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星纹彩陶豆,1978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尺寸:口径26厘米,足径14.5厘米,通高2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此豆口沿上用褐、红彩绘对顶三角形与若干线条相间组成的图案,腹部用白彩在深红色陶衣上绘有5个方形八角星状纹饰,纹饰构图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堪称我国彩陶艺术珍品。
关于彩绘八角星纹,在安乡汤家岗出土白陶盘和凌家滩文化中的玉鹰上也刻有类似的纹饰。有学者认为这类纹饰有表现光芒四射的太阳,四射的八角也寓意着无际的天空,中间的方形象征着大地,取天圆地方之意,表现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天地自然的敬仰
在黄河下游地区,彩陶最早见于距今7000多年前的北辛文化,最初只是在陶钵的口沿处绘红色或黑色的彩带,至大汶口文化早期,彩陶开始增多,中期达到成熟阶段。大汶口文化彩陶的纹样题材以自然界中植物的花叶纹样和各式几何图形为主,施彩技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塑制好的陶坯上直接施彩作画,叫作原地绘画,一般只绘红或黑色单色,纹样比较简单;另外一种是先在陶器需要作画的部位涂一层加了彩色的泥浆,叫作施陶衣,然后再行绘画。陶衣之上多绘白、褐、黄、黑等多种彩色,图案也比较复杂,讲究构图对称、色彩对比和层次效果。这件彩陶豆在纹样构图和施彩作画方面集中体现了大汶口文化彩陶艺术的较高水平,是一件极其宝贵的原始艺术珍品。
八角星纹样在大汶口文化的彩陶器中较为多见,可以说是我国东方先民共同认可和喜爱的图案。关于这种纹样的含意,有研究者认为是表现光芒四射的太阳;也有学者认为四射的八角寓义无际的天空,中间的方形像征着大地,有天圆地方之喻意。
从出土情况看,彩陶豆多来自墓葬,豆盘内往往盛装着猪蹄、颚骨、猪头等供品。如此精美的彩陶,在5000年前物质生活很不发达的原始社会不可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用具,应该是先民最畏惧、最崇尚、最重视的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用品。
八角星纹与卐字符号是遍布于我国广大地域多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有学者认为神秘的卐字符号其实是八角星纹的简化变体,它们都代表了太阳在一个回归年的视循环运动,即一年四季的循环变化。
阿拉伯装饰纹样,除了模拟枝叶藤蔓,还喜欢用几何图案,其中最常见的图案就是八角星,是由两个正方形拼合而成。在开罗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地砖、外墙装饰、窗户棂子、家具纹路,都多用八角星来做装饰纹路。八角星的一个变种,按照施莱夫利法则(Schläfli symbol)被称为“8/3星型多边形”,在清真寺纷繁复杂的花纹装饰中也是很常见的一种形式。据说这种星,实际上代表了太阳,是太阳纹的一种,在各国的新石器时代的出土器物中都出现过。比如说安徽含山县凌家滩出土的玉鹰,在其肚腹部位就是一颗八角星,距今5300多年前,有学者认为这类纹饰有表现光芒四射的太阳,四射的八角也寓意着无际的天空,中间的方形象征着大地,取天圆地方之意,表现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天地自然的敬仰。 伊拉克1959---1963年的国旗正中也是这样一颗八角星,而在俄罗斯的几个加盟共和国的国旗上也有这颗象征着太阳的八角星,比如位于伏尔加大区的乌德穆尔特共和国的国旗。 因为清真寺的礼拜塔林立,开罗号称是千塔之城。这些塔中,最常见的样式有两种,一种是象铅笔一样直刺云霄的马木留克式,如默罕默德·阿里清真寺的礼拜塔;还有一种形式上要复杂的多,也是最常见的奥斯曼式样,礼拜塔为正八边形(八角星八个顶点相连),每个边分别对着东、东北、北、西北、西、西南、南、东南八个方位。如拉姆西斯广场的法赫德清真寺的高塔。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属于闪族人的后代,亚伯拉罕的子孙,虽然在现在还有血海深仇,但毕竟有着很深的文化和历史渊源。八角星和大卫星六角星星都和崇拜光明的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有关。 犹太教圣经《塔纳赫》(Tanakh)的现存最早的列宁格勒古抄本封面,距今有一千年,图案正中是一颗大卫星,可紧紧包围着它的是一颗八角星。 以色列的国旗上面是一颗硕大的六角星----“Star of David”,象征着赫赫有名的大卫王(King of David:1037 BC--967 BC)。在其相邻的埃及,也有一颗星星四处闪耀,这就是八角星。
八角星让人想起罗盘、六分仪、舵,像是朝向八方的宝剑。八角星的八个角代表八个方向,意为绝对的混沌或混沌能量的八种形态(天地风雷水火山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