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汉服吧 关注:645贴子:4,308
  • 2回复贴,共1
之前写过一篇有关汉服形制的帖子,因为那个帖子里面我只指出了问题,并没有对于问题本身做出正面的解释,所以存在争议。
今天我们再来讲这个,我还是得说这不是一个很简单很容易理解的问题。形制与历史之前会是一个若即若离的状态,形制并非全是理性成分或是技术层面,形制还会包含感性因子。当然形制并非是虚无的,他存在某种规律和特定属性。但是有一点,现在我们口中所言的形制是存在严重问题的,所以对于这种语境之下的形制,我还是会说,这样的形制就是你希望有就有,希望没有就没有的。
那形制具体会是什么呢,我认为形制是具有历史连续性和普遍性的审美及方法论。也就是说我们讨论的不是制作一件衣服,而是在一定审美的指导之下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做一件衣服。没错,这已经超出了服装制造的范畴,因为我们不仅仅只是在做衣服,在做衣服或者是在选择、研究衣服的时候,同样可以将祖先的哲学和审美运用其中,这样透过衣服这个点,是可以发散到传统文化的诸多领域。
这样一来,形制就不再是衣服必须有接袖和前中缝,“曲裾”袍服的下摆必须是什么形状这么简单、粗糙的问题了。有没有前中缝,不一定,具体不是看历史上哪些有哪些没有,历史上的样本告诉我们两者都可以,那我们再去选择的话,就是有没有必要的问题了,而判定的标准就成了审美和节约材料。研究接袖同样如此,至于现在有种观点说必须接在什么位置是缺乏科学性的,什么样的袖长有必要接,接在哪里更节约材料,这个倒是有学问的。至于花式袍服的下摆,先秦两汉时期的人之所以创造出这种衣服,也是一种审美驱动,或模仿燕子的尾羽或模仿花朵,形式有多种,既然我们现在也是在创造美,那为何又要纠结于我们创造的东西历史上是否存在过呢?
可能更多人关注的还是这样一来如何与影楼装区分。实际上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去和与影楼装区分,这不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去培养审美。多数的影楼装为什么会被我们称之为影楼装,是因为那些服装追求的是尽可能的降低制作成本和工艺,所以会有种简陋感。但是他们本质结构上与汉服是存在一些共性的,相比之下区别还要小而且微妙。这个好比一万元的西装和一百元的西装,他们之间的差别你能讲出来的远远低于你能亲身感受到的。我们去和群众科普汉服与和服的区别,尽管也能讲出些道道,但听过的人还是存在区分障碍。你能讲出来的道道,说明了你的理性认知深度,但为什么别人学了这些之后还是不能像你一样敏锐的判断,这是因为别人相比你还缺少了感性的审美积累。事实上我们现在很多人在判定一件衣服是不是汉服的时候,用的也是主观审美,只是这里面多数人会出于所谓的圈内潜规则不敢明着说罢了,在这种不自信的背景下自然要拉出古人和文物给自己壮胆。
我们可以说影楼装是偏离了审美和制衣方法论的产物,但我们还漏掉了一个地方,就是那些历史上不具有普遍性的,带有身份和阶级象征的衣服。有人说这样的衣服只要按文物还原出来也是汉服,这是错的,实际上这也是影楼装的一种。如果我们去研究一下人类的共性,会发现几乎世界各地的人都有这种好奇和冲动,就是在影楼喜欢穿着国王或是公主之类的衣服拍照。但是人家可把使用场所分的很清楚,他们是不会把这些衣服当做民族服装在家里穿或是穿着走街串巷的。这类衣服即便按照历史还原出来之后,不是贴个汉服的标签就可以成为民族服装的,要想玩个变身,去里面提取一些设计元素加以改造或许可行。对于民族服饰缺乏整体认识,或者是朝代发烧友就比较喜穿个带赐服图案或是帝王的服饰到处跑,显得很高大上的样子,并且他们还会对别人说这些衣服很贵,要几千上万,他们是很难认识到实际上自己只是买了件很贵的影楼装而已。
前面我们提到了朝代发烧友,这个群体和我们之间存在交集,这个交叉在于我们都有研究服饰的行为,但更多的是差异。朝代发烧友是指向过去的,而我们是指向未来的,这是本质差别。我们是不会把自己的眼界放在一个朝代,我们放眼整个的祖先文明史。朝代发烧友是存在很强封闭性的,他们会跟你强调某一时期的正统性和优越性,除此之外的都属于异端,应该抛弃。民间做假古董的有句推销行话叫做“包老、到代”,朝代发烧友除了强调朝代优越性之外,还会表示服饰的搭配也必须采用同一时间点的样式才正宗,也就是“到代”,当然目前还没有出现“包老”,但没准以后会出现,毕竟给衣服做旧之后会更为接近出土实物。
看过了朝代发烧友的封闭属性,更能得出我们需要宏观研究历史的必要性。从宏观角度来看,我们的服饰甚至是社会风俗都在不断变化革新。古代社会并不若我们想象中的那般封闭和静态,相比之下,自称开放的当代人还搞出了一些有关汉服的“金科玉律”,不知这是历史的讽刺还是什么。有人说礼服绝对不能改,如果说礼服是绝对不能改的,那我们看到的历代礼服可能会是陕北羊皮褂子那样的东西。我们知道古代绝大多数的王朝,帝王最高规格的礼服是大裘冕,大裘冕是个什么东西呢,上衣是黑羊皮的还是带毛的羊皮,下裳是纯色的,没有章纹,冕无旒。大裘冕的尊贵之处是因为被视作“先王法服”。为什么上衣用毛皮,因为古人认为祖先在没有发明纺织之前是衣皮的,这个观点放到今天用考古学的眼观来看,也是正确的。但是大裘冕的上衣绝不是一件用动物筋腱简易缝制的大衣,这种衣服的设计思路是会意,而绝非是象形。会意这个概念对我们理解历代服饰的变迁尤为重要,特别是礼服层面。除了衣服,我们再来看看祭祀礼器的变迁,祭器经过了陶-青铜-漆器-瓷器的演变,材质和器形一直在变,但有一样东西是没变的,就便是祭祀的“敬”也就是虔诚,而变的是表现形式。会意是我们文化的精髓所在,它提示我们要去抓事物背后的精神和思想。相反,如果用象形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就总会想找一件最正宗的绝对样本作为参考,所以就会有人会提出穿树叶是最正宗的质疑,按照这个思路我觉得树叶都算不上正宗,裸体才是正宗,毕竟穿衣是建立在不穿衣之上的。
古代服饰留给我们可供参考的样本并不算很充分,出土实物还主要集中于贵族阶层的盛装。所以说我们今天所认识到的古代服饰体系是不全面而且畸形的,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要人为的缩小视野是不可取的,以自己见过的就说符合形制,没见过的就不合形制,同样是存在问题的。
形制是一个对于历史若即若离的状态,这样说可能还是抽象,但我也只能说到这个层面上了,形制除了有历史的,还应该有时代的,最后还得有自己的。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5-02-20 03:10回复
    http://tieba.baidu.com/p/3576842217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5-02-20 03:10
    回复
      建议看原帖和各楼层的回帖。
      特别有趣,哈哈哈哈。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5-02-20 03:2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