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王允想利用吕布杀掉董卓。吕布却讲——“奈如父子何!”
原谅我说话直,看到这我真是天雷滚滚无力吐槽……颠倒黑白到如此境地,这地洗得也明显了吧?
在这里,我想说,我完全可以原谅你的说话直,但我仍然建议,历史观点有差别很正常,但在论述时,着实没有必要用“看到这我真是天雷滚滚无力吐槽”这样夸张的言辞,去煽动情绪。
而且,如果那句“奈如父子何!”,就是在“颠倒黑白”就是在“洗地”,那么我想,斯雷普尼尔 先生应该去找陈寿,来原谅你的“天雷滚滚无力吐槽”。
随后,斯雷普尼尔先生 还是引用的《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中的话——“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并得出结论——
7.一开始王允巴结吕布,没指望他去杀董卓,谁知道吕布自己往上凑。说句不负责任的话,是王允想利用吕布杀董卓还是吕布想找个帮凶做到董卓都不一定呢。
这里,我最先想说的是,分析史料时,一定要审慎。不能引用之后,只看大概,便下结论。
首先,我们要明确吕布此时的身份已经是——“稍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而王允的态度呢?写的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
王允眼中的吕布,从不是中郎将,也不是都亭侯!还是州里壮健!是寒门莽夫!
这样情况下的,“厚接纳之。”,不是蓄意利用,倒成了巴结了么?
读《三国志》、读《后汉书》,一个人的出身,别人对他的看法与品评,往往是重中之重,而斯雷普尼尔 先生,无视王允对吕布的蔑视,而错以为王允是在”巴结“吕布,我想这无疑在史料的分析上是一个比较欠妥的结论。
接下来,斯雷普尼尔先生写到。
8.吕布答了“奈如父子何”,这是不假,可后面还有呢?
斯雷普尼尔先生,在对表示质疑后,随即引文,仍是《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手刃刺卓。
得了,所谓父子情分,不过一句“君自姓吕,本非骨肉”就化解了。你要说吕布之前没有杀董卓的想法,我是绝对不信。王允给了块遮羞布,吕布就迫不及待的裹上,然后重操旧业,他有什么冤枉的?
这里,斯雷普尼尔讲“吕布之前没有杀董卓的想法,我是绝对不信。王允给了块遮羞布,吕布就迫不及待的裹上,然后重操旧业,他有什么冤枉的?”
吕布之前是否萌生过杀董卓的念头,没人知道。但就像上文提到的,吕布经常遭到董卓的无端则骂,还屡有刀剑之危。自己只能告饶活命,与一名女奴私通,便心生恐惧。
而吕布能把自己的这种境地告诉王允,而王允竟然毫不怀疑地,就敢把刺董的计划告诉吕布。只能证明一件事,吕布与王允的关系相交甚密,而且在反董卓这件事上有共同的契机。
而这一契机便是董卓的僭越。
就像我上文说到的,吕布投靠董卓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董卓在汉室朝廷下的良好形象。
这里,许多人有一个误区,即董卓虽是在进京之时,有废立皇帝的意图。但真正实施,却是在吕布投奔之后。随即各种暴虐僭越之举才刚刚曾出不穷。
联想到,吕布后来能在陈珪的劝说下,拒绝与自立为帝的袁术联姻结盟,可见吕布在对待汉室的态度上仍然是拥护的。并且吕布的这种拥护的态度,是为当时人所广泛知道的。
孙权便曾说过——“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由此也可侧面,看出世人眼中,吕布彼时对待汉室的态度。
因而,吕布杀董卓一事,不只是出于私怨,也是出于公心。只是利用和挑唆他做了这一切的王允,却始终没真正尊重过他。
斯雷普尼尔先生 问——“他有什么冤枉的?”
我想吕布,也许就是被这样的问题,所冤枉的。
最后斯雷普尼尔先生说——
“不是说吕布年轻时是位文武双全的好少年,寒门间,难得的英才么?寒门英才就要做这种下三滥的事吗?”
我不知道,斯雷普尼尔先生 是怎样定义“下三滥”的。我也不知道斯雷普尼尔先生 会用怎样论证出吕布是“下三滥”的。
我所能说的,只是——
吕布,他,不是下三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