的时期,社会思潮中便出现了对“织女”的崇拜。汉代画像石星像图中就有“织女”的美丽形象。西汉长安昆明池畔也发现了“织女”的石雕像。这些文物中的“织女”,也就是我国民间无数从事纺织、刺绣、缝纫等手工艺劳动生产的妇女的神化形象。
              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许多纺织生产劳动的记述和描绘。比如《墨子·辞过》:“女工作文采”,就是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织女的劳动已经不仅只是纺织布帛,而且在布帛、丝织上“作文采”了。孟郊《织妇词》说:“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生动地描绘了织女们艰辛的劳作;王建《织锦曲》写道:“红缕葳蕤紫茸软,蝶飞参差花宛转。一梭声尽重一梭,玉腕不停罗袖卷。”描绘了织女的心灵手巧的纺织劳动。正是她们夜以继日的劳动,创造出举世闻名的中国纺织、织染的精品。
              古代织女们进行纺织的原始织机是什么模样?我想,大致就是文献上说的“踞织机”。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了汉代铜贮贝器,它的盖上有从事纺织的雕铸人物,从画面上看,这种原始的踞织机是手脚并用的。又从出土的汉代锦绮实物上看,当时的织机已经可以斜织和提花了。东汉王逸《机织赋》:“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动摇多容,俯仰生姿”,是对织女劳作的精彩描绘。正是她们的辛勤劳作,织就了“方圆绮错,极妙穷奇,虫禽品兽,物有其宜”的精美纺织品。
              汉代铜贝器出土地的晋宁属滇池区域。当时滇池区域已有河蛮部族(西南夷中的一个强大部族。河蛮后来分为白蛮、乌蛮两支部落,分别是白族和彝族的先民)居住,我们有理由推断:在汉代,地处边陲的云南纺织工艺已经相当发达,其中必定有河蛮的纺织品,也就是说,必定有白族、彝族先民们的纺织品。
              在云南元谋大敦子,洱海及金沙江流域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还发掘出大量四、五千年前原始的石质、陶质纺轮、纺锤等工具,证明了新石器时期云南已经有了纺织生产。《后汉书·哀牢传》中记载,永昌地区(今保山市及部分大理州)“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彩文绣……兰干细布,织成文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汗。”这更进一步说明,当时不但有了棉、毛、麻等织物,并且能利用天然染料,印染出白叠花布。可见南诏、大理国的纺织技术已与中原不相上下了。
              又据《滇志》记载,云南丝蚕生产也很发达。赵州(现大理市凤仪镇及其周边地域)丝是遐迩闻名的,汉时就有赵州丝出口到掸国(缅甸古称)、身毒的历史。南诏时期,洱海区域就生产出著名的“红布”,鹤庆也有“井口布”出口的记载。
              《前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说:“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言,使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得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毒身国……”大夏人所说的“贾”,很可能就有西南夷,即我国西南边陲的土著、商人、马帮。因为,早在北方丝绸之路开辟前的几百年,西南夷就通过数百年艰辛,以叶榆(现大理古城)为起点开辟出了一条秘密的南方陆上丝绸之路。通过这条密道,西南夷早就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东有了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张骞听说的“蜀贾”、“蜀布”,我怀疑有误。一、也许大夏人不太能识别我国商贾的籍贯、口音,随意说成是“蜀”人“蜀”布。其实,那时的外国人,只认识中国是“汉”、“唐”或“China”,根本分不清中国人籍贯的细微区别。我想,即使当代的老外,能分清者也是寥寥无几吧。二、或者,干脆就是张骞自以为是,以为到大夏的中国商贾就是“蜀贾”,布帛就是“蜀帛”了。张骞当时并未到过云南(张骞是从大夏沿北方丝绸之路返回长安后,向汉武帝奏报他的见闻,受汉武帝派遣才到云南来探查西南夷的秘密通道的),当时他即使见到了西南夷运到大夏的商货,也未必能够认出哪些是云南的商品。不过,无论如何,中国商贾运去的商品中必有产于云南白族的布帛、丝绸,这是毋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时作为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中心——叶榆、永昌的民间纺织业已经有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和产量。这就为大理白族先民的扎染染织奠定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IP属地:北京7楼2014-09-24 19:02
              回复
                1 大理扎染
                大理民族扎染采用民间图案,通过对传统的扎染工艺进一步渲染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化、抽象化和实用化融为一体的工艺品。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传统染料以板蓝根、蓝靛为主,与化学染料相比,其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穿着比较舒适,不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不良刺激。据说,像板蓝根一类的染料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消炎清凉作用,对人的健康有益。在回归自然、提倡保健的今天,扎染布被广泛用来制作衣裤、被子、枕巾、桌布等与人体肌肤相亲的用品,格外得到人们的青睐。


                IP属地:北京8楼2014-09-24 19:03
                回复
                  4.2 白族扎染
                  扎染布是白族特有的工艺产品,在大理城乡随处可见它的踪影。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大理白族扎染以纯棉布、丝绵绸、麻纱、金丝绒、灯芯绒等为面料,目前除保留传统的土靛染蓝底白花品种外,又开发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种。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近年来,大理喜洲白族妇女在图案艺术、古代结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了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彩色扎染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白族地区,一种称为"反朴法仿扎染"的工艺制品正应运而生。反朴法仿扎染是在古代扎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像扎染而非扎染,像泼画而非泼画,图案花纹兼有扎染与泼画之风格的新工艺。其特点是在扎染工艺上省去了扎结这一工序,图案花纹色晕层次更为丰富,呈现出错杂融浑、斑斓厚重的色彩效果。彩色扎染和反朴法仿扎染具有同曲异工之妙,能产生朦胧流动的风格和回归自然的美,更好地表现物像,增添艺术魅力。


                  IP属地:北京9楼2014-09-24 19:04
                  回复
                    3 彝族扎染
                    巍山彝族扎染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发挥传统民间扎花工艺特色,做工精致、当然精美、图案新颖多变,具有古朴、典雅、自然、大方的特点,既有较高明的艺术欣赏价值,又有较强的实用性。彝族扎染有蓝染、彩染、贴花等系列产品。制成品有台布、壁挂、门帘、衣服、裙、帽、包、地毯及各种面料。用户可根据各种图案花布,用来制作衣裙、围腰、被面、床单、门窗、窗帘、桌椅帽等。用扎染制作的衣裙、床单、门窗、窗帘穿在身上,挂在室内,别一番古朴、典雅的风味。


                    IP属地:北京10楼2014-09-24 19:04
                    回复
                      4 现代扎染
                      “现代扎染是针对传统扎染、蜡染和蓝印花布这三种传统染色工艺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即在各种纺织面料和成衣上运用现代防染科学技术和各种特殊工艺手法,创造出区别于传统“三染”、工业印染审美特征的具有现代审美意义的平面、立体或单色和多色交融新图形的可产业化的艺术实践活动”。(①)作为一种独特的工艺文化,与传统扎染一样,现代扎染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还在本质上体现出自身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传达不同时代气息的特征,具有“笔墨当随时代变化”(石涛语)的开放性特点。那么,在信息化、数字化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数码思维”和“数码行为”成为我们正常“生活方式”的今天,数字化处理技术产生的数码艺术也必然能为现代扎染艺术借鉴,并成为当代设计师创造现代扎染新图形的重要工具和主要设计语言。


                      IP属地:北京11楼2014-09-24 19: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