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王永民败诉五笔字型专利案真相
提起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也叫王码的发明人王永民,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计算机领域中,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五笔字型输入法,由于在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上起到的特殊作用,堪称“中国第一软件”。
但让王永民更加“出名”的,却是有关五笔字型知识产权的纠纷案。
一场先赢后输的官司
这场知识产权纠纷案的焦点是五笔字型第3版专利权能不能覆盖五笔字型的第4版。王永民发明的五笔字型只有第3版获得国家专利,但是,在社会上流行和使用的是五笔字型第4版。
这起诉讼曾经受到全世界所有生产计算机厂商、中国本土汉卡制造商们的关注,因为当年在中国销售任何品牌的计算机和汉卡都要安装五笔字型软件。
汉卡在今天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个陌生的电子产品。1985年至1988年,计算机逐渐在中国普及。但那时的计算机不能直接排版和处理中文,要加上一块带中文字库和五笔字型的板卡,人们把这种板卡叫汉卡。一块香烟盒大小的汉卡成本在300元至500元,出售的价格在1500元至2000元,当年一台冰箱的价格在1500元左右,对比之下汉卡的利润十分诱人。
当年市场上销售的汉卡有:联想公司的前身——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公司制造的联想汉卡;金山公司制造的金山汉卡;晓军电脑公司制造的晓军汉卡;巨人公司制造的巨人汉卡;四通公司制造的四通汉卡;东南公司制造的东南汉卡等。
如果王永民胜诉,全世界所有在中国销售计算机和制造汉卡的厂商们,都要向王永民支付大笔专利使用费。
如果王永民败诉,这些厂商们则会举杯相庆。
1993年,北京市中级法院知识产权庭一审判决王永民胜诉,宣布五笔字型第3版专利权覆盖第4版。当年北京市中级法院知识产权庭还将该判决列入北京市十大知识产权纠纷案对外公布。
但4年之后的1997年,北京市高级法院宣布了二审判决,结果是王永民败诉,五笔字型的第3版专利权不能覆盖五笔字型第4版。
从1992年到1997年,历时6年之久的五笔字型知识产权案,被称为中国知识产权世纪末第一大案。
在这漫长的诉讼过程中,中国社会各界人士对知识产权认识程度和保护意识,对民营科技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对“姓资”、“姓社”的争议和观念误区等,都影响着五笔字型案的最后结果。
在中国加入WTO后的今天,回首王永民的五笔字型知识产权案,令人扼腕长叹。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在中国,只有王永民的五笔字型软件能够跟美国微软公司和其他跨国软件公司的产品抗衡,但是王永民的五笔字型却败诉在“姓资”、“姓社”的陈旧观念之中……
“一介书生,半个农民”
王永民身材不高,总戴着一副很大的黑色框架眼镜,他性格温和,说话时略带河南口音,经常自嘲地讲“自己是一介书生,半个农民!”给人一种幽默感。
196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王永民,被分配到四川省国防科委下属某单位工作。不久因水土不服得上肝炎,—病就是数年。
1978年,因家中父母日日心忧想念自己,王永民从四川调回家乡河南省安阳,在安阳科委工作。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永民结识了著名学者郑易里,并且了解了郑易里的“郑码”。王永民还了解到由于汉字是世界上惟一的表意文字,汉字的这种特殊性,无法进入起源于表音的文字,也就是拼音文字的计算机领域。汉字的输入技术成为进入计算机时代的瓶颈。有人提出改变汉字的性质,用汉语拼音来代替汉字,以便进入计算机时代,这种方法得到不少人的赞同。但是,这个方法如果真正实施,不仅会使流传数千年的汉字从此消失,还会给中国的后代子孙造成无法跨跃的鸿沟,他们从此不认识汉字,古老的中华文化也无法流传。王永民暗暗立下雄心壮志,一定要发明出汉字输入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研究工作,王永民为研究汉字字根所写的卡片,叠摞起来有几十米高。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罗干当年任河南省科委主任,他非常支持王永民的汉字计算机输入研究项目,特批5万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
