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莲华寺吧 关注:8贴子:50
  • 2回复贴,共1

莲华心灵家园“菩提静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介绍静坐方法



1楼2015-08-06 13:55回复

    佛法论静坐
    祖师大德关于静坐的指示
    道元大师的《坐禅仪》说:“学般若菩萨”当起大悲心,发弘誓言,精修三味,广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而乃放舍诸缘。休息万事。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不多不少,调其睡眠,不节不恣,结跏趺坐,先以左足安右股上,右足安左股上,或半跏趺,或以左股压右足,皆可。次以左掌安右掌上,以两大拇指头相拄,徐徐举身,良久,复左右摇振,乃正身端坐。不得左倾右侧,前府后仰。令腰脊头顶,骨节相拄,状如浮图。令耳与肩对,鼻与脐对。舌抵上腭。唇齿相著。目须微开,免致昏睡。身相既定,气息即调,宽放脐腹。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久久忘缘,自成一片。若得此意。自然四大轻爽,所谓安乐法门也,若已发明者,如龙得水。未发明都 ,但办肯心,必不相赚。出定之时,徐徐动身,安详而起。一切时中,护持定力,如护婴儿。则定力易成矣。所以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定水澄清,心珠自现。故《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因禅定生。”是知超凡越圣,必假静缘,坐脱立亡须凭定力。最为急务也。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卷七,论结跏趺坐的理由说:“问曰:多有坐法,佛何以故唯用结跏趺坐?答曰: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稳,不疲极。此是修禅人坐法。摄持手足,心亦不散。又于一切四种身仪中最安稳。……以是故结跏趺坐,复次,佛教弟子应如是坐。有外道辈或常翘足求道,或常立,或荷足。如是狂狷,心没邪海,形不安稳。以是故,佛教弟子结跏趺直身坐。何以故?直身心易正故。正身直坐,则心不懒,端心正意,系念在前。若心驰散,摄之念还。”
    又《大智度论》卷二十一,论最初下手时,制心一处的方法说“初学系心缘中,若眉间,若额上,若鼻端。”
    天台智者大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论调饮食说:“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赢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若食秽浊之物(荤腥),令人心昏识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疾,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故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
    又论调睡眠说:“夫眠是无明惑覆,不可纵之。若其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昧、善根沉没。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令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故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8楼2015-08-06 14:05
    回复

