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月心吧 关注:12贴子:454
  • 12回复贴,共1

众芳摇落独暄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山西1楼2014-11-07 18:46回复
    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 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 足不及城市。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薛映、李及在杭州,每造其 庐,清谈终日而去。尝自为墓于其庐侧。临终为诗,有“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 无《封禅书》”之句。既卒,州为上闻,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赙粟帛。
    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 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 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
    逋尝客临江,时李谘方举进士,未有知者,逋谓人曰:“此公辅器也。”及逋 卒,谘适罢三司使为州守,为素服,与其门人临七日,葬之,刻遗句内圹中。
    逋不娶,无子,教兄子宥,登进士甲科。宥子大年,颇介洁自喜,英宗时,为 侍御史,连被台移出治狱,拒不肯行,为中丞唐介所奏,降知蕲州,卒于官。——《宋史·隐逸传》


    IP属地:山西2楼2014-11-07 18:49
    回复
      宿霭相粘冻雪残,一枝深映竹丛寒。
      不辞日日旁边立,长愿年年末上看。
      蕊讶粉绡裁太碎,蒂疑红蜡缀初干。
      香萏独酌聊为寿,从此群芳兴亦阑。
      这是一首《梅花》诗,恬淡素雅,寥寥几句,一枝寒梅跃然。她开的那样纯洁,那样孤傲,正如他的主人一般,当真是一开之后,“从此群芳兴亦阑”。


      IP属地:山西3楼2014-11-07 19:10
      回复
        中华千年以降,隐士很多,历代史书都会有几篇隐逸传。“学而优则仕”,这是几千年来为人所提倡的,但是隐士的存在也是合理的。而我国仁恕的思想里,也是接受隐士的。
        柳下惠做法官,曾被三次罢官,仍然坚持“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飘然归隐,李白自绝于唐朝官场,放浪江湖。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这些人都是隐士的代表。
        在宋初,也有一个隐士。
        林逋林和靖,少年好学,通晓经史百家。史载他性格孤傲,这也是才子的通病。他向来喜好恬淡,不趋名利。家里贫寒,衣食不能保证,他也不放在心上。长大后漫游江淮,眼看一个才子就要腾飞起驾,却突然发生转变,他回到杭州,在西湖之畔,孤山结庐,此后二十年足不入城市。


        IP属地:山西4楼2014-11-07 19:34
        回复
          说到林逋,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四个字,“梅妻鹤子”。
          在我收集的林逋诗词集中,最前面六篇全部是咏梅的。在他的居所,也是遍植梅花。
          几回山脚又江头,绕着孤芳看不休。
          一味清新无我爱,十分孤静与伊愁。
          任教月老须微见,却为春寒得少留。
          芳草谁言谢池梦,海棠端的免包羞。
          爱梅之士,古往今来,所在多有。林逋喜梅,却又别开蹊径,他不咏梅之品格,只因视之为知己。梅花,已经不单是一种寄托,更是一种依赖。他对梅的感情,是赞赏之余更生亲密,恰似人世中男女之间的感情一般。
          这也让他获得了第一个称号,梅妻。


          IP属地:山西5楼2014-11-08 13:40
          回复
            以梅为妻,他对梅的感情,是不同于任一文人的。
            说到林逋,说到他的梅,人人都会想到那首冠绝千古的《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窃以为,历来咏梅之作,无一可出其右。
            占尽一时风光的寒梅,在风中摇曳生姿。浅水中疏影交错,细风过处,带来淡淡清香,丝丝缕缕地浮动在黄昏月下。六年前读到这首诗,这般意境,至今无法想象得出。构思过无数次场景,无一不是亵渎了诗中画面,只得作罢。


            IP属地:山西6楼2014-11-08 13:59
            回复
              诗的后四句和前面相接略显突兀,宋代文学家蔡启也曾谈到:“林和靖梅花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诚为警绝;然其下联乃云:‘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则与上联气格全不相类,若出两人。乃知诗全篇佳者诚难得。”
              他认为此诗前后风格截然不同,似出于二人之笔,后面的部分,是这首山园小梅的败笔。明代王世贞也说,“至‘霜禽’‘粉蝶’,直五尺童耳。”但他是全诗否定的,觉得前面“‘暗香’‘疏影’,景态虽佳,已落异境”。
              其实这首诗当然全是出自林逋之手,或者说,后面四句,才是林逋的真性情。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我是可以亲近梅花的,不必像寒雀、蝴蝶一般,侧眼偷看,为之失魂。他对梅花的态度,从来不是欣赏、仰望,梅是他的家人,妻子。
              至于这首诗是否因之落于下乘,整体是优是劣,就是各有所见了。


