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赘语:
初学静坐好比铁嚼馒头一样,是感不到趣味的,只有耐心去坐,耐之又耐,忍之又忍,不管功效的迟速,渐渐地功夫熟练以后,自然会感到其味无穷。
学静坐是要下决心的,守牢一个怛字,寒暑无间地做去,不论男女老幼是决定可成功的。初学的人往往有始无终,或求速效(功效不是求得的,是自然来的),坐了几天不见功效,就放弃不去坐了,这样的人做什么事都是不会有成就的,何况是修禅习定的切身要事呢?
现在为初学的设一方便,凡发心学习静坐的,可先定一百天为期,在这一百天内,每天刻板地准时地在早晚二次去坐,不管有效无效,定要坐满一百天,倘坐满一百天之后仍然没有功效,那就不用再坐。事实上,一个人能下决心去坐满一百天,可以保证他在精神肉体两方面是决定有收获的,日子一久,真滋味出来了,那时叫他不坐也不肯放手了。这决不是空言骗人,问题是只是怕人们没有决心去做。
初学静坐时,每次以一刻钟至半小时为度,渐增至一小时。通常能静坐一小时,就能收到功效,倘能久坐那就更好。
初坐最难受的,就是脚部麻木酸痛,这种现象倘能忍得住,应忍受着继续坐下去,到了实在不能忍受的程度,可放两足加以抚摩,俟酸痛愈后,再迭足就坐。
入坐后体温较平时提高,且有微汗,这是血液畅通的现象。
坐时舌抵上腭,坐到相当时候,口中唾液源源而来,可缓缓咽下,这是因身中团聚的热力促进腺分泌的缘故 。
坐时身体有时发生震动摇摆等情形,这是由内脏气机发动反映到外部的现象,是不足惊异的。
有时腹中略觉转动,腹有呜声,四肢及周身常觉肉跳,这些都是内脏气机发动的反映,可说是静坐的功效。
坐时如觉腹胀气塞,可作气从全身毛孔排泄出去的观想,这种观想一起,便会觉得自在。《坐禅三昧法门经》中世尊教我们:“念诸息偏听偏身,亦念息出入,悉观身中诸出入息,觉知徧至身中,乃至足指,徧诸毛孔,复次,一切毛孔及九孔中亦见息出息入,是故知息徧诸身。”这是说的体呼吸,静坐日久不须作观想,自然可以达到体呼吸的。
坐时不免有外界是音响入耳,这时应勿起厌烦心,勿去分别它,不去理睬它,听如不听见,这是最妙的对治方法。
坐时有二种病:一散乱,二昏沉,大凡初坐的时候每患散乱,故用数息法对治它,坐稍久妄念较少时就易患昏沉,可把注意力集中在鼻端,使精神振作。倘昏沉已去,仍当凝心脐下,使心息相依,自然凝然徐徐入定。
坐在极静的时候,有时会发生种种幻境,要晓得这些都是虚幻不实的,我只凝然不理睬它,幻境自然会消灭的。
静坐时须放弃一切的期求心。不独求却病、求健康的念头不可存,就是无念的境界,也不可动念去求,因念头一动,就是妄念,有了妄念,怎么能进入无念的境界呢?
饮食后须隔一小时方可静坐,正在静坐的时候,倘遇急事发生,切不可骤然起立行动,必须将气从全身毛孔放出,身体前后摇动。足部抚摩柔和,才可起立;否则气息不调,容易致病。
学习静坐的人平日对于怨恨、嫉妒、忿怒、懊悔、悲哀、忧虚等等,要尽量放下,这些念头能障碍静功的进步。
静坐日久,下腹膨而坚,非常适意,全身骨节松软,神清气爽,令人获得健康快乐无穷佳趣。
静坐时肉体上所发生的现象,有很多在生理学上是认为不可能的,可见现阶段的科学并未达到理想地步。对于人身的生理卫生,尤其是精神活动状况,尚未能得到准确的结论。
静坐念佛,只须默念一名“阿弥陀佛”圣号,历历分明,这就是止观双修法门,对于身心,有不可思议的益处。
尊敬经书 珍惜物力
“经”是佛陀经过三大阿僧抵动修习,降魔成道后化度众生所说的真理;祖师的著作是数十年修证的心得;经书是指示昏昧中众生由迷趋觉的明灯,了生脱死的大道。佛在行菩萨道时,为了求半句偈,宁愿舍身供养,经书的珍贵胜过生命我们应如何的尊敬、弘扬才好。
自从宗教政策落实后,过去毁灭、湮失的经书,逐渐得到补充。虽然印了不少,但远远没有满足一般粗浅需要,更何况精深齐备。我国人口多,信佛教的有一亿多人,印一万册书,一万多人才能看到一本。若要多印,人力、财力、物力、流通等各方面都有一定困难,为了解决书荒,我们呼吁,各地佛教协会和居士林等佛教团体,应该尽快成立比较完整的佛教图书馆,供给当地佛教弟子们学习教理所需要的书刊。弘扬佛法是佛教的中心任务,佛都团体对此事是责无旁贷的。
在一般念诵、阅读、研究的同道家中,都有数十种到一二百种以上的经书。这些经书除常用的几种外,大多数一年内难得去翻它一翻,让它闲置着;另一部份要看的人,却到处请购不到,我们建议凡是信佛者都有对同道出借经书的义务,农村和城市道友集中的地方,更应互通有无,成立“经书借阅点”方便大家阅读偶尔出版处印不出书,也可在借阅点看到。
经书贵在流通,每本经都称赞流通功德。这好比人身上的血液,流通顺畅,百病不生,阻滞不通,精神痿顿。佛经是法宝,应该让它去广度众生,放着让虫蛀,鼠咬、自然腐朽,多可惜呢!对结缘的经书,给初学人看时,借给比送给的效果好,如来还不便,可请他转送其他有信仰的人,或交给佛教团体及佛教徒,物尽其用,辗转流通,使慧命长存,也免毁损失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