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林语堂在他那部精彩纷呈的《苏东坡传》中说:“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这句话多少有些绝对。在素食逝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在苏轼长达六十五年丰富辉煌的一出大戏落幕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姑且不论这出戏的全部,仅就其中一幕的词作来说,戏主人表演的“好坏”是否已经“判断”清楚了呢?事情远没有如此简单。
九百多年来,东坡词领受的各式各样的评价,或钻皮出羽,揄扬升天;或洗垢索瘢,贬抑入地。就其丰富多样性来说,恐怕没有第二家可以比得了。我有时想,东坡泉下有知,会不会因某些不虞之誉而赧颜,又因某些求全之毁而抱屈呢?
谓予不信,请看仅晚东坡四五十年的两位词学家和词人的评价:
东坡先生以文章馀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出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
前段见于宋人王灼的词学名著《碧鸡漫志》卷二,后段出自大名鼎鼎的李清照《论词》。一个说他“出神入天”,迥出同辈之上;一个说他“不协音律”,不是词,只算诗。
再看东坡盖棺八百多年后的现代,两位同样著名的词学家的评价:
苏轼是宋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他以卓越的天才、广博的学识、开朗的胸襟,写出了大量辉煌的诗、文、词,表达了自己一生的真实经历和丰富的思想情感……他所作的《东坡的乐府》,内容广阔,气魄雄伟,语言朴素,一反过去绮罗香泽及离情别绪的局限,诗宋词空前的划时代的革新,也是宋词进一步的发展。
东坡是大作家,不能限以“豪放派词人”。他的词像老郭的诗,做的很不经意,很随便,时有妙语警句、深刻至情的话,而全篇精美者少。
前段见于唐圭璋先生一篇文章《从<东坡乐府>里看见苏轼和农民的情谊》(载《词学论丛》),后段见于吴世昌先生的《词林新话》。一个是“进一步”,“划时代”;一个是“不经意”,“很随便”,“精美者少”。
不仅论其总体悬殊如此,对具体作品的轩轾也会有天壤之别。比如这首有名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有人对它顶礼膜拜:
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到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依声能事尽矣。
有人却将它批得体无完肤:
“一蓑”七字尚无不可,然亦只是申明上二语之意。若“也无风雨也无晴”,虽是一篇大旨,然一口道出,大嚼乃无馀味矣。然苦水所最不取者,厥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二韵。如以意论,尚无不合,唯“马”、“怕”两个韵字,于此词中,正如丝竹悠扬之中,突然铜钲大鸣;又如低语诉情,正自绵密,而忽然呵呵大笑。“料峭春风”三韵十六字,迹近敷衍,语亦稚弱,而破坏全体底美之罪尚浅于“马”、“怕”二韵九字也。
它们分别见于两位前辈学者郑文焯的《大鹤山人词话》和顾随(号苦水)的《东坡词说》(载《顾随文集》)。这叫读者如何适从?叫我们古典文学的爱好者怎样去接受作为词家的苏轼、去欣赏苏轼的词作呢?
林语堂在他那部精彩纷呈的《苏东坡传》中说:“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这句话多少有些绝对。在素食逝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在苏轼长达六十五年丰富辉煌的一出大戏落幕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姑且不论这出戏的全部,仅就其中一幕的词作来说,戏主人表演的“好坏”是否已经“判断”清楚了呢?事情远没有如此简单。
九百多年来,东坡词领受的各式各样的评价,或钻皮出羽,揄扬升天;或洗垢索瘢,贬抑入地。就其丰富多样性来说,恐怕没有第二家可以比得了。我有时想,东坡泉下有知,会不会因某些不虞之誉而赧颜,又因某些求全之毁而抱屈呢?
谓予不信,请看仅晚东坡四五十年的两位词学家和词人的评价:
东坡先生以文章馀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出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
前段见于宋人王灼的词学名著《碧鸡漫志》卷二,后段出自大名鼎鼎的李清照《论词》。一个说他“出神入天”,迥出同辈之上;一个说他“不协音律”,不是词,只算诗。
再看东坡盖棺八百多年后的现代,两位同样著名的词学家的评价:
苏轼是宋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他以卓越的天才、广博的学识、开朗的胸襟,写出了大量辉煌的诗、文、词,表达了自己一生的真实经历和丰富的思想情感……他所作的《东坡的乐府》,内容广阔,气魄雄伟,语言朴素,一反过去绮罗香泽及离情别绪的局限,诗宋词空前的划时代的革新,也是宋词进一步的发展。
东坡是大作家,不能限以“豪放派词人”。他的词像老郭的诗,做的很不经意,很随便,时有妙语警句、深刻至情的话,而全篇精美者少。
前段见于唐圭璋先生一篇文章《从<东坡乐府>里看见苏轼和农民的情谊》(载《词学论丛》),后段见于吴世昌先生的《词林新话》。一个是“进一步”,“划时代”;一个是“不经意”,“很随便”,“精美者少”。
不仅论其总体悬殊如此,对具体作品的轩轾也会有天壤之别。比如这首有名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有人对它顶礼膜拜:
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到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依声能事尽矣。
有人却将它批得体无完肤:
“一蓑”七字尚无不可,然亦只是申明上二语之意。若“也无风雨也无晴”,虽是一篇大旨,然一口道出,大嚼乃无馀味矣。然苦水所最不取者,厥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二韵。如以意论,尚无不合,唯“马”、“怕”两个韵字,于此词中,正如丝竹悠扬之中,突然铜钲大鸣;又如低语诉情,正自绵密,而忽然呵呵大笑。“料峭春风”三韵十六字,迹近敷衍,语亦稚弱,而破坏全体底美之罪尚浅于“马”、“怕”二韵九字也。
它们分别见于两位前辈学者郑文焯的《大鹤山人词话》和顾随(号苦水)的《东坡词说》(载《顾随文集》)。这叫读者如何适从?叫我们古典文学的爱好者怎样去接受作为词家的苏轼、去欣赏苏轼的词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