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古琴吧http://tieba.baidu.com/p/205552228
漫谈中国古琴珍萃中的唐琴
郑珉中
《中国古琴珍萃》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古琴图笈,它的出版,对于宣传与发扬古琴艺术,使爱好古琴人士得以了解传世古琴的概貌,欣赏国家收藏的古琴珍品,功不可没。几经阅览,愿先就其中唐琴试作一些肤浅的补充介绍,希望能增加读者的兴趣和对唐琴的近一步认识有所裨益。
古代弦乐器中幸存于今者惟有古琴,而存世最古的只有唐代的制作。这种情况的形成,一则是几千年来礼乐教化传统的影响,使历代帝王及文人士大夫皆以古琴为修身养性,陶冶性灵之器而倍加青睐,名之为雅乐。于是士人之家,书斋之中亦往往张挂一琴以增风雅,古琴遂别于筝琶独领风骚而流传于世。再则唐代音乐受到皇家的重视而飞跃发展,鼓琴的名家辈出,斫琴名手亦应时而生,蜀之雷霄,郭谅,吴之张越、沈镣都是盛唐时期名噪一时的斫琴巨匠,特别是雷氏祖孙三代皆以制琴为业,影响尤为深远。他们的制作,不仅被当时的唐贤所重,尤为其后的宋儒所珍赏。其后伴随着琴乐的发展,制琴名家代有出现,他们的制作相继被士林所珍,于是传世的历代古琴中,日益稀少的唐代名琴愈被世人所珍重,遂使唐琴逐渐跻身于鼎彝、古笈、书画收藏品之列,这就是古琴特别是唐琴被代代相承保存至今的原因所在这种情况,在明代权相严嵩的抄家清册《天水冰山录》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其中的古琴包括时琴在内,都与古笈书画一样对待,逐件开列清单,统一上交皇家。
对于传世古琴中的唐琴遗存数量,近百年来,古琴家的说法不同,以大琴学家杨宗稷1911年写《琴粹》时说:“读欧阳公三琴记,唐琴在北宋时已不多得,况更历千年乎!宜乎今日唐琴如凤毛麟角也。”8年后在《琴余漫录》中说:“予向以为唐琴如凤毛麟角,今乃知并不罕见。”再过6年之后,写《藏琴录序》说:“今天下唐琴多矣,然求其音韵全美,无少庇累者,千百中不得一二……”14年间他对唐琴遗存的估计竟有如此巨大变化,主要是鉴定方法使然。从其论著中知其鉴琴方法有二:一是凭声音木质来判断;一是据腹款与题跋。鉴定唐琴据此论定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准确的,因为古材可以新制,晚明之琴亦有声音佳妙之作、唐宋古琴由于保存不善声音可以受坏,腹款年久可以磨灭,作伪更常见,宋人伪造唐琴“冰清”已被《 史》证明,故鉴定唐琴不能据此论定。
近30年来,有的琴人受文学、艺术、工艺美术品时代风格的启发,因此观察传世古琴乃发现前代琴人所确定的唐代宫琴,实际包括了唐代民用的野斫在内。宫琴的特点在于有四字腹款,如“至德丙申”、“太和丁未”今日已不见腹款者,实为昔日待价而沽之民间野斫琴,因墨书腹款年久湮灭故今日成为无款唐琴。至于有开元二年雷威制、大唐雷氏制,或武德款、盛享款之琴,其风格与宋以后的制作相同,皆宋以后之伪作,非唐代野斫之遗也。经过如此分析排比,以前人肯定的唐代宫琴为标准,今天能被认定的唐琴共得18张,2张在美国,16张在国内,经过反复比较,16张唐琴遗存中其时代须进一步推敲者约有二三,剩下的皆唐代遗珍,虽不能比之凤毛麟角,然寥寥可数犹如晨星了。
今《中国古琴珍萃》收入的国内唐琴11张除一张系琴家个人收藏者外,其余皆系国家的收藏,是传世古琴的珍萃部分。对于这些琴的有关资料,如流传、著录与研究论述,因该书限于体例均附缺如,这对于全面了解与欣赏这些唐琴似有不便,今据已经掌握的有关记述,试作补充说明,希望对欣赏这些张唐琴有所帮助。
一、伏羲式琴
传世唐代伏羲式琴,为圆首,其项作上阔斜下至肩之式,腰为内收之双连弧形,宋以后之人皆遵此制。南宋以来“历代琴式”中之伏羲式琴,其腰皆为内收单孤形,与琴式中之“师襄式”相类似。上述唐代伏羲式琴,为历代琴式中所无,可见增加一个内收弧形,实为唐贤之创作,且已被历代前贤所认可。至于与“历代琴式”中相类似之琴,应各归其类,则不宜与伏羲式相混淆。
历代琴式图像,皆冠伏羲式于篇首,盖循古琴为伏羲氏创作之说,对于伏羲以后之琴,皆沿制作时代之先后,依次排列,示人以古琴形制发展变化之历史,此诚可以为后世法。《中国古琴珍萃》亦以伏羲式琴冠于篇首,且以盛唐之器为先,这与古琴发展的历史及传世古琴的现状是两相吻合的。今依其顺序分别作补充介绍于后。
