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她的族源不是单一的,且有主源非主源之别。她的主源应是秽貊族解体后东迁的各支后裔:高夷、夫余、沃沮、小水貊(梁貊)、秽等。高句丽出自秽貊族系,不仅有汉安帝在建光元年(121年)诏书中称高句丽为“秽貊”可证,而且直到5世纪后期,还有南齐1称之为“东夷小貊”(《册府无龟·外臣部·备御二》、《南齐书·高丽传》)。
此外,还有一批非秽貊族系的成员先后融入高句丽族,如古代朝鲜遗民,汉族人、鲜卑人、肃慎人,还有荇人、盖马、句茶、契丹、百济人等。
高夷人最先使用了高句丽这一称号。高句丽在古籍中也作高句骊。高句丽称号在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朝鲜前就已经存在。最初是西汉东北玄菟郡下之一县名。《后汉书·高句丽传》称:“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玄菟郡开始设立时,便领有高句丽、西盖马、上殷台三县。高句丽县之名应该是因高句丽人聚居而得。此后,汉玄菟郡不断加强对高句丽县等地方的管理。也可以说,高句丽人至迟在汉武帝时已生活在玄菟郡内成为汉政权管辖之下的编户齐民。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高句丽人在他们居住的中心地区建立起民族政权。尽管称高句丽国,一直也没有脱离汉玄菟郡和辽东郡的管辖区域。
随着中原政权更迭,对北方管理机构及政策的变化,高句丽政权在玄菟、辽东地区发展、扩张,始终没有改变其作为我国东北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性质。这从高句丽同中原及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不断接受中原及北方甚至江南政权的册封,不断臣属、朝贡等方面可以得到证明。
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句丽不遵听唐谕旨,坚持向唐的另一属国新罗(位于今朝鲜半岛东南部)扩展势力,被唐和新罗联军攻破。高句丽灭国,高句丽民族绝大多数融合于中原汉族,或东北当地民族中,少数进入朝鲜半岛后融合于当地民族之中。
高句丽政权存在时,史家们有时记为句丽、高丽,到了隋唐时期,中原史家和高句丽人大都习惯称高句丽为高丽。高丽实际上是当时对高句丽的简称或易称。史书最早出现高丽名始于公元398年,此后高丽一名频频出现于史书,与高句丽全称交替使用达百余年,至隋唐时期高丽取代高句丽称呼比较普遍。所以其本史实是:公元668年前的高丽是高氏高句丽简称或易称,与事隔250年在朝鲜半岛建立的王氏高丽无任何继承关系。但由于公元918年朝鲜半岛又出现一个名为高丽的王朝,历史上和现实中人们往往将其混淆。其实这是两个实质和归属截然不同的政权。
918年建立的高丽王朝,因其第一代王是王建,人们称其为“王氏高丽”。我们不否认王建政权以“高丽”命名有兴灭继绝之意。然而却是在高句丽政权灭亡250年后建立的。都城开京(今朝鲜开城),其活动范围没离开朝鲜半岛。所以,高句丽简称高丽与王建的王氏高丽,无论从时间上,活动地域上,王族姓氏上,治下臣民的组成上都存在着根本区别,是不应该混淆的。
现代的朝鲜族人是在高句丽国家灭亡以后,长时间的民族融合与交流中,以新罗人为主体形成的,在融合过程中也包括留在朝鲜半岛上的少数高句丽人、靺鞨人、汉人等。19世纪中叶以后,一部分朝鲜人从半岛迁入我国,成为今日我国境内的朝鲜族。
通过以上叙述,高句丽、高丽和朝鲜族是有区别的,不应混同起来。需要指出的是,高句丽民族和国家在7世纪以前漫长岁月和历史发展中,在我国东北地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遗迹遗物。辽宁省桓仁县有高句丽第一个都城遗址下古城子、五女山城,这里有高句丽古墓、壁画、遗迹、遗物。吉林省集安市有高句丽都城国内城、丸都山城以及洞沟古墓群、好太王碑和大量出土文物。从吉林省的延边、吉林、通化、白山,直至辽宁省本溪、抚顺、铁岭、沈阳、丹东,都保存着不同数量的高句丽古城、古墓和各种遗迹、遗物。多年来的考古发掘证明,高句丽文化层叠压在汉文化层之上。这些遗迹、遗物不是现代朝鲜族的文化,也不是王氏高丽的文化遗迹,而是我国东北古代民族高句丽人的文化遗产,理所当然是我国的文物古迹。196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将洞沟古墓群(包括好太王碑)、丸都山城、五女山城、凤凰山城等公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宁、吉林两省各级政府也将有关高句丽遗址公布为省、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还有一批非秽貊族系的成员先后融入高句丽族,如古代朝鲜遗民,汉族人、鲜卑人、肃慎人,还有荇人、盖马、句茶、契丹、百济人等。
