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杀嫂引发的精神创伤(一)
在水浒里,武松是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始终争议不断。行为是内心的折射,为什么他会有那么多前后矛盾的语言和表现。
历来人们在分析这些语言行为时,多站在道德肯定或否定的角度,很少有人探究出其中真正的因果关系,更没有人想到过:武松在杀嫂之后可能患上了解离症。
解离症,指的是在记忆、自我意识或认知的功能上的崩解。起因通常是极大的压力或极深的创伤。
当患者出于某种原因,而将会引起内心强烈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强行解离开来,由此丧失了自我的整体性,所引发的症状就是解离症。
俗称:人格分裂。
相关的医学记录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古人没有专门研究它,但是不代表它不存在,事实上,《世说新语》证实其很早以前就被注意到,那时候它在民间有一个通俗名称:失心疯。因为在漫长的古代,人类相信支配自身行为的是心脏而不是大脑。当有人精神状态出现了问题,人们理解成那是因为他的心儿已经不在了。
想要理清说明这个问题,还是得从武松的第一、第二人格开始说起。
先看武松的第一人格。
武松的第一人格:善良、温和,心怀仁慈,与世无争,不愿意伤害他人。
第一人格通常是主人格,即这个人的天性。为什么我认为武松的天性是温和善良?有几方面的原因:
1、书上不但说武松和武大是兄弟,还特意交代两人是一母所生,暗示了从娘胎里带来的某些共性是存在的。武大是个公认的老好人,如果把武松放到一个平和的环境里,武松天性里柔软的部分便会显现出来。尤其在他极度信任的人如宋江、张蒙方、哥嫂面前时,恭顺柔和,处处谨遵指教的态度非常明显。
2、我们看到的武十回里,武松真正打人的场面并不多,而且次次都是“醉打”。作者无一例外强调这个“醉”字,依我看就是想把他和清醒时的武松分别开来,暗示让清醒状态下的武松真的打人其实没那么容易。
3、武松打虎可见其拳头的力量足以致命,但是打人却没有打死过,说明他即使是醉打,下意识里也在控制力道,不愿真将人打成废人。平生下手最重就是打机密,却因为把对方打晕误会成打死,以致后来再打蒋门神和孔亮,连打晕的情况都刻意避免。
4、水浒作者在大方向上是存有公道心的,如果武松内心深处不具有这一念之仁的本性,作者不会给他一个高寿善终的结局。
武松的第二人格:争强好胜,不服输,强烈的自尊心。
第二人格是因为成长环境和个人资质的不同而显现的人格,属于后天改造的人格。在原著剧情里,武松的这一人格给人印象最深刻。一方面他要保护弱势的哥哥,还要应对自己遇到的不顺,屡遭人生经历的挫折,很自然催生出反抗意识。另一方面,武松身长八尺、一貌堂堂、又身手敏捷,力大无穷,受过教育,各方面资质很好。他的内心因此自视颇高,很难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贬低和歧视,尤其在体力、勇气和操守方面的质疑,因为这几方面是他最为自豪的优点。
武松应对别人的袭击反应非常快,在极短时间便能做出准确判断和应对行动,这其中必然是经过各种训练,且训练成绩相当优秀,才能将这种优势发挥到挥洒自如,这种优势和他的第二人格结合在一起,表现为对手越强大,他就越有迎接挑战的兴奋。“要打天下硬汉”便是这一人格之下的想法。
因为这种人格的形成是受后天影响形成,所以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常常和外界产生互动,当遭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孰忍孰不可忍就成为一道必须回答的问题。不但如此,这种人格的作用力只要不经意稍有流露,就让武松在很多大事的具体做法上体现出轰动效应。
武松的第一人格与第二人格虽然反差很大,却都是正常范围内的人格体现,一种常态与非常态下的互相补充。就好比一个柔弱的人拥有刚强的意志,或者一个强悍的人拥有一颗温柔的心,这种反差让武松的人格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魅力。
