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第三人格自黑暗中正式走出
前面说了,武松的第三人格在十字坡时初见端倪,在血溅鸳鸯楼之夜完整形成,并于改扮行者之后正式定型。
现在来解释一下这个正式定型的过程。
在分析武松外貌的那一章里说到过:武松是水浒整部书里唯一有“两弯眉”的好汉。
“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
眼睛的明亮,定位的是武松的品质。菩萨一般的弯眉。定位的是武松的慈悲。
所以,行者这个装束的出现,有了一个我们之前从来没有注意的重大意义:
改头换面来寻主,剪发齐眉去杀人
剪短的头发覆在前额,既藏住了金印,也掩上了他那一对含着人间温情的“弯眉”。
此后书上有关武松的外貌描写,果然再也看不到“弯眉”,取而代之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强调:“前面发掩映齐眉”,“额前剪发拂眉长”。
当他变成一个冒名顶替的头陀-------用着别人的度牒,穿着别人的衣裳,拿着别人的武器。他由表及里也变成了别人,此处暗示他的自我消失,取代以一副陌生的杀人者形象。
这个杀人者就是第三人格从隐蔽的黑暗中正式走出来的样子。
当武松穿上皂直裰,从镜子里看到披头散发的自己,他放声大笑。笑得孙二娘夫妇莫名其妙。
那一刻,他从镜子里究竟看到了什么?
他看到了一个不戴头巾的男子汉。
---------他的嫂嫂生前有两大心愿,一个心愿是和他好,另一心愿是恨自己没有生为男子,公开宣称:“我是一个不带头巾的男子汉,叮叮当当响的婆娘。”
既然武松没能在她生前满足她的第一心愿,那么,就让第三人格来帮她完成第二个心愿吧。
从这时候起,那个顶天立地的打虎英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杀人如麻的武行者。
当武松披上行者装之后,小说里对他的外貌进行了第二番描述,其中两句“皂直裰好似乌云遮体,杂色绦如同花蟒缠身”,听起来不是好形容词,很像是被不祥的东西困住了的意味,否则何不用“祥云护体”“神龙附身”?
很多读者失望过:为什么武松上梁山之后再也没有出彩出众的事迹?变得默默无闻?此处便有了一个最充分的理由:既然穿在行者装束之下的已经不是真正的他,作者当然不会为第三人格去写轰轰烈烈的故事,因为这个第三人格到最后是要被作者彻底否定和消灭,还原回武松真正的面目。
消失的英雄终将归来,第二次的复出会比第一次更加辉煌,否则水浒也不会用“说开星月无光彩,道破江山水倒流”作为对他的终极评价。
前面说了,武松的第三人格在十字坡时初见端倪,在血溅鸳鸯楼之夜完整形成,并于改扮行者之后正式定型。
现在来解释一下这个正式定型的过程。
在分析武松外貌的那一章里说到过:武松是水浒整部书里唯一有“两弯眉”的好汉。
“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
眼睛的明亮,定位的是武松的品质。菩萨一般的弯眉。定位的是武松的慈悲。
所以,行者这个装束的出现,有了一个我们之前从来没有注意的重大意义:
改头换面来寻主,剪发齐眉去杀人
剪短的头发覆在前额,既藏住了金印,也掩上了他那一对含着人间温情的“弯眉”。
此后书上有关武松的外貌描写,果然再也看不到“弯眉”,取而代之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强调:“前面发掩映齐眉”,“额前剪发拂眉长”。
当他变成一个冒名顶替的头陀-------用着别人的度牒,穿着别人的衣裳,拿着别人的武器。他由表及里也变成了别人,此处暗示他的自我消失,取代以一副陌生的杀人者形象。
这个杀人者就是第三人格从隐蔽的黑暗中正式走出来的样子。
当武松穿上皂直裰,从镜子里看到披头散发的自己,他放声大笑。笑得孙二娘夫妇莫名其妙。
那一刻,他从镜子里究竟看到了什么?
他看到了一个不戴头巾的男子汉。
---------他的嫂嫂生前有两大心愿,一个心愿是和他好,另一心愿是恨自己没有生为男子,公开宣称:“我是一个不带头巾的男子汉,叮叮当当响的婆娘。”
既然武松没能在她生前满足她的第一心愿,那么,就让第三人格来帮她完成第二个心愿吧。
从这时候起,那个顶天立地的打虎英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杀人如麻的武行者。
当武松披上行者装之后,小说里对他的外貌进行了第二番描述,其中两句“皂直裰好似乌云遮体,杂色绦如同花蟒缠身”,听起来不是好形容词,很像是被不祥的东西困住了的意味,否则何不用“祥云护体”“神龙附身”?
很多读者失望过:为什么武松上梁山之后再也没有出彩出众的事迹?变得默默无闻?此处便有了一个最充分的理由:既然穿在行者装束之下的已经不是真正的他,作者当然不会为第三人格去写轰轰烈烈的故事,因为这个第三人格到最后是要被作者彻底否定和消灭,还原回武松真正的面目。
消失的英雄终将归来,第二次的复出会比第一次更加辉煌,否则水浒也不会用“说开星月无光彩,道破江山水倒流”作为对他的终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