              IP属地:山西7楼2014-11-08 14:04
              回复
                关于林逋的另外一点,就是鹤了。
                林逋是喜鹤的,但是在他的诗集中,提到鹤的,却是绝少。
                比之满目的梅、园,只有一篇不太起眼的《荣家鹤》:
                种莎池馆久淹留,品格堪怜绝比俦。
                春静棋边窥野客,雨寒廊底梦沧州。
                清形已入仙经说,冷格曾为古画偷。
                数啄稻粱无事外,报言鸡雀懒回头。
                如果说梅的他的知己,是和他携手一生的妻子,那么鹤就是他本身的真实反映。它的品格,和林逋何其相像。
                它也是隐士,“清形已入仙经说”;它也是一样的清高孤傲,“报言鸡雀懒回头”。林逋把自己的期望赋予了它,它也仿佛通了人性,侍立观棋,雨夜相伴,宛然一个谦谦君子,一个懂事的孩儿。


                IP属地:山西8楼2014-11-08 14:28
                回复
                  历来清高的隐士,统治者也会闻其声名。
                  大中祥符五年,宋真宗听说了他的名声,赠他米粟布帛,下令州府抚恤,林逋一时名声大噪。人们都觉得他是出山的时候了,有才,皇帝又赏识你,以后还不平步青云了!
                  林逋都婉拒了,一如既往。人们不解,他自言:“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
                  他为自己在庐前立墓,写道: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他的心是自由的,怎么能被这些俗务羁縻?
                  宋仁宗天圣六年,林逋去世,年六十一。


                  IP属地:山西9楼2014-11-08 14:39
                  回复
                    与林逋拒不出仕相比,就在同时期,还有一个隐士——种放。
                    他也是早年隐居,但和林逋不同。他父亲曾令他考进士,种放以学业未成为辞,他钻研学术的同时,还传道,聚集学生讲学。
                    宋太宗淳化三年,赵光义下诏召见种放,他的母亲责备他:“我常劝你不要聚徒讲学,你都隐居了,还写什么文章?如果你真的被朝廷任命而不能再隐居了,我将离开你独自前往深山中隐居去。”
                    虽然林逋也写诗,但二者是不同的。种放作的,是《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之类的,作这种文章的人,怎么会甘愿隐居呢?
                    基于母亲的话,种放推辞了。
                    咸平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向宋真宗推荐种放,说他孝行纯正,简朴隐静的节操不逊于古人。宋真宗召见了他,他第二次推辞了。
                    这时,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三年了,可是他还是推辞了。
                    若是到此而止,种放就是又一个林逋。
                    咸平五年,张齐贤再次举荐,种放应诏而出,面见真宗。而后一直挣扎在官场上,沉浮不定,“屡退屡觐”,直至去世。


                    IP属地:山西10楼2014-11-08 14:55
                    回复
                      林逋之隐,身固隐,也是心之隐。
                      他不求利,也不求名。他作诗不存稿,随作随弃。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存下来流传后世?
                      林逋道: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
                      他不求利,也不求名,更加不求后世之名,那他到底求什么呢?
                      我曾执着于这个问题,苦思不解。后来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误区。
                      读岳飞,知道他追求的是“壮志饥餐胡虏肉”;读文天祥,知道他想要的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读史可法,知道他坚持的是“逸兴豪情岂易降”。
                      读林逋,本来,我不知道,他求的是什么?
                      现在,我知道,原来他所求的,已经得到。


                      IP属地:山西11楼2014-11-08 15:07
                      回复
                        剪绡零碎点酥乾,向背稀稠画亦难。
                        日薄从甘春至晚,霜深应怯夜来寒。
                        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
                        忆着江南旧行路,酒旗斜拂堕吟鞍。
                        这是《山园小梅》之二,二者本是系列诗,但是关注度远不及第一首。
                        然而,对林逋内心深处的探问,正始于此诗。
                        “忆着江南旧行路,酒旗斜拂堕吟鞍。”到底是什么样的过往,让他在青年之际,便灰心归隐。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终老不娶,一生白衣。
                        这一切,都已尘封在历史里。


                        IP属地:山西12楼2014-11-08 15:11
                        回复
                          南宋灭亡之后,发生了一起盗墓事件,林逋的坟墓被挖掘。
                          盗贼进入墓中后,发现陪葬的是一只端砚和一支玉簪。
                          端砚是文人之物,林逋一生行文,代入土中实属正常。可是玉簪呢?
                          不由想到林逋的一首《相思令》: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或许“曾经沧海难为水”,曾有过一个女子,让他一生牵系,孤独终老。
                          或许在他的心中,她就像陪伴了一生的梅一样,高洁淡雅,举世无匹。
                          或许,他们已经相会。


                          IP属地:山西13楼2014-11-08 15: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