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笔者以为,曹公笔下的黛玉与陆公词中的香梅,却并没有这样可比的内容。不若将原词作如下的改动,恐怕才更贴切于黛玉性格中更真实的一面:
玉苑金门边,寂寞怨无主。
未承雨露独自愁,那堪蜂蝶舞。
一意苦争春,却把群芳妒。
但恐一朝碾为尘,惟愿蝶先顾。
以上这首《卜算子·绛珠》,足以为读书不切者鉴。
宝钗身上却更多地体现了老庄哲学的气质。她的“藏愚”、“守拙”,与其费力地解释成什么高深莫测的“为人术”,倒不如直接承认,那就是对老庄“抱朴守真”之人生态度的一种认同。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宝钗恰恰就是这么一个素性淡泊,不喜赞花抹粉,不爱富丽闲妆的女孩。薛姨妈说:“宝丫头古怪着呢,她从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第7回)脂砚斋亦云:“‘古怪’二字,正是宝卿身份。”(甲戌本第7回侧批)老子反对“富贵而骄”,认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主张“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而宝钗虽生于“珍珠如土如铁” 的豪富之家,却偏偏以朴实无华为大美。她自己的卧室,直如雪洞一般,以至于连贾母等家长看了,也觉得其过于“素净”,以至于“离格”、“忌讳”。在为人处世上,老子主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要求人们通晓强雄的道理,却自处于柔雌的位置,通晓显赫发达之道,却自甘于默默无闻之位。主张“善者善之,不善者善之”,“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以谦退和不争来德化不善、不诚之人,从而消解无谓的人际矛盾。宝钗的行事,亦深合于此道。她熟谙人情世故,熟谙为人处世之道,可她却并不屑于俗世的功利和权势者的恩赏,不屑于你争我夺、邀宠攀高。她亦有灵活的心计,可面对黛玉等人的嫉妒和攻击,却更多地选择了退让和感化。“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世间的俗人鸡争鹅斗,斤斤计较,我却难得糊涂,听见了,也装作未曾听见,淡然处之。最后,她以“蘅芜君兰言解疑癖”的大德,彻底化解黛玉对她的“不信”、“不善”。她亦有锋利的口齿,但更多的时候,却宁可“珍重芳姿”、“婷婷不语”。这就叫“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希言自然”,不饰夸耀,才是“清净为天下正”的至理。这是她性格中“冷香”的一面。可是,希言罕语,却并不等于放弃原则。到了关键时刻,依然要坚持正义,掷地有声。所以,“冷香” 的背后,又全然是一股子愤世嫉俗的“热毒”。老子对时局,有尖锐的讽剌。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而宝钗的那首《螃蟹咏》,更是把那些统治阶级中的贪酷之辈,讽骂得淋漓痛快。众姐妹都说,这方是食螃蟹的绝唱,只是讽剌世人太毒了些。谁曾想到,这方是宝钗“从胎时带来的一股热毒”的真实涵义!在“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的时候,老子自道:“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在众人争着看“热闹戏” 的时候,宝钗却把《寄生草》“赤条条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的唱辞,奉为“极妙”。宝钗以老子的名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来辅助探春理家,参与大观园的经济体制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后来,她对王夫人建言,说人参等贵重药品,也该散众济人才是。亦同于此“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之说。然而,也正如老子所言:“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成若缺,大直若诎”,最刚健的品格,却好像苛且怠惰一样,最真诚品质,却好像昏浊不实一样,最大的完美,仿佛多有缺欠,最大的方直,反似圆滑弯曲,最“抱朴守真”的宝钗,倒恰恰最容易被那些浅尝辄止之徒,视为所谓的“大奸大伪” 之人。历史上,不是有很多人把宝钗称做什么“乡愿”吗?直到今天,这些头脑冬烘的先生们,还在以不同的方式,重复他们的老调!不过,这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证明了老子的观点:“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辄大笑。弗笑,不足以为道。”倒是一位不知名的批书人,有意无意间从昏暗的迷雾中,见到了真理的闪光。在蒙府本第37回的回末,这位批书人以近于大白话的语言,作诗道出了许多知名的评红人士都未能讲出的要谛。他说:
薛家女子何贞侠,总因富贵不须夸。
发言行事何其嘉,居心用意不狂奢。
世人若肯平心度,便解云钗两不暇。
他能从宝钗“富贵不夸”、“力戒狂奢”的现象中看出她身上颇具道家风骨的“贞”、“侠”二字,并且还告诫世人应“平心相度”。这在一片批钗、骂钗之声甚嚣尘上的时代,无疑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
