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山东素质教育推手张志勇 理想者?孤独者?
关键词: 山东素质教育 张志勇
张志勇:山东素质教育推手
济南文化西路上的山东省教育厅大楼是一座很普通的建筑,非要找出什么特点的话,那也就只能说它比较厚重,比较内敛。总而言之,这是一个不怎么引人注意的地方,有着教育界独有的宁静气息。然而最近,这片宁静被打破了。
进进出出的记者,进来打听政策动向的学生、老师,几个地方教育局的人在门口随口的聊着:“你觉得这事儿能成吗?”
学者上“火线”
这事儿挺轰动。
2008年1月,山东省教育厅接连发文,以前所未有的气势掀起了一场素质教育改革运动。顿时,文化西路29号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而推动这场改革的张志勇也因此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
张志勇一下成了名人,他的同学对他说:伙计,你成名人了。他的关于素质教育的博客每一个帖子后面都有上千条留言。学生、家长、老师、校长四方势力在张志勇的博客上争论着,倾诉着。
“素质教育已经喊了很多年了,大家都有些麻木了。不过这一次上面是要动真格的了,张志勇副厅长可能是下决心要斗争到底了。”一名工作了20多年的高中教师这样对记者说道。
“张副厅长身上有着很明显的书生气质,我读过他着的《情感教育论》,他是一个学者。我们喜欢这样的学者型官员,但我们也害怕他太过于理想主义。”省实验中学一名刚工作四五年的老师这样说。
张志勇大学毕业后,在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一干16年,长期的研究工作让张志勇看起来更像一名大学老师,而不是一个官员。
他说话直爽,给许多见过他的教师留下了慷慨激昂的印象:“只要我们这些人还在教育厅干,素质教育这件事情就会抓到底,任何人都不用怀疑我们的决心和意志。千万不要搞什么阳奉阴违,不要打自己的小算盘。”
2008年2月,张志勇在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三个全面”“三个还给”的基本目标。张志勇的报告一出,在山东教育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与一往不同,这一次的素质教育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带着强制色彩。
教育已经疲惫了
1月18日,张志勇来到了宁阳一中进行暗访。像大多数的中学一样,宁阳一中的门卫拦住了他们。即使张志勇亮出了自己的工作证,门卫依然不让这位副厅长到学校里看一看。
张志勇发怒了:作为省教育厅副厅长,难道说,连到学校看看的权力都没有吗?
“小罗,把车给停在大门里面,走!”
终于进了学校,张志勇和两名学生一起到了学校的食堂。刚到食堂门口,又有值班的老师过来问他是干什么的。这次张志勇什么也没说,直接亮出了自己的工作证。
当同学们知道他是省教育厅的之后,人越聚越多。
“同学们,省政府刚开完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省里决定让同学们过一个愉快的假期,在家里多过几天,高一、高二正月十五前不上课,好吗?”
“好,好,好……”欢呼声响成一片,同学们那真诚的笑容感动了他。
这顿饭他与司机两人花了8块钱,但他收获到的却远远不止这些。
张志勇说:“学习负担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关。走进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自己与其他学生不同的先天差异和后天差异跨进学校门槛的。这些充满差异的学生对于学习‘负担’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另外,‘负担’是与学生的主体性相关的。正如有人所说,有兴趣的负担,不是负担。”
而应试教育制度却正好是将一切粗暴化处理,它用一个模式来塑造学生,它还有一个听起来有些慷慨的口号:还孩子一个童年,就欠孩子一个成年。
应试教育下,童年已死。
张志勇深深的感到: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除了疲惫,我们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少。
理想者?孤独者?
“出名”之后,张志勇的平静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
他是一个学者,他更喜欢柔和的处理问题。而这场改革到了现在,已经是两军对垒,需要他去正视,需要他来直面。一位对这场改革持悲观论调的老师甚至对记者说:张志勇已经骑虎难下,无路可退。
张志勇说:“从我的本性来说,本不适合做一个在前面冲锋陷阵的战士,但出于对事业的这份责任,我今天常常不得不一次次冲到前方。”
压力从未像今天这么大:媒体的曝光,校方的游说,还有人说他不过是想借此出名。儿子都给他打来电话:“爸,人家都说你成名人了!”
那天,“全省普通高中校长素质教育专题培训视频会议”结束后,张志勇觉得自己特别累。好在周六晚上,他的儿子回来了。
张志勇觉得欣慰:儿子是高二的学生,本来周六要上课的,这也是我们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啊!
看到儿子回来,张志勇很高兴,心情突然好了很多。吃完晚饭,张志勇和儿子坐在沙发上看CBA的总决赛,父子俩聊着一些篮球的话题。当然,还谈到了儿子在学校的生活。儿子向他提出“警告”:不要插手我的事情,我有我的计划,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看着儿子那略显青涩的脸庞,张志勇的心情一下轻松了起来……
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官员,他有改革者的雄心,他也有普通人的困惑,而且他更希望与别人交流。他希望自己做一个引导者,引来一股更为宽广的激流。
还好有众人在支持他,从教育厅领导到在校学生,从学生家长到学校老师,通过各种形式支持着这场改革。甚至那位悲观论调的老师也说:“尽管我不看好这场改革,但我还是希望他走下去,因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孤独的行进者,而这种理想和孤独是我们很多官员所欠缺的。”
1985年的夏天平静如水,22岁的张志勇走出曲师校门,黄昏时的阳光照着当时颇为荒凉的土地,他知道自己所面对的教科所工作有些枯燥,然而一种激昂的情绪充满了心间:他知道他所选择的道路通往何方。
他正沿着那条路走来。
关键词: 山东素质教育 张志勇
张志勇:山东素质教育推手
济南文化西路上的山东省教育厅大楼是一座很普通的建筑,非要找出什么特点的话,那也就只能说它比较厚重,比较内敛。总而言之,这是一个不怎么引人注意的地方,有着教育界独有的宁静气息。然而最近,这片宁静被打破了。
进进出出的记者,进来打听政策动向的学生、老师,几个地方教育局的人在门口随口的聊着:“你觉得这事儿能成吗?”