高夷人最先使用了高句丽这一称号。高句丽在古籍中也作高句骊。高句丽称号在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朝鲜前就已经存在。最初是西汉东北玄菟郡下之一县名。《后汉书·高句丽传》称:“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玄菟郡开始设立时,便领有高句丽、西盖马、上殷台三县。高句丽县之名应该是因高句丽人聚居而得。此后,汉玄菟郡不断加强对高句丽县等地方的管理。也可以说,高句丽人至迟在汉武帝时已生活在玄菟郡内成为汉政权管辖之下的编户齐民。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高句丽人在他们居住的中心地区建立起民族政权。尽管称高句丽国,一直也没有脱离汉玄菟郡和辽东郡的管辖区域。
随着中原政权更迭,对北方管理机构及政策的变化,高句丽政权在玄菟、辽东地区发展、扩张,始终没有改变其作为我国东北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性质。这从高句丽同中原及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不断接受中原及北方甚至江南政权的册封,不断臣属、朝贡等方面可以得到证明。
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句丽不遵听唐谕旨,坚持向唐的另一属国新罗(位于今朝鲜半岛东南部)扩展势力,被唐和新罗联军攻破。高句丽灭国,高句丽民族绝大多数融合于中原汉族,或东北当地民族中,少数进入朝鲜半岛后融合于当地民族之中。
高句丽政权存在时,史家们有时记为句丽、高丽,到了隋唐时期,中原史家和高句丽人大都习惯称高句丽为高丽。高丽实际上是当时对高句丽的简称或易称。史书最早出现高丽名始于公元398年,此后高丽一名频频出现于史书,与高句丽全称交替使用达百余年,至隋唐时期高丽取代高句丽称呼比较普遍。所以其本史实是:公元668年前的高丽是高氏高句丽简称或易称,与事隔250年在朝鲜半岛建立的王氏高丽无任何继承关系。但由于公元918年朝鲜半岛又出现一个名为高丽的王朝,历史上和现实中人们往往将其混淆。其实这是两个实质和归属截然不同的政权。
918年建立的高丽王朝,因其第一代王是王建,人们称其为“王氏高丽”。我们不否认王建政权以“高丽”命名有兴灭继绝之意。然而却是在高句丽政权灭亡250年后建立的。都城开京(今朝鲜开城),其活动范围没离开朝鲜半岛。所以,高句丽简称高丽与王建的王氏高丽,无论从时间上,活动地域上,王族姓氏上,治下臣民的组成上都存在着根本区别,是不应该混淆的。
现代的朝鲜族人是在高句丽国家灭亡以后,长时间的民族融合与交流中,以新罗人为主体形成的,在融合过程中也包括留在朝鲜半岛上的少数高句丽人、靺鞨人、汉人等。19世纪中叶以后,一部分朝鲜人从半岛迁入我国,成为今日我国境内的朝鲜族。
通过以上叙述,高句丽、高丽和朝鲜族是有区别的,不应混同起来。需要指出的是,高句丽民族和国家在7世纪以前漫长岁月和历史发展中,在我国东北地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遗迹遗物。辽宁省桓仁县有高句丽第一个都城遗址下古城子、五女山城,这里有高句丽古墓、壁画、遗迹、遗物。吉林省集安市有高句丽都城国内城、丸都山城以及洞沟古墓群、好太王碑和大量出土文物。从吉林省的延边、吉林、通化、白山,直至辽宁省本溪、抚顺、铁岭、沈阳、丹东,都保存着不同数量的高句丽古城、古墓和各种遗迹、遗物。多年来的考古发掘证明,高句丽文化层叠压在汉文化层之上。这些遗迹、遗物不是现代朝鲜族的文化,也不是王氏高丽的文化遗迹,而是我国东北古代民族高句丽人的文化遗产,理所当然是我国的文物古迹。196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将洞沟古墓群(包括好太王碑)、丸都山城、五女山城、凤凰山城等公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宁、吉林两省各级政府也将有关高句丽遗址公布为省、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