玉苑金门边,寂寞怨无主。
未承雨露独自愁,那堪蜂蝶舞。
一意苦争春,却把群芳妒。
但恐一朝碾为尘,惟愿蝶先顾。
以上这首《卜算子·绛珠》,足以为读书不切者鉴。
宝钗身上却更多地体现了老庄哲学的气质。她的“藏愚”、“守拙”,与其费力地解释成什么高深莫测的“为人术”,倒不如直接承认,那就是对老庄“抱朴守真”之人生态度的一种认同。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宝钗恰恰就是这么一个素性淡泊,不喜赞花抹粉,不爱富丽闲妆的女孩。薛姨妈说:“宝丫头古怪着呢,她从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第7回)脂砚斋亦云:“‘古怪’二字,正是宝卿身份。”(甲戌本第7回侧批)老子反对“富贵而骄”,认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主张“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而宝钗虽生于“珍珠如土如铁” 的豪富之家,却偏偏以朴实无华为大美。她自己的卧室,直如雪洞一般,以至于连贾母等家长看了,也觉得其过于“素净”,以至于“离格”、“忌讳”。在为人处世上,老子主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要求人们通晓强雄的道理,却自处于柔雌的位置,通晓显赫发达之道,却自甘于默默无闻之位。主张“善者善之,不善者善之”,“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以谦退和不争来德化不善、不诚之人,从而消解无谓的人际矛盾。宝钗的行事,亦深合于此道。她熟谙人情世故,熟谙为人处世之道,可她却并不屑于俗世的功利和权势者的恩赏,不屑于你争我夺、邀宠攀高。她亦有灵活的心计,可面对黛玉等人的嫉妒和攻击,却更多地选择了退让和感化。“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世间的俗人鸡争鹅斗,斤斤计较,我却难得糊涂,听见了,也装作未曾听见,淡然处之。最后,她以“蘅芜君兰言解疑癖”的大德,彻底化解黛玉对她的“不信”、“不善”。她亦有锋利的口齿,但更多的时候,却宁可“珍重芳姿”、“婷婷不语”。这就叫“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希言自然”,不饰夸耀,才是“清净为天下正”的至理。这是她性格中“冷香”的一面。可是,希言罕语,却并不等于放弃原则。到了关键时刻,依然要坚持正义,掷地有声。所以,“冷香” 的背后,又全然是一股子愤世嫉俗的“热毒”。老子对时局,有尖锐的讽剌。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而宝钗的那首《螃蟹咏》,更是把那些统治阶级中的贪酷之辈,讽骂得淋漓痛快。众姐妹都说,这方是食螃蟹的绝唱,只是讽剌世人太毒了些。谁曾想到,这方是宝钗“从胎时带来的一股热毒”的真实涵义!在“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的时候,老子自道:“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在众人争着看“热闹戏” 的时候,宝钗却把《寄生草》“赤条条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的唱辞,奉为“极妙”。宝钗以老子的名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来辅助探春理家,参与大观园的经济体制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后来,她对王夫人建言,说人参等贵重药品,也该散众济人才是。亦同于此“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之说。然而,也正如老子所言:“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成若缺,大直若诎”,最刚健的品格,却好像苛且怠惰一样,最真诚品质,却好像昏浊不实一样,最大的完美,仿佛多有缺欠,最大的方直,反似圆滑弯曲,最“抱朴守真”的宝钗,倒恰恰最容易被那些浅尝辄止之徒,视为所谓的“大奸大伪” 之人。历史上,不是有很多人把宝钗称做什么“乡愿”吗?直到今天,这些头脑冬烘的先生们,还在以不同的方式,重复他们的老调!不过,这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证明了老子的观点:“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辄大笑。弗笑,不足以为道。”倒是一位不知名的批书人,有意无意间从昏暗的迷雾中,见到了真理的闪光。在蒙府本第37回的回末,这位批书人以近于大白话的语言,作诗道出了许多知名的评红人士都未能讲出的要谛。他说:
薛家女子何贞侠,总因富贵不须夸。
发言行事何其嘉,居心用意不狂奢。
世人若肯平心度,便解云钗两不暇。
他能从宝钗“富贵不夸”、“力戒狂奢”的现象中看出她身上颇具道家风骨的“贞”、“侠”二字,并且还告诫世人应“平心相度”。这在一片批钗、骂钗之声甚嚣尘上的时代,无疑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