提起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也叫王码的发明人王永民,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计算机领域中,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五笔字型输入法,由于在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上起到的特殊作用,堪称“中国第一软件”。
但让王永民更加“出名”的,却是有关五笔字型知识产权的纠纷案。
一场先赢后输的官司
这场知识产权纠纷案的焦点是五笔字型第3版专利权能不能覆盖五笔字型的第4版。王永民发明的五笔字型只有第3版获得国家专利,但是,在社会上流行和使用的是五笔字型第4版。
这起诉讼曾经受到全世界所有生产计算机厂商、中国本土汉卡制造商们的关注,因为当年在中国销售任何品牌的计算机和汉卡都要安装五笔字型软件。
汉卡在今天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个陌生的电子产品。1985年至1988年,计算机逐渐在中国普及。但那时的计算机不能直接排版和处理中文,要加上一块带中文字库和五笔字型的板卡,人们把这种板卡叫汉卡。一块香烟盒大小的汉卡成本在300元至500元,出售的价格在1500元至2000元,当年一台冰箱的价格在1500元左右,对比之下汉卡的利润十分诱人。
当年市场上销售的汉卡有:联想公司的前身——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公司制造的联想汉卡;金山公司制造的金山汉卡;晓军电脑公司制造的晓军汉卡;巨人公司制造的巨人汉卡;四通公司制造的四通汉卡;东南公司制造的东南汉卡等。
如果王永民胜诉,全世界所有在中国销售计算机和制造汉卡的厂商们,都要向王永民支付大笔专利使用费。
如果王永民败诉,这些厂商们则会举杯相庆。
1993年,北京市中级法院知识产权庭一审判决王永民胜诉,宣布五笔字型第3版专利权覆盖第4版。当年北京市中级法院知识产权庭还将该判决列入北京市十大知识产权纠纷案对外公布。
但4年之后的1997年,北京市高级法院宣布了二审判决,结果是王永民败诉,五笔字型的第3版专利权不能覆盖五笔字型第4版。
从1992年到1997年,历时6年之久的五笔字型知识产权案,被称为中国知识产权世纪末第一大案。
在这漫长的诉讼过程中,中国社会各界人士对知识产权认识程度和保护意识,对民营科技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对“姓资”、“姓社”的争议和观念误区等,都影响着五笔字型案的最后结果。
在中国加入WTO后的今天,回首王永民的五笔字型知识产权案,令人扼腕长叹。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在中国,只有王永民的五笔字型软件能够跟美国微软公司和其他跨国软件公司的产品抗衡,但是王永民的五笔字型却败诉在“姓资”、“姓社”的陈旧观念之中……
“一介书生,半个农民”
王永民身材不高,总戴着一副很大的黑色框架眼镜,他性格温和,说话时略带河南口音,经常自嘲地讲“自己是一介书生,半个农民!”给人一种幽默感。
196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王永民,被分配到四川省国防科委下属某单位工作。不久因水土不服得上肝炎,—病就是数年。
1978年,因家中父母日日心忧想念自己,王永民从四川调回家乡河南省安阳,在安阳科委工作。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永民结识了著名学者郑易里,并且了解了郑易里的“郑码”。王永民还了解到由于汉字是世界上惟一的表意文字,汉字的这种特殊性,无法进入起源于表音的文字,也就是拼音文字的计算机领域。汉字的输入技术成为进入计算机时代的瓶颈。有人提出改变汉字的性质,用汉语拼音来代替汉字,以便进入计算机时代,这种方法得到不少人的赞同。但是,这个方法如果真正实施,不仅会使流传数千年的汉字从此消失,还会给中国的后代子孙造成无法跨跃的鸿沟,他们从此不认识汉字,古老的中华文化也无法流传。王永民暗暗立下雄心壮志,一定要发明出汉字输入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研究工作,王永民为研究汉字字根所写的卡片,叠摞起来有几十米高。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罗干当年任河南省科委主任,他非常支持王永民的汉字计算机输入研究项目,特批5万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