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小筑吧 关注:47贴子:31,476

【科普】客家来历与部分风俗(源起牌匾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纠正-----由婉约YY引起的歧路狂奔


1楼2015-08-14 12:35回复
    查找了一些研究资料,
    分类张贴


    2楼2015-08-14 12:36
    回复
      究竟客家民系形成于什么年代呢?
      罗香林有“五次迁徙”说。其实,
      第一次的东晋南迁只是久远的源流,并非客家南迁的
      专史。东南诸方言区(如吴、赣、闽、客)大体都与这次迁徙有关。
      第二次是唐末黄巢起义
      后赣东赣北的难民大批拥入赣南、闽西,这是形成客家民系的摇篮期。
      第三次是宋末元初之
      后,自赣南闽西迁入粤东粤北,这是客家民系最后定型的成长期。后两次迁徙不但有大量族
      谱可资论证,从这些地区人口的变动也可以找到根据。唐末直至两宋数百年间,闽西的汀州
      户数增长17倍,赣南的虔州则增长2-5倍,那时入粤的人尚少。元代之后500年间,广东
      境内客家地区人口猛增14倍(李如龙,1996年②)。客家先民初到闽西赣南避难时,原有
      土著并不多,当时的畲民有的混化融合了,有的外迁了,实际上定居后的客家是“反客为主”
      了。
      刚进入粤东粤北时情况也与此相仿,只是到了清代中叶客家逐渐向珠江三角洲推移时,
      造成与早到汉人争夺生存空间,于是有了主客之争。这场历时数百年的争斗,使客家民系成
      为更加坚强的群体,更有鲜明的客家意识。入清之后,沿山路返回闽西赣南,进入粤西、湖
      南直达四川,沿海路到了台湾、东南亚直到东非和北美。可以称为播散期,也就是罗香林所
      说的第四、第五期。
      简单地说,客家民系形成于两宋,发育于元明,清代之后又有进一步的播迁。可以说,
      一千年间客家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走遍了五大洲。


      3楼2015-08-14 12:37
      收起回复
        客家民系是在赣、闽、粤交界地带形成的,这就是客家的地缘。为什么客家会在这里形
        成呢?许多学者都论证过了,两宋时代的这一片东南丘陵人口较少,远离大城市的政治中心,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外来的移民易于生存。
        数百年间他们也学会了刀耕火种,和山打交道。
        到了他们需要步入平川进驻城市时,那里已经人满为患了,于是形成了“逢山必有客,无客
        不住山”的局面。


        4楼2015-08-14 12:41
        收起回复
          方言是历史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记录,是地域文化心理的寄托。许多民系特有的观念、
          崇尚的精神和告诫的训条、特有的习俗,都是用方言词语凝固起来,提炼出来,并且口耳相
          传、世代相因地继承下来的。用客家话唱的山歌表达了世代客家人的情爱,体现了他们的追
          求,寄托了他们的理想,作为语言的艺术,山歌反过来为保存这种语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所谓“乡音传乡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客家是一个流徙的群体,和其他南方民系相比,它的地缘有过更多的变动,因此,靠方
          言来维系民系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客家话到处都有“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谚语,许
          多播迁远地的客家人,哪怕是几户几十户人家,在极其险恶的条件下也不愿使自己的语言失
          传,原因就在这里。
          方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生活的镜子,是思维活动的结晶,是历史的教科书,从客家
          方言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客家研究的结论。


          6楼2015-08-14 12:48
          收起回复
            练春招在她的博士论文《客家方言词汇比较研究》中据所对照3000条词汇作了统计,
            客家话与赣方言相同的词有228条,与闽南话相同的有148条,与粤语相同的有328条。至
            于个别边界点与邻近方言的相同词汇就更多了。可见一味强调客方言如何纯粹、正宗地保留
            中原汉语,在周边方言中独树异帜,这种提法是不合事实的。


            8楼2015-08-14 13:12
            收起回复
              客家文化是成系统的
              任何地域文化都是社会群体为了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系统。这些历史上创造出来的生存式样都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客家先民的主体一定是流徙的平民百姓而不像族谱所记载的那样都是名门贵族。
              根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渡江的贵族们还是可以在侨置州郡的官衙内任职,闲来还可以到郊外饮酒
              赏花,看来贵族们无需和百姓一起逃难。逃难的流民则只有以家族为单位,同舟共济,同籍的老乡之间互相帮助,才能生存,到了新地之后,则喜欢用自己故土的郡望堂号,用昔日的繁华来激励自己并借以在诸多陌生人的眼皮下立足。
              他们沿着东南丘陵长途跋涉,只能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为了适应低劣的物质生活,只好实行家长制管理,提倡克己待人,尊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男尊女卑等礼法;在勉强蔽体裹腹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只要“日中为市”的物质交换就够了,一切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行为都是吸亲族的血的缺德的奸诈,高利贷可怕得像瘟疫。为了补足小农耕作的不足,并且在文化低下的土著中立足,他们又只得倡行“耕读文化”,开辟仕途经济。