      静坐赘语:
      初学静坐好比铁嚼馒头一样,是感不到趣味的,只有耐心去坐,耐之又耐,忍之又忍,不管功效的迟速,渐渐地功夫熟练以后,自然会感到其味无穷。
      学静坐是要下决心的,守牢一个怛字,寒暑无间地做去,不论男女老幼是决定可成功的。初学的人往往有始无终,或求速效(功效不是求得的,是自然来的),坐了几天不见功效,就放弃不去坐了,这样的人做什么事都是不会有成就的,何况是修禅习定的切身要事呢?
      现在为初学的设一方便,凡发心学习静坐的,可先定一百天为期,在这一百天内,每天刻板地准时地在早晚二次去坐,不管有效无效,定要坐满一百天,倘坐满一百天之后仍然没有功效,那就不用再坐。事实上,一个人能下决心去坐满一百天,可以保证他在精神肉体两方面是决定有收获的,日子一久,真滋味出来了,那时叫他不坐也不肯放手了。这决不是空言骗人,问题是只是怕人们没有决心去做。
      初学静坐时,每次以一刻钟至半小时为度,渐增至一小时。通常能静坐一小时,就能收到功效,倘能久坐那就更好。
      初坐最难受的,就是脚部麻木酸痛,这种现象倘能忍得住,应忍受着继续坐下去,到了实在不能忍受的程度,可放两足加以抚摩,俟酸痛愈后,再迭足就坐。
      入坐后体温较平时提高,且有微汗,这是血液畅通的现象。
      坐时舌抵上腭,坐到相当时候,口中唾液源源而来,可缓缓咽下,这是因身中团聚的热力促进腺分泌的缘故 。
      坐时身体有时发生震动摇摆等情形,这是由内脏气机发动反映到外部的现象,是不足惊异的。
      有时腹中略觉转动,腹有呜声,四肢及周身常觉肉跳,这些都是内脏气机发动的反映,可说是静坐的功效。
      坐时如觉腹胀气塞,可作气从全身毛孔排泄出去的观想,这种观想一起,便会觉得自在。《坐禅三昧法门经》中世尊教我们:“念诸息偏听偏身,亦念息出入,悉观身中诸出入息,觉知徧至身中,乃至足指,徧诸毛孔,复次,一切毛孔及九孔中亦见息出息入,是故知息徧诸身。”这是说的体呼吸,静坐日久不须作观想,自然可以达到体呼吸的。
      坐时不免有外界是音响入耳,这时应勿起厌烦心,勿去分别它,不去理睬它,听如不听见,这是最妙的对治方法。
      坐时有二种病:一散乱,二昏沉,大凡初坐的时候每患散乱,故用数息法对治它,坐稍久妄念较少时就易患昏沉,可把注意力集中在鼻端,使精神振作。倘昏沉已去,仍当凝心脐下,使心息相依,自然凝然徐徐入定。
      坐在极静的时候,有时会发生种种幻境,要晓得这些都是虚幻不实的,我只凝然不理睬它,幻境自然会消灭的。
      静坐时须放弃一切的期求心。不独求却病、求健康的念头不可存,就是无念的境界,也不可动念去求,因念头一动,就是妄念,有了妄念,怎么能进入无念的境界呢?
      饮食后须隔一小时方可静坐,正在静坐的时候,倘遇急事发生,切不可骤然起立行动,必须将气从全身毛孔放出,身体前后摇动。足部抚摩柔和,才可起立;否则气息不调,容易致病。
      学习静坐的人平日对于怨恨、嫉妒、忿怒、懊悔、悲哀、忧虚等等,要尽量放下,这些念头能障碍静功的进步。
      静坐日久,下腹膨而坚,非常适意,全身骨节松软,神清气爽,令人获得健康快乐无穷佳趣。
      静坐时肉体上所发生的现象,有很多在生理学上是认为不可能的,可见现阶段的科学并未达到理想地步。对于人身的生理卫生,尤其是精神活动状况,尚未能得到准确的结论。
      静坐念佛,只须默念一名“阿弥陀佛”圣号,历历分明,这就是止观双修法门,对于身心,有不可思议的益处。
      尊敬经书 珍惜物力
      “经”是佛陀经过三大阿僧抵动修习,降魔成道后化度众生所说的真理;祖师的著作是数十年修证的心得;经书是指示昏昧中众生由迷趋觉的明灯,了生脱死的大道。佛在行菩萨道时,为了求半句偈,宁愿舍身供养,经书的珍贵胜过生命我们应如何的尊敬、弘扬才好。
      自从宗教政策落实后,过去毁灭、湮失的经书,逐渐得到补充。虽然印了不少,但远远没有满足一般粗浅需要,更何况精深齐备。我国人口多,信佛教的有一亿多人,印一万册书,一万多人才能看到一本。若要多印,人力、财力、物力、流通等各方面都有一定困难,为了解决书荒,我们呼吁,各地佛教协会和居士林等佛教团体,应该尽快成立比较完整的佛教图书馆,供给当地佛教弟子们学习教理所需要的书刊。弘扬佛法是佛教的中心任务,佛都团体对此事是责无旁贷的。
      在一般念诵、阅读、研究的同道家中,都有数十种到一二百种以上的经书。这些经书除常用的几种外,大多数一年内难得去翻它一翻,让它闲置着;另一部份要看的人,却到处请购不到,我们建议凡是信佛者都有对同道出借经书的义务,农村和城市道友集中的地方,更应互通有无,成立“经书借阅点”方便大家阅读偶尔出版处印不出书,也可在借阅点看到。
      经书贵在流通,每本经都称赞流通功德。这好比人身上的血液,流通顺畅,百病不生,阻滞不通,精神痿顿。佛经是法宝,应该让它去广度众生,放着让虫蛀,鼠咬、自然腐朽,多可惜呢!对结缘的经书,给初学人看时,借给比送给的效果好,如来还不便,可请他转送其他有信仰的人,或交给佛教团体及佛教徒,物尽其用,辗转流通,使慧命长存,也免毁损失福。


      12楼2015-08-06 14: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