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是一个非均衡社会
中国目前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供企业家发挥的时代。我认为有3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现代中国是一个非均衡社会。一个社会,企业家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在于经济是非均衡的。如果经济是均衡的,那么他的回报收入会被土地、资本等分割完,企业家没有回报。而在经济非均衡的社会,才会为企业家的能力提供更多的回报。经济均衡的大与小决定了企业家发挥能力动力的大小。
目前,中国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地区差异、企业差异很大,因此,经济非均衡非常明显,给企业家创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第二,是市场的半径因素。经济的增长通常取决于两个因素:分工的程度和资本的积累。而分工程度取决于市场半径的大小。如果市场半径小,分工程度就小。比如农村的那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就没有分工的空间。而市场半径大,分工就有了足够的空间。
我国由于市场经济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为市场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创业。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就业促进法》第七条就明确了创业的政策。因此,中国处在一个非常难得的创业时代。
大学毕业生创业能力普遍不足
在这么好的一个创业时代,创业能力没有被充分利用,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举两个例子:第一,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创业比率不足2%,而欧美的这个比率达到30%~40%,差异非常大。第二,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比较低。我参加过几届大学生创业大赛的评奖,每年都有80~100个创业方案获奖,但是,作品获得成功的却很少,我很少听过哪个作品获得成功了。而在国外,据说46%的成功的科技企业是来自MIT的创业大赛。
这种好的机遇,差的表现。为什么?我认为人们对于大学对于创业能力的培养功能的认识有所偏差。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说,我认为大学有两个方面的功能,第一是提升受教育者的生产能力,第二是提升受教育者的配置能力。我们高等教育应该想办法提升受教育者的这两种能力。
配置能力,要素是给定的,但是用不同的配置,整合的价值不同。如何使整合价值最大,是需要培养的。我们的学生都具备这两种能力,只是有大有小的问题。
这两种能力的价值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是不一样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能力价值要超过配置能力。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资格配置,因此,生产能力价值很大。
市场经济下,靠市场配置资源,微观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配置资源,因此配置能力要比生产能力更重要。
正是这两种能力价值不同,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一种是应试教育,一种是素质教育。所谓应试教育,就是听老师的听课本的,而老师课本就是中央控制经济的问题。素质教育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不能一头热
中国目前高等教育进步很快,但是应试教育的观念仍然很深,大学教育仍然是学术导向。对此,我提几点建议:
第一,深化体制改革,让市场进一步发挥作用,提高企业家的回报。第二,要更进一步密切大学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为劳动力市场提供合格的人才,而不是为教育而教育。第三,加强创业教育。目前中国的创业教育是一头热。就业中心指导老师热,而校长、学生不太关心。创业教育应该引起大学师生的重视。第四,要加强人文学科教育。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教育重理科,人文学科不太受重视。新的时代,文理要平衡。
此外,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从大学开始,还应延伸至中小学。中小学受教育的传统,限制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发挥
中国目前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供企业家发挥的时代。我认为有3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现代中国是一个非均衡社会。一个社会,企业家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在于经济是非均衡的。如果经济是均衡的,那么他的回报收入会被土地、资本等分割完,企业家没有回报。而在经济非均衡的社会,才会为企业家的能力提供更多的回报。经济均衡的大与小决定了企业家发挥能力动力的大小。
目前,中国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地区差异、企业差异很大,因此,经济非均衡非常明显,给企业家创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第二,是市场的半径因素。经济的增长通常取决于两个因素:分工的程度和资本的积累。而分工程度取决于市场半径的大小。如果市场半径小,分工程度就小。比如农村的那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就没有分工的空间。而市场半径大,分工就有了足够的空间。
我国由于市场经济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为市场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创业。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就业促进法》第七条就明确了创业的政策。因此,中国处在一个非常难得的创业时代。
大学毕业生创业能力普遍不足
在这么好的一个创业时代,创业能力没有被充分利用,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举两个例子:第一,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创业比率不足2%,而欧美的这个比率达到30%~40%,差异非常大。第二,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比较低。我参加过几届大学生创业大赛的评奖,每年都有80~100个创业方案获奖,但是,作品获得成功的却很少,我很少听过哪个作品获得成功了。而在国外,据说46%的成功的科技企业是来自MIT的创业大赛。
这种好的机遇,差的表现。为什么?我认为人们对于大学对于创业能力的培养功能的认识有所偏差。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说,我认为大学有两个方面的功能,第一是提升受教育者的生产能力,第二是提升受教育者的配置能力。我们高等教育应该想办法提升受教育者的这两种能力。
配置能力,要素是给定的,但是用不同的配置,整合的价值不同。如何使整合价值最大,是需要培养的。我们的学生都具备这两种能力,只是有大有小的问题。
这两种能力的价值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是不一样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能力价值要超过配置能力。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资格配置,因此,生产能力价值很大。
市场经济下,靠市场配置资源,微观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配置资源,因此配置能力要比生产能力更重要。
正是这两种能力价值不同,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一种是应试教育,一种是素质教育。所谓应试教育,就是听老师的听课本的,而老师课本就是中央控制经济的问题。素质教育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不能一头热
中国目前高等教育进步很快,但是应试教育的观念仍然很深,大学教育仍然是学术导向。对此,我提几点建议:
第一,深化体制改革,让市场进一步发挥作用,提高企业家的回报。第二,要更进一步密切大学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为劳动力市场提供合格的人才,而不是为教育而教育。第三,加强创业教育。目前中国的创业教育是一头热。就业中心指导老师热,而校长、学生不太关心。创业教育应该引起大学师生的重视。第四,要加强人文学科教育。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教育重理科,人文学科不太受重视。新的时代,文理要平衡。
此外,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从大学开始,还应延伸至中小学。中小学受教育的传统,限制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