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吧 关注:628贴子:2,782

[聊天室]==清歌请进 *^-^*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呵呵,试运行,这样给清歌留言,是不是方便一些呢?

期待看到清歌的译作!!(加油哦)我也决定不再彷徨。加入了叶荣鼎教授办的“根深叶茂”翻译小组,才发现翻译的学问太多了,自己连门都没有摸到:P

翻译中的想当然,不求甚解、不作推敲,这些毛病要统统改正。还要补习日本历史和文学史。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发一张叶教授的手稿照片,刺激一下我们的干劲,呵呵)



1楼2008-05-13 09:55回复
    最近在读《日本简史》。读到遣唐使的部分,虽然寥寥数语,打心底里钦佩他们。刚才顺便去了“鉴真”吧,除了“无知者无畏”外,真是不能再说什么。想发的帖子也被百度阻止(可笑的是那只是转贴百度百科的帖子)。无知不可怕,以无知为荣才可耻。 

    跟遣唐使们比起来,我们的困难又算什么!称着年轻是应该有点苦行精神的。否则悔之晚矣。圣德太子晚年说:世事皆假,唯佛是真。我想:世事皆假,唯学是真。翻译更是讲求“忠诚”的学问。对我这样性格的人来说最适合不过。


    6楼2008-05-27 09:35
    回复
      • 24.91.113.*
      1,
      梦幻骑士 

      地点:十六世纪末之西班牙,米格尔•德•塞万提斯想象中塞维利亚某监狱及若干地。 

      场景:一个石头监狱的地下放风室,其最远处为阴影笼罩,有一些供囚犯们栖身的壁龛。这个屋子处于地下,有一个可供升降的吊桥式楼梯连接到地上,一缕冷弱的光从窗栅照进来,一个地板上的活动板可以升上来,把人带到更低的位置去。舞台右侧是一丛被栅笼住的火,左侧是一口无盖的井。其他的舞台设施,则可由囚犯们通过指令放置或者移动。 

      这个狱窖实际上之后成为塞万提斯所设计的堂•吉珂德剧目建筑的一个基本底景。本质上是一个抽象的舞台,其布景元素灵活而随时可调整。最主要的效果是它的即兴性;看起来似乎所有的舞台布景、道具和服饰都来自于舞台上已有的材料——塞万提斯的戏剧箱子里。 

      只有塞万提斯所设计的剧中剧是音乐剧的样式。 而引导出剧中剧的监狱剧那一幕并不是“音乐剧化”的——即,在其中,除了比较真实生活化的演出,并没有歌唱和舞蹈的场景。这部分的演出过程中没有间歇。 

      开始是序曲。接着,管弦乐队随着狱窖光线黯淡下去,而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一些囚犯躺在那里,挤作一团。一个正在弹吉他,另外一个正在随着音乐的节拍懒洋洋地跳着一种se情的seguiria gitana。


      12楼2008-05-31 13:50
      回复
        • 24.91.113.*
        2, 
        Sound and motion cease as the door at the head of the stairway opens and light streams down into the vault. The stairs are lowered and a little procession descends: first a uniformed CAPTAIN OF THE INQUISITION; then a SOLDIER or two assisting a clubby MANSERVANT with a sizable but shabby straw trunk; then CERVANTES himself. 
        MIGUEL DE CERVANTES is tall and thin, a man of gentle courtliness leavened by humor. He is in his late forties but his dominant qualities are childlike—ingenuousness, a grave and endless curiosity about human behavior, candor which is very nearly self-destructive. He has, too, the child’s delight in play-acting, but since he is an actuality a trained actor, when called upon to perform he translates this delight into stylish verve and gusto. On his entrance he is carrying a wrapped oblong package under one arm. It is heavy. 

        CERVANTES’ MANSERVANT is as old or older than his master, short, rotund, suspicious and pragmati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obviously of long standing; indeed, they are rather like husband and wife who bicker yet are deeply devoted. 

        Now the SOLDIERS go back up the stairs. CERVANTES peers about, uncertainly. 