              9楼2015-08-14 13:15
              回复
                一定要指出客家文化的最重要特点的话,我以为就在于一个 “走” 字。
                客家的历史就是走的历史。他们从黄河流域走到大江南北,又从大江南北成群结队地走
                到闽赣区,在那里“客而家焉”。这次的走是在动乱中得到了生存。然后,又从闽西、赣南
                扶老携幼地走到粤东、粤北,在那里建立了大本营,经过这次转移,终于得到了温饱。接着,
                狭小的山区又显得拥挤了,而且发生了主客的争执,于是又打叠行装走出大本营。在近代社
                会里的这次四处出走,客家民系又一次得到了发展。客家的走的历史也就是从生存到发展的
                历史。
                路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来的,靠着一个走字,客家得到了一条生路,一条新路。他们
                从黄土高原、华北平原走到曾经是吴头楚尾的江南水乡,又走到了东南丘陵的“南蛮之地”。
                靠着这个走字,他们获得了多元的文化因素,终于能够对付各种复杂的局面,看来他们是越
                走越有劲了。“人唔辞路,虎唔辞山”、“命长唔怕路远”,“情愿在外讨饭吃、不愿在家掌炉
                灶”,这就是他们总结的经验。须知中原的文化本是“地著”的文化,不久前广大北方地区
                还盛行着“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俗谚呢。没有几百年走的历史,客家人怎能
                有如此不同的体验?
                自北而南行,也是中华文化向前发展的总趋势。经过几次大迁徙,中原人口充填江南,
                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在南方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后,中华民族在黄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
                了海洋文化的内容。由于有了这个内容,明清的江南有了资本主义萌芽,有了近代文明的势
                头。近数百年间,南方的经济发展显然快于北方,各种新思潮也都先后在这里酝酿,近代的
                革命行动也从这里发起。


                10楼2015-08-14 13:21
                回复
                  来历BLABLA讲完了,
                  下面看看围屋建筑,
                  方便我说习俗的时候,能够理解它的强大氛围:


                  12楼2015-08-14 13:33
                  回复
                    借资料里的图,说明一下自家老围龙屋的感受:
                    第一张图,围屋与屋前池塘的建筑关系,最接近;另外,瓦椽相接的紧密程度相似;三,破败的模样类似;
                    第二张图,田地、池塘、围屋的关系比较类似;
                    第三图,空中俯瞰三层围屋比较类似,层间缝隙几乎都看不清了;围屋大门结构很相似,三圈人,只有一个出口


                    14楼2015-08-14 14:07
                    收起回复
                      祠堂外第一围,当然是建屋创始人那一代,
                      长者在东侧,小的在西侧、北侧;
                      他们的二代就在第二层;
                      他们的孙代在第三层;
                      以此,岁月更替,代际上移,逐代保持着三层的位置不变。
                      现在的年轻人有钱,就会在围屋外盖独栋楼,但祖业是不可重新划分的。
                      需要在原址拆建的,必须原址各子孙皆签字同意或书面放弃遗产,方可开工;


                      16楼2015-08-14 14:19
                      收起回复
                        按照辈分,
                        同辈按照东西厢的顺序。
                        俺记得自己回去住西厢。
                        所以,之前几十年家里逢年过节没有啥来拜年的老家人,都是父亲抽空回去。
                        突然从四年前,每每冒出来好像族谱上才会出现的人,60多岁的大叔叫我姑祖母。。。(⊙o⊙)…,好像我们没有做任何努力,老爹就成为被关注的对象。
                        (悄悄打听,堂哥们说,爹爹一辈的就剩他健在,于是,祖辈之处就是拜望中心;来访者半数是绕道专程;)
                        总之,每个来访者都要毕恭毕敬的汇报进来自己一支男女老少的健康、工作、生活、烦恼、愿望,没有顾忌。
                        老爹也总要摆出族长的架势,给后辈以尊尊叮嘱。


                        17楼2015-08-14 14:28
                        收起回复
                          围龙屋大门前与池塘间的空地,
                          就是节庆聚会的广场:
                          外地的能赶回去就赶回去的是赏灯节(元月12)和八月十五(均农历);
                          对正大门摆一桌可以坐14/15人,
                          每家的家长才能入座,当然没有女人;
                          这一天,各家长轮流汇报本家一年里发生的大事,读书就业婚嫁置业承包及其费用事无巨细,各家私隐全部摊开供参观。各家收入也就一目了然被计算出来,大事摊派分工费用也就有根有据;
                          空地上,是孩子们的欢腾,女人们的嬉笑,门里门外是端着菜肴碗筷进进出出的厨房女人们,当然是各家的能手各派一只;水面是喷放的烟花爆竹,


                          18楼2015-08-14 14:36
                          收起回复
                            娶亲摆宴席,
                            也是在大门口这里。
                            不会吃空每一家,每家的家长来围坐一大桌即可。
                            满月酒也同理,
                            但是,
                            但是
                            但是,
                            男丁生男丁,才是准入条件。!!!!!!!!!!!!!!


                            19楼2015-08-14 14:38
                            收起回复
                              关于客家人的特性与品质,臧泽宣先生又有一段描述:
                              “......如妇女的艰苦耐劳,自重自立,男子的爱洁好净,俭朴质直,而尤其和现在北方人不同的特性便是客家人非常好动,乐于冒险,只知进取。客家人生性好动,普通男子,无论贫富贵贱,都在外经营各业,如所营成就,则更以出外为荣;若所营不遂,则以为将为社会所薄,不敢轻易返里,必定想法在外自立;客家人更生性冒险,只知进取,只知出路,至于前途如何完全不管,他们所怕没有路走,生死时常不计,所以他们常说:
                              情愿在外讨饭吃,不原在家掌灶炉。”


                              20楼2015-08-14 14:4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