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很好奇为什么明清往往都是十万级的战争,但战国却达到几十万的规模呢?难道真的全是杜撰的?说些我的理解(不喜勿喷)。战国时代职业化的军队还没有形成。按商君书里所记述的,连成年女子都会被编成一支军队用于城防战(看图)。而整个农战思维也表现出了举国兴兵的战争方式,即每一个人都是士兵。而《复活的军团》里展示了睡虎地秦简实物上说秦军有士兵给家里写信催要御寒衣物,这些都很有可能是临时征发的兵。而史记里也记载了秦昭王在长平之战最关键的时候征发15岁以上的男子组成一支军队去断赵军后路,足见其实辅兵、民夫也是会投入战斗的。后勤,辅兵与战兵的界限并不明显。之所以到后来明清时代反而只有几万十几万军队作战,其实也好理解了,从南北朝到唐朝,中国的职业化军队开始形成。而且军制相比于战国也已发生了明显变化。到了明清时,职业化军队已经定型。很少再有发动老百姓一起打仗的。别的不说,谁见过清朝发动妇女组成军队守城的?再有一点商君书里甚至说了用招来的三晋民众进行生产,而用秦人去打仗这样军队即使在外驻扎百日也不会耽误农业生产的话。倒是可以看出,战国时,为了作战,各国都在不同程度的在战时举国兴兵,因而很容易耽误生产。商鞅的徕民之策正是为了削弱三晋而满足自身物质生产需求而提出的政策。而且除了命运决战以外,长平这样的大战几十万级别甚至上百万级别的也是罕见。比如马陵之战,齐魏双方参战人马都不过十万而已。秦魏雕阴之战双方兵力都不足十万。其实寻常见的战役规模一般也就几万,至十万人。真正长平这样的举国之战也就爆发了那么几次,春秋战国五六百年,这种级别的战役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就真的和抗战期间中国抵抗日本侵略时的全民皆兵很像了。而长平之战更是导致了山西省至今都流传一道“红烧白起肉”的菜,可见长平之战杀赵军数十万不一定是虚的。我们初中都学过木兰诗,木兰替父从军还要自备马匹,马鞍的作战装备,那么更久远的战国时代是否也会如此呢?那时候的文人也是随身佩剑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