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词吧 关注:1,087贴子:4,189
  • 1回复贴,共1

诗律小科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古代诗歌的一些基本情况(仅谈近体诗):
我们常说的五七律、五七绝都属于近体诗的范畴(另有五七排律、古律不列),近体诗发源于梁永明体,成型于唐代早期。近体诗是一种对字数、句数、平仄、押韵要求非常严格的诗体,亦是唐以后流行的主要诗歌形式。
要了解近体诗,首先要知道“律句”,每一首近体诗都是有律句错落组合而成的。律句有两种格式(加上对应的为4种):
①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与之对应的是②平平仄仄平
③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与之对应的是④仄仄仄平平
只要掌握了这两种律句,近体诗的平仄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首先,我作一个五言绝句的平仄示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注:拂为入声字,作仄)
按照上面的序号来排列就是:③④①②。
近体诗用的都是平声韵,偶句押韵(首句入韵另附),所以④②句居后,尾字需要叶韵。
那么与之对应的七言绝句,简单来说就是在五言律的开头添上两个字,这两个字的平仄依五言的首二字来,平则添仄,仄则添平,总之,就是一个平仄相间隔的排列。
同样的,除了上面一种格式,另有一种排列模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注:白为入声字,作仄)
按照上面的序号排列就是:①②③④。
这就是五言绝句的两种平仄模式,七言只需在每句前面添两字即可。
然后是五言律诗,只要懂得了五言绝句,五言律诗就更为简单了,从平仄结构来看,五言律诗是由两个相同平仄结构五言绝句搭建而成,如: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这里又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了,我所加括号中的平仄与原诗并不对应,这是为什么呢。古人作诗虽有严格的限制,却也有些微的宽泛,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即七言的一三五字是不拘平仄的(五言一三字),而二四六字平仄则不能变更,这种说法也不是绝对的,有关限制后面说明。
先看这一首五言律的平仄结构,很明显是由两首上面①②③④的五绝格式叠加起来的,其余的并没有什么变更,不同的是首句的平仄,这是一首首句入韵的五言律,下面我就简单说明一下首句入韵的规则: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其实我们很容易由第二句推出第一句本来的律句格式。平平平仄仄。
那么我们可以观察一下从“平平平仄仄”到“平平仄仄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下面看另一首: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继续由第二句推出第一句本来的格式。仄仄平平仄。
从“仄仄平平仄”到“仄仄仄平平”,与从“平平平仄仄”到“平平仄仄平”
不难发现,主要变化在三五字,首句入韵的原则其实就是三五字对调位置,使仄尾变成平尾,七律依然。
另一方面是关于“粘”的问题,即首联对句第二字需要与颔联出句第二字平仄相同,以此类推,颔联与颈联,颈联与尾联。其实这一个规律是为了更好记忆律句的排列顺序。
孤平
一句诗除了韵(尾字)之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的情况就叫孤平(仄仄仄平平除外),孤平是近体诗大忌,犯了孤平就要补救,我们叫它作孤平拗救,下面是孤平拗救补救方法:
假如某句平仄为“仄仄仄平仄”或“平仄仄平仄”,我们可以通过对句补正的方法,即把对句原来的“平平仄仄平”变为“平平平仄平”。对句第三字变为平音。
另有一种拗句“平平仄平仄”,可救也可不救,救须在对句,将第三字变为平音即可。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句式“仄仄平平平”也是不允许用的,用了则犯“三平调”,这是古诗的一种特有句式。
关于近体诗的用韵,大家可以使用“平水韵”,一首诗内只能使用一个韵部的字。而词则可以兼用邻韵。
下面我会讲一下词与词韵。


1楼2015-06-29 21:56回复
    谢谢


    8楼2020-09-19 07: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