学者上“火线”
这事儿挺轰动。
2008年1月,山东省教育厅接连发文,以前所未有的气势掀起了一场素质教育改革运动。顿时,文化西路29号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而推动这场改革的张志勇也因此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
张志勇一下成了名人,他的同学对他说:伙计,你成名人了。他的关于素质教育的博客每一个帖子后面都有上千条留言。学生、家长、老师、校长四方势力在张志勇的博客上争论着,倾诉着。
“素质教育已经喊了很多年了,大家都有些麻木了。不过这一次上面是要动真格的了,张志勇副厅长可能是下决心要斗争到底了。”一名工作了20多年的高中教师这样对记者说道。
“张副厅长身上有着很明显的书生气质,我读过他着的《情感教育论》,他是一个学者。我们喜欢这样的学者型官员,但我们也害怕他太过于理想主义。”省实验中学一名刚工作四五年的老师这样说。
张志勇大学毕业后,在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一干16年,长期的研究工作让张志勇看起来更像一名大学老师,而不是一个官员。
他说话直爽,给许多见过他的教师留下了慷慨激昂的印象:“只要我们这些人还在教育厅干,素质教育这件事情就会抓到底,任何人都不用怀疑我们的决心和意志。千万不要搞什么阳奉阴违,不要打自己的小算盘。”
2008年2月,张志勇在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三个全面”“三个还给”的基本目标。张志勇的报告一出,在山东教育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与一往不同,这一次的素质教育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带着强制色彩。
教育已经疲惫了
1月18日,张志勇来到了宁阳一中进行暗访。像大多数的中学一样,宁阳一中的门卫拦住了他们。即使张志勇亮出了自己的工作证,门卫依然不让这位副厅长到学校里看一看。
张志勇发怒了:作为省教育厅副厅长,难道说,连到学校看看的权力都没有吗?
“小罗,把车给停在大门里面,走!”
终于进了学校,张志勇和两名学生一起到了学校的食堂。刚到食堂门口,又有值班的老师过来问他是干什么的。这次张志勇什么也没说,直接亮出了自己的工作证。
当同学们知道他是省教育厅的之后,人越聚越多。
“同学们,省政府刚开完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省里决定让同学们过一个愉快的假期,在家里多过几天,高一、高二正月十五前不上课,好吗?”
“好,好,好……”欢呼声响成一片,同学们那真诚的笑容感动了他。
这顿饭他与司机两人花了8块钱,但他收获到的却远远不止这些。
张志勇说:“学习负担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关。走进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自己与其他学生不同的先天差异和后天差异跨进学校门槛的。这些充满差异的学生对于学习‘负担’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另外,‘负担’是与学生的主体性相关的。正如有人所说,有兴趣的负担,不是负担。”
而应试教育制度却正好是将一切粗暴化处理,它用一个模式来塑造学生,它还有一个听起来有些慷慨的口号:还孩子一个童年,就欠孩子一个成年。
应试教育下,童年已死。
张志勇深深的感到: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除了疲惫,我们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少。
理想者?孤独者?
“出名”之后,张志勇的平静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
他是一个学者,他更喜欢柔和的处理问题。而这场改革到了现在,已经是两军对垒,需要他去正视,需要他来直面。一位对这场改革持悲观论调的老师甚至对记者说:张志勇已经骑虎难下,无路可退。
张志勇说:“从我的本性来说,本不适合做一个在前面冲锋陷阵的战士,但出于对事业的这份责任,我今天常常不得不一次次冲到前方。”
压力从未像今天这么大:媒体的曝光,校方的游说,还有人说他不过是想借此出名。儿子都给他打来电话:“爸,人家都说你成名人了!”
那天,“全省普通高中校长素质教育专题培训视频会议”结束后,张志勇觉得自己特别累。好在周六晚上,他的儿子回来了。
张志勇觉得欣慰:儿子是高二的学生,本来周六要上课的,这也是我们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啊!
看到儿子回来,张志勇很高兴,心情突然好了很多。吃完晚饭,张志勇和儿子坐在沙发上看CBA的总决赛,父子俩聊着一些篮球的话题。当然,还谈到了儿子在学校的生活。儿子向他提出“警告”:不要插手我的事情,我有我的计划,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看着儿子那略显青涩的脸庞,张志勇的心情一下轻松了起来……
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官员,他有改革者的雄心,他也有普通人的困惑,而且他更希望与别人交流。他希望自己做一个引导者,引来一股更为宽广的激流。
还好有众人在支持他,从教育厅领导到在校学生,从学生家长到学校老师,通过各种形式支持着这场改革。甚至那位悲观论调的老师也说:“尽管我不看好这场改革,但我还是希望他走下去,因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孤独的行进者,而这种理想和孤独是我们很多官员所欠缺的。”
1985年的夏天平静如水,22岁的张志勇走出曲师校门,黄昏时的阳光照着当时颇为荒凉的土地,他知道自己所面对的教科所工作有些枯燥,然而一种激昂的情绪充满了心间:他知道他所选择的道路通往何方。
他正沿着那条路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