漫谈中国古琴珍萃中的唐琴
郑珉中
《中国古琴珍萃》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古琴图笈,它的出版,对于宣传与发扬古琴艺术,使爱好古琴人士得以了解传世古琴的概貌,欣赏国家收藏的古琴珍品,功不可没。几经阅览,愿先就其中唐琴试作一些肤浅的补充介绍,希望能增加读者的兴趣和对唐琴的近一步认识有所裨益。
古代弦乐器中幸存于今者惟有古琴,而存世最古的只有唐代的制作。这种情况的形成,一则是几千年来礼乐教化传统的影响,使历代帝王及文人士大夫皆以古琴为修身养性,陶冶性灵之器而倍加青睐,名之为雅乐。于是士人之家,书斋之中亦往往张挂一琴以增风雅,古琴遂别于筝琶独领风骚而流传于世。再则唐代音乐受到皇家的重视而飞跃发展,鼓琴的名家辈出,斫琴名手亦应时而生,蜀之雷霄,郭谅,吴之张越、沈镣都是盛唐时期名噪一时的斫琴巨匠,特别是雷氏祖孙三代皆以制琴为业,影响尤为深远。他们的制作,不仅被当时的唐贤所重,尤为其后的宋儒所珍赏。其后伴随着琴乐的发展,制琴名家代有出现,他们的制作相继被士林所珍,于是传世的历代古琴中,日益稀少的唐代名琴愈被世人所珍重,遂使唐琴逐渐跻身于鼎彝、古笈、书画收藏品之列,这就是古琴特别是唐琴被代代相承保存至今的原因所在这种情况,在明代权相严嵩的抄家清册《天水冰山录》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其中的古琴包括时琴在内,都与古笈书画一样对待,逐件开列清单,统一上交皇家。
对于传世古琴中的唐琴遗存数量,近百年来,古琴家的说法不同,以大琴学家杨宗稷1911年写《琴粹》时说:“读欧阳公三琴记,唐琴在北宋时已不多得,况更历千年乎!宜乎今日唐琴如凤毛麟角也。”8年后在《琴余漫录》中说:“予向以为唐琴如凤毛麟角,今乃知并不罕见。”再过6年之后,写《藏琴录序》说:“今天下唐琴多矣,然求其音韵全美,无少庇累者,千百中不得一二……”14年间他对唐琴遗存的估计竟有如此巨大变化,主要是鉴定方法使然。从其论著中知其鉴琴方法有二:一是凭声音木质来判断;一是据腹款与题跋。鉴定唐琴据此论定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准确的,因为古材可以新制,晚明之琴亦有声音佳妙之作、唐宋古琴由于保存不善声音可以受坏,腹款年久可以磨灭,作伪更常见,宋人伪造唐琴“冰清”已被《 史》证明,故鉴定唐琴不能据此论定。
近30年来,有的琴人受文学、艺术、工艺美术品时代风格的启发,因此观察传世古琴乃发现前代琴人所确定的唐代宫琴,实际包括了唐代民用的野斫在内。宫琴的特点在于有四字腹款,如“至德丙申”、“太和丁未”今日已不见腹款者,实为昔日待价而沽之民间野斫琴,因墨书腹款年久湮灭故今日成为无款唐琴。至于有开元二年雷威制、大唐雷氏制,或武德款、盛享款之琴,其风格与宋以后的制作相同,皆宋以后之伪作,非唐代野斫之遗也。经过如此分析排比,以前人肯定的唐代宫琴为标准,今天能被认定的唐琴共得18张,2张在美国,16张在国内,经过反复比较,16张唐琴遗存中其时代须进一步推敲者约有二三,剩下的皆唐代遗珍,虽不能比之凤毛麟角,然寥寥可数犹如晨星了。
今《中国古琴珍萃》收入的国内唐琴11张除一张系琴家个人收藏者外,其余皆系国家的收藏,是传世古琴的珍萃部分。对于这些琴的有关资料,如流传、著录与研究论述,因该书限于体例均附缺如,这对于全面了解与欣赏这些唐琴似有不便,今据已经掌握的有关记述,试作补充说明,希望对欣赏这些张唐琴有所帮助。
一、伏羲式琴
传世唐代伏羲式琴,为圆首,其项作上阔斜下至肩之式,腰为内收之双连弧形,宋以后之人皆遵此制。南宋以来“历代琴式”中之伏羲式琴,其腰皆为内收单孤形,与琴式中之“师襄式”相类似。上述唐代伏羲式琴,为历代琴式中所无,可见增加一个内收弧形,实为唐贤之创作,且已被历代前贤所认可。至于与“历代琴式”中相类似之琴,应各归其类,则不宜与伏羲式相混淆。
历代琴式图像,皆冠伏羲式于篇首,盖循古琴为伏羲氏创作之说,对于伏羲以后之琴,皆沿制作时代之先后,依次排列,示人以古琴形制发展变化之历史,此诚可以为后世法。《中国古琴珍萃》亦以伏羲式琴冠于篇首,且以盛唐之器为先,这与古琴发展的历史及传世古琴的现状是两相吻合的。今依其顺序分别作补充介绍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