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家大儿子往年过节不喜出门,整天猫在家里。今年却一反常态,从初二开始,姨、姑、舅一家一家串;初五,他又乐呵呵地出门了。这么主动是因为他买上了小汽车,可以到处招摇一下。
这个老陈家大儿子就是我哥,春节前买了辆小汽车,一下几乎花光所有积蓄,他却乐得其所。每天在村里上下好几趟,去超市买包红糖都要开着车,碰到乡邻大老远就摇下窗招呼,底气似乎足了很多。
不知何时起,车在我们沂源小山村成了“混得好”代名词。今年回到老家,发现变化最大的就是增加了很多车,农村大路边几乎成了停车场。
小时候家里穷,我哥很早就退学打工,这两年拼搏攒下几万块钱,于是决定买车。对于这种做法我一直不理解,但效果却出乎我意料,乡亲们纷纷把多年来一直给我这个大学生的赞许抛给他:“老大很能干”、“真不赖”……
从乡亲们的赞许中,我看到了老哥心底里的荣耀。老哥后来跟我说,今年无论如何也要买车,是因为后边邻居家前年刚买了车。
跟哥一样荣耀的还有村里老李家二儿子李成吉。初中毕业后他多年不回家,村里人说他不孝顺,父母也抬不起头。今年情况变了,他从外地开回辆奥迪车,带了满满一大车鱼肉年货。村里炸开了锅,他立马成全村“儿子的典范”,他的父母也开始在村里“横着走”,“别人家的孩子”又成了我们村的流行语。
就是在这种心理下,农村的车一辆一辆多起来,年前的赶集,全镇的车几乎全出动,
过年,几乎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越来越多的人已不再开始比拼谁家年货多,而是看谁家孩子有车了;有车了之后看谁家的车好,看孩子给带来多少年货,从年货的多少大约能看出孩子在外面混得怎么样。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种“有意义”的攀比,对于别人家的荣耀,大多数人不会投来鄙夷的目光,而是一种赞许的眼神。也正是这种攀比,构成了众多在外游子不断上进的动力。
这个老陈家大儿子就是我哥,春节前买了辆小汽车,一下几乎花光所有积蓄,他却乐得其所。每天在村里上下好几趟,去超市买包红糖都要开着车,碰到乡邻大老远就摇下窗招呼,底气似乎足了很多。
不知何时起,车在我们沂源小山村成了“混得好”代名词。今年回到老家,发现变化最大的就是增加了很多车,农村大路边几乎成了停车场。
小时候家里穷,我哥很早就退学打工,这两年拼搏攒下几万块钱,于是决定买车。对于这种做法我一直不理解,但效果却出乎我意料,乡亲们纷纷把多年来一直给我这个大学生的赞许抛给他:“老大很能干”、“真不赖”……
从乡亲们的赞许中,我看到了老哥心底里的荣耀。老哥后来跟我说,今年无论如何也要买车,是因为后边邻居家前年刚买了车。
跟哥一样荣耀的还有村里老李家二儿子李成吉。初中毕业后他多年不回家,村里人说他不孝顺,父母也抬不起头。今年情况变了,他从外地开回辆奥迪车,带了满满一大车鱼肉年货。村里炸开了锅,他立马成全村“儿子的典范”,他的父母也开始在村里“横着走”,“别人家的孩子”又成了我们村的流行语。
就是在这种心理下,农村的车一辆一辆多起来,年前的赶集,全镇的车几乎全出动,
过年,几乎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越来越多的人已不再开始比拼谁家年货多,而是看谁家孩子有车了;有车了之后看谁家的车好,看孩子给带来多少年货,从年货的多少大约能看出孩子在外面混得怎么样。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种“有意义”的攀比,对于别人家的荣耀,大多数人不会投来鄙夷的目光,而是一种赞许的眼神。也正是这种攀比,构成了众多在外游子不断上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