        CAPTAIN (Watching CERVANTES; sardonically) Anything wrong? The accommodations? 
        CERVANTES No, no they appear quite… interesting. 
        CAPTAIN The cells are below. This is the common room, for those who wait. 
        CERVANTES How long do they wait? 
        CAPTAIN Some an hour … some a lifetime… 
        CERVANTES Do they all await the Inquisition? 
        CAPTAIN Ah, no, these are merely thieves and murderers. (Starting to leave) If you need anything, just shout. ( An afterthought) If you’re able. 
        (He goes and the stairway is withdrawn) 
        MANSERVANT (Apprehensively) What did he mean by that? 
        CERVANTES Calm yourself. There is a remedy for everything but death. 
        MANSERVANT That could be the very one we need! (The PRISONERS are moving, circling, approaching like animals who scent prey) 
        CERVANTES (With great courtliness) Good morning, gentlemen…ladies. I regret being thrust upon you in this manner, and hope you will not find my company objectionable. In any case I shall not be among you very long. The Inquisition— 
        (With a yell, the PRISONERS attack. CERVANTES and the MANSERVANT are seized, tripped up, pinned to the floor. The PRISONERS are busily rifling their pockets as THE GOVERNOR, a big man of obvious authority, awakens from sleep) 
        THE GOVERNOR (In a roar) Enough! Noise, trouble, fights… kill each other if you must but for God’s sake, do it quietly! (To CERVANTAES) Who are you? Eh? Speak up! 
        CERVANTES ( Grasping as his throat is freed) Cervantes. Don Miguel de Cervantes. 
        THE GOVERNOR (With mock respect) A gentleman! 
        CERVANTES (Painfully getting to his feet) It has never saved me from going to bed hungry. 
        THE GOVERNOR (Indicating the MANSERVANT) And that? 
        CERVANTES My servant. May I have the honor--? 
        THE GOVERNOR They call me The Governor. What’s your game?


        13楼2008-05-31 13:51
        回复
          • 24.91.113.*
          说到日本,赵吧以前有过几篇有意思的散文,我搬过来与浅唱分享吧!都是摘自谢鹏雄《透视日本


          15楼2008-05-31 13:54
          回复
            • 24.91.113.*
            《透视日本》 2007-07-13 21:46:27 
            大 中 小 
            “仇日”还是“哈日”? 
             
            That is the Question...... 
             
            看到愤青们,在仇日的“活动”中打打砸砸,激情四射;在仇日的帖子里,万箭齐发,恨不能将鬼子们一个不留,灭个干净! 
             
            也看到哈日族,按“视觉系”规格,打扮得自我感觉良好,招摇过市;守候在电视机前,眼里痴痴地瞅着偶像,恨不能搂在怀里,吃下肚去。 
             
            当然,仇日哈日的行径,不一而足,罄竹难书,远不止博主随手略举之数端,但,尽管形式上天差地远,这俩集团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就是他们对“日本”这个概念,几乎都不具备起码的认识。 
             
            博主相信,一个对日本有充分认识的中国人,决不会走向那样可笑,那样丢人现眼,那样缺乏技术含量的两个极端。 
             
            谢鹏雄这本“透视日本”,不劳博主多作介绍,之前转载过的三篇文章([话说倭寇][从天照大御大神倒美空云雀][强盗与绅士]),相信已经给了大家一个良好的阅读期待,接下来,博主将再陆续转载数篇(实在很想全书转载,但那也太强盗,太不绅士了),博友们看完后,虽不敢保证就此全面地认识了日本,但肯定“日本”这个词儿在大家的脑海里~~ 
             
            Won't be the same anymore! 
             

             
             
            遥远的邻人 
             ——写在《透视日本》之前 


            从中国人初次与日本人接触起(大约是魏晋之间吧),日本就是个很奇异的民族。他们纤细而粗糙,有礼而暴戾,保守而进取,风雅而世俗,观落花而伤心,却杀人而不眨眼。能切腹自尽,以示负责,却不能忍耐小小委屈,以全始终。他们重视传统,但勇于接受新的观念。不善与外国人接触,但能吸收外来文化,他们崇拜儒学,学习中国人的文物制度,但也侵略中国的领土…… 


            日本人的奇异,对西洋人是一种困扰,对中国人则常常造成误会。中国人一向不大了解日本人,但很少中国人警觉到对日本人的无知,原因是地缘太近,往来太多,而且中国人一向以为日本和中国是“同文同种”“兄弟之邦”、……。而一旦发现并非如此,即在被背叛的心态下,转期待为愤怒,骂日本人是“鬼子”。这种种心态,皆有碍于理性地了解日本人。 


            相对地,日本人观察外国人、研究中国人很细心,很冷静,很系统化。日本人研究中国文化、文学,每一部中国著作皆有翻译,每一本翻译,都有详尽而比中国书更深入的注解。日本人所编的《大汉和辞典》,搜索中国文献之广,援引句例之丰,令中国人汗颜。世界上没有任何民族,对外国文化之研究如此广泛,、如此用心,如此细心。 


            这种认真,使日本人创造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无与伦比的经济力量。而当日本人称为世界的“高峰”民族时,欧美人、中国人看着他们,仍然觉得他们是奇异的。在卡拉OK店里,看着日本人的上班族酒后在那里唱歌,唱的痛哭流涕。你很难想象这样的人,累积了一亿人,就能经营出那样的国家。 


            到底日本人的奇异源自何处?其独特性为何,所恃为何?本书切入日本人生活,希望在日本人的意识形态中找出日本人的传统、心境、自负、弱点、自卑,与悲哀之所以形成,以便中国人进一步了解这一群似接近而实遥远的邻人。一群可爱、可恶、可恨、可羡,又令我们永远难以释怀的大和民族。 

             

            谢鹏雄 


            一九九三年六月 
            于台北市


            16楼2008-05-31 13:55
            回复
              • 24.91.113.*
              .