在水浒里,武松是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始终争议不断。行为是内心的折射,为什么他会有那么多前后矛盾的语言和表现。
历来人们在分析这些语言行为时,多站在道德肯定或否定的角度,很少有人探究出其中真正的因果关系,更没有人想到过:武松在杀嫂之后可能患上了解离症。
解离症,指的是在记忆、自我意识或认知的功能上的崩解。起因通常是极大的压力或极深的创伤。
当患者出于某种原因,而将会引起内心强烈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强行解离开来,由此丧失了自我的整体性,所引发的症状就是解离症。
俗称:人格分裂。
相关的医学记录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古人没有专门研究它,但是不代表它不存在,事实上,《世说新语》证实其很早以前就被注意到,那时候它在民间有一个通俗名称:失心疯。因为在漫长的古代,人类相信支配自身行为的是心脏而不是大脑。当有人精神状态出现了问题,人们理解成那是因为他的心儿已经不在了。
想要理清说明这个问题,还是得从武松的第一、第二人格开始说起。
先看武松的第一人格。
武松的第一人格:善良、温和,心怀仁慈,与世无争,不愿意伤害他人。
第一人格通常是主人格,即这个人的天性。为什么我认为武松的天性是温和善良?有几方面的原因:
1、书上不但说武松和武大是兄弟,还特意交代两人是一母所生,暗示了从娘胎里带来的某些共性是存在的。武大是个公认的老好人,如果把武松放到一个平和的环境里,武松天性里柔软的部分便会显现出来。尤其在他极度信任的人如宋江、张蒙方、哥嫂面前时,恭顺柔和,处处谨遵指教的态度非常明显。
2、我们看到的武十回里,武松真正打人的场面并不多,而且次次都是“醉打”。作者无一例外强调这个“醉”字,依我看就是想把他和清醒时的武松分别开来,暗示让清醒状态下的武松真的打人其实没那么容易。
3、武松打虎可见其拳头的力量足以致命,但是打人却没有打死过,说明他即使是醉打,下意识里也在控制力道,不愿真将人打成废人。平生下手最重就是打机密,却因为把对方打晕误会成打死,以致后来再打蒋门神和孔亮,连打晕的情况都刻意避免。
4、水浒作者在大方向上是存有公道心的,如果武松内心深处不具有这一念之仁的本性,作者不会给他一个高寿善终的结局。
武松的第二人格:争强好胜,不服输,强烈的自尊心。
第二人格是因为成长环境和个人资质的不同而显现的人格,属于后天改造的人格。在原著剧情里,武松的这一人格给人印象最深刻。一方面他要保护弱势的哥哥,还要应对自己遇到的不顺,屡遭人生经历的挫折,很自然催生出反抗意识。另一方面,武松身长八尺、一貌堂堂、又身手敏捷,力大无穷,受过教育,各方面资质很好。他的内心因此自视颇高,很难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贬低和歧视,尤其在体力、勇气和操守方面的质疑,因为这几方面是他最为自豪的优点。
武松应对别人的袭击反应非常快,在极短时间便能做出准确判断和应对行动,这其中必然是经过各种训练,且训练成绩相当优秀,才能将这种优势发挥到挥洒自如,这种优势和他的第二人格结合在一起,表现为对手越强大,他就越有迎接挑战的兴奋。“要打天下硬汉”便是这一人格之下的想法。
因为这种人格的形成是受后天影响形成,所以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常常和外界产生互动,当遭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孰忍孰不可忍就成为一道必须回答的问题。不但如此,这种人格的作用力只要不经意稍有流露,就让武松在很多大事的具体做法上体现出轰动效应。
武松的第一人格与第二人格虽然反差很大,却都是正常范围内的人格体现,一种常态与非常态下的互相补充。就好比一个柔弱的人拥有刚强的意志,或者一个强悍的人拥有一颗温柔的心,这种反差让武松的人格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