              17楼2008-05-31 13:56
              回复
                • 24.91.113.*
                茶道禅机风流心 

                 大和民族,算不算是风雅,或风流的民族?这是一个很难回答问题。在大部分中国人的印象中,日本人是既不风雅,也不风流的。日本人做事认真、面孔严肃、行为死板、动作划一,哪看得出什么风流来?但实际上日本人是很重视风雅的民族,他们非常重视一个人要有“解风流”的气质。只是他们解风流的方式及过程,与中国人大有差异。 

                譬如前述的“寂”的境界,那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文学意境。做为一种人生境界,“孤寂”是一种反社会,或离群的意识形态。一个人若认真工作、认真挣钱、认真做官,都是可以理解的。但认真去追求“孤寂”的境界,这是不可思议的。“孤寂”的境界,应当是在某种意识形态下自然会达到的境地,而不是努力去达到的目标。 

                做为一个文学意境,任何意念,不论孤高或卑俗,不论顺社会、反社会或离社会,一旦成为文学,即成为一种风雅,或风流。风流的本身是一种游戏,凡是不认真才能叫做游戏。 
                 
                既要风流,怎可认真? 

                问题就在日本人常常以极认真的心态、努力,去追求风流——也就是以极不风流的能度追求风流。这是中国人所不能理解的。 

                以目前已成为典型日本文化的“茶道”为例,“茶道”本是一种风雅的活动。茶道的起源,是“风流心”。茶道也有许多流派,从千利休所主张的“寂”的茶道,到比较华丽的茶道,支流纷纭,各有所长,但一般都以禅为心,以风流为志。然而这样的茶道,其仪式却是严肃而一丝不苟的。事实上日本人的茶道,从仪式上开始之前,便已很严肃,试观一位茶道的师傅日常的生活,每日收茶器、拭茶具、备炭火、洗茶壶,潜心研究汤水沸腾的状态,那是比一个原子科学家观察研究原子科学的态度还要认真的。 

                到了披露“点前”(茶艺)之日,你若有幸受邀前往,走进茶室,第一眼看到的,可能就是某种禅机,你最好铭记在心,不要声张。因为回头大家无意中寒暄之际,谁看出了禅机,谁没看出,是会在对话中暴露出来的。 

                点前之仪从煮水开始。什么木的木炭,来自那一山泉的水,摆着什么样的茶碗(有很多是国宝级的)都是看了心中明白的人就自然明白的。在这个过程中,宾主皆宝持肃静,只有茶器的声音与水的声音,若有若无,供人判断献艺者的高低。 

                四座正襟危坐约半小时,主人开始以木勺舀水,并煮茶入碗,传碗食客。客人接碗,先转碗,后啜饮,饮一口便要说出对茶的评价。 

                说得如何,也是一种考验,虽是大体上要说恭维话,但恭维得是否得体、得理、得味,大有关系。 

                这中间,不论泡茶的人,或饮茶的人,始终能保持平常心,进退从容而自然不违规矩,是为最高“教养”的表现。但要在这种鸦雀无声的场面上心态从容,不是很容易的。 

                传说战国的霸主丰臣秀吉,因出身寒微,发达后多方优遇文化人以示自己也有些文化。他师事千利休学茶道,各种动作皆已娴熟,就是那心态始终无法从容。一日,他从千休茶奄小门钻进去,抬头见壁上插着一枝花。他敏锐地觉得那是一种禅的示警,到千利休面前说:“我懂了!”但千利休笑而不答,因为千利休晓得他根本没懂。 

                丰臣为了这类事,始终心中有自卑感。终于在某年,千利休在寺院山门上雕了自己雕像,丰臣即以此罪千利休,将他处死,结束了这场很不风雅的交情。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不论茶道、插花、吟诗(尤其是做俳句),貌虽风流,在形迹上已落入仪式,而行仪式之心,已认真到宗教的领域。西洋哲学家常说,日本人没有像基督教那样的宗教,却到处是宗教。可谓的论。 

                在乱世中,不论在小说或实际生活中,都常有认为了保护一个茶碗而牺牲性命。原来在日本人心中,风流,并不是游戏,那是一种要以一生的压力去达到的境界。 
                 
                 
                --转载自谢鹏雄著《透视日本》


                21楼2008-05-31 14:00
                回复
                  • 24.91.113.*
                  寂寞古池跃青蛙 


                  日本文学的第二个特色“SABI”,写成汉字,一般写做“寂”或“锖”。它代表一种古拙、枯淡、孤寂的人生境界及文学情感。而这种情感是渗透到日本的文人及知识分子的生活中的。 


                  “寂”作为一种诗的意境,是在俳圣松尾芭蕉的大力主张下才成立的。日本的诗,除西洋式的自由诗外,其传统的诗形有两种。第一种为“和歌”,字数为五七五七七共三十一字。第二种为俳句,字数为五七五共十七字。芭蕉一生写俳句,是俳句诗史上的第一人,人称俳圣,以其境界孤寂、悠远、臻俳趣之极致也。 


                  十七字,本是极少的字数。俳句可能是世界上最短的诗的形式。在这短短的十七字中,要咏叹出一种高远的感情,非有极好的文字控御能力及极洗鍊的诗感不可。芭蕉一生,以写俳句为其事业及人生,徒步行走日本东北部乡村山林数十年以修鍊其禅心,所到之处吟咏出没有人见烟火味的俳句,其最脍炙人口的句如:“古池跃青蛙,水有声”,如“寂静里,蝉声沁岩石”,如“杜鹃声,月光泄竹林”等,都是“寂”的最佳写照。 


                  芭蕉一生喜欢旅行,所谓旅行,就是背一个背囊,戴个竹笠,徒步行走于山林原野之间,经常在半饥饿状态下,寻求孤寂的世界,吟咏天籁地籁。一说他每逢饥饿时,即将阳光晒暖的石头搋在怀里,使胃舒服些,撑到有人家的地方,才买一碗素饭吃。今日“怀石料理”这名词据说源于这个典故。 


                  芭蕉是一位职业诗人,他以一种求道的精神,追求人生的孤寂与诗的古拙,为日本的俳句树立了一个典范,也为日本的生活文化添加了“寂”的因素。这个因素,在当时只是一种诗的意境。但随著时代的演变,它渗透到日本人的生活意识里。 


                  尤其由于战后的日本侈然成为经济大国,人民丰衣足食、养尊处优、穷奢极侈之余,空虚的心灵自然又回去追求那“寂”的意境,想藉这个意境来为豪华而空虚的生活添加一丝性灵的情趣。无形中“寂”成为现代生活中的盐分,使乏味的生活变得有一丝味道。它渗透到日本的茶道、插花、绘画、音乐、衣着,乃至食物中。喜多郎的丝路音乐,枯淡的泼墨画,故意呈现苍凉感的花盆花卉,寂然无声的茶道仪式,看似破旧不堪的衣服,一碗清水里只搁一块豆腐与两片山菜叶的“汤豆腐”……。人们在这些蓄意的寂寞中,体认或寻求体认生的凄楚与精神的存在。 


                  一个日本老人,如果到了六、七十岁,生活中看不到一丝“寂”的影子,这个人,不是伧夫便是市侩,属于不可救药的人。 


                  人到了老年,生活由灿烂而归于平淡,精神由旺盛而趋于枯淡,渐入“寂”的境界,这模式已成为日本文化人的标准模式。“寂”,已成为所有的人终将回归的精神襌境。是成熟的标志,也是人生的完成。 


                  另一方面,在一切高消费的现代生活中,“寂”也是有代价的。从前,芭蕉背着一个行囊,徘徊山野之间,常常露宿岩石之上,一方面由于他并不富有,另一方面,也因他蓄意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以追求寂的境界,所以他的追求,是不花钱的。 


                  现代人稍稍不一样了。老人写了要“寂”也许在自家院子里另盖一间小木屋居住。这间小木屋,为了要达到“寂”的境界,不可豪华、不可俗气,自然要用最实在的好木材,盖得很素、很玄、很无烟火味。结果所花的钱往往超过盖一间豪华的屋子。一只有“寂”味的花瓶,往往价值连城,价逾珠玉。一袭看来毫不华丽的衣服,也常常是在特殊的设计下制造出来的昂贵的衣服。总之,现代人不再到山野间追求“寂”味,却在安逸的家居中另辟蹊径,这种奢侈,也就非一般人所能负担。“寂”也就慢慢离开芭蕉的原意,成为贵族“享受”了。 

                   

                   

                   

                  --转载自谢鹏雄著《透视日本》


                  23楼2008-05-31 14:01
                  回复
                    呵呵,清歌一下子发了这么多内容,辛苦了!好久不见:)旅途愉快否?
                    你的翻译我还要慢慢看。非常喜欢那段歌词,清歌的文字亦端庄大气。喜欢!有一点小商榷一下(不过我现在对我的英文超没信心)

                    And I know 
                    if I'll only be true 
                    to this glorious quest 
                    而我知道如果, 
                    这光荣的探寻乃为至正, 
                     
                     be true to 好像是“忠实于”,我觉得是“只要我忠实于这光荣的追求”的意思。......我回去再查查字典。


                    25楼2008-06-02 11: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