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北京时间5日凌晨,英国BBC二台播放中国老师到英国“支教”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来适应中国教育吗?》,上演中国老师PK英国学生的“中英教育大战”,其中,“中国老师虐哭英国学生”、“英国学生逼疯中国老师”等网上热传话题,引发大家关于中英两国教育制度的大讨论。 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你更支持哪个?
文/缪洋
(作者缪洋,任职于国内某教育集团;本文系作者为江苏网络电视台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英国顶级中学开设“中国实验班”,噱头足够大。据说这是英国广播公司精心策划的一部纪录片,早在上半年就进行了拍摄。制作方选拔了5位既有中国教育基础、又有英文教学能力的中国教师,让他们在英国博航特中学教50名英国学生,这个班叫做“中国实验班”。
但英国人,他们真的知道“实验班”这个词在中国是什么意思吗?
在中国,“实验班”其实被赋予了另一种含义——“重点班”或“快班”。这就是中文的博大精深,但也正好能看出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巨大差异。在BBC的这部纪录片里,英国学生抱怨中国老师上课太枯燥死板,称他们国家的教育会更加注重因材施教。而在中国,也有关于“因材施教”和“教育公平”的辩论,例如“实验班是否应该存在”。
中国的“实验班”是应试教育体制的产物,尽管早在2006年9月施行的《义务教育法》中就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同时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各种形式的“实验班”、“快班”却几乎从未消停过,这种现象根植于整个社会的观念。
此前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中,赵薇饰演的虎妈为了能让孩子上重点小学,几乎是全家动员、不择手段,这样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眼下正是准备开学的阶段,又有不少家长在为孩子能否上重点学校、重点班伤透脑筋。只要看到“重点”、“实验”的字眼,很多家长都会立马进入状态!更有甚者,连一些中小学教辅材料都出现了“区别对待”的现象,市面上一套名为《实验班提优训练》的系列图书,就靠“专门面向尖子生”的标签热销多年。
这就是一部分家长对于“因材施教”的理解:他们认为孩子既然能够在学习上拔尖,就应该享受配套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上“实验班”,和同样优秀的孩子在一起,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更有利。他们认为,重点班的存在并不违反“公平”,反而是对不同孩子个性和天分的保护,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而另一部分家长则提倡“教育公平”,认为孩子不应该因为成绩的好差而被区别对待。很多人在网上表达了对差别待遇的不满。“好生”与“差生”的不平等待遇,不仅仅体现在享受校内教育资源方面,更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成长。
说到底,中国人对这个话题的争论,终究还是停留在学习成绩上,这和整个社会的评判标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孩子在班级里学习成绩优异,考取的大学排名靠前,往往是家长们引以为傲的事情;自己教的班级升学率如何,年级排名怎样,几乎是教师履历上最重要的部分。
英国人则认为,即便成绩最差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优点,“因材施教”就是给他们自由的空间,向适合他们的方向去发展。在英国,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成长道路,判断他成功的标准会有很多。但在中国,几乎只有“高考”这条“阳关大道”,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通过成绩或是所考取的高校排名来判断的,于是才有了人们对实验班、重点班的趋之若鹜。说到底,之所以有中国实验班的存在,根本原因正是我们的教育体制。
回到这部纪录片中,当“中国严师”遇上“英国熊孩子”,彼此都经历了很多“万万没想到”的事。为了配合节目的效果,制作方还让中国老师们尽可能多地将中国元素放在“中国实验班”里。广播操、升国旗、扇子舞、剪纸,以及教室里挂着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汉语横幅等等,都饱含了冲突的视觉效果。中国的教育方式与英国学生的个性发生的一系列碰撞,成功地制造了话题,吸引住了人们的眼球。从近期播出的效果来看,这部片子应该是达到了制作方的预期,但这个“实验班”仅仅是英国的“实验”而已。中西方文化千差万别,一部纪录片能展现的真的仅仅是皮毛罢了。
英国人以为请几位中国教师、植入几个中国元素就是“中国实验班”了,他们只是看到了中国教育的表象,其实,真正的“中国实验班”,多的是他们体会不到的事。
北京时间5日凌晨,英国BBC二台播放中国老师到英国“支教”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来适应中国教育吗?》,上演中国老师PK英国学生的“中英教育大战”,其中,“中国老师虐哭英国学生”、“英国学生逼疯中国老师”等网上热传话题,引发大家关于中英两国教育制度的大讨论。 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你更支持哪个?
文/缪洋
(作者缪洋,任职于国内某教育集团;本文系作者为江苏网络电视台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英国顶级中学开设“中国实验班”,噱头足够大。据说这是英国广播公司精心策划的一部纪录片,早在上半年就进行了拍摄。制作方选拔了5位既有中国教育基础、又有英文教学能力的中国教师,让他们在英国博航特中学教50名英国学生,这个班叫做“中国实验班”。
但英国人,他们真的知道“实验班”这个词在中国是什么意思吗?
在中国,“实验班”其实被赋予了另一种含义——“重点班”或“快班”。这就是中文的博大精深,但也正好能看出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巨大差异。在BBC的这部纪录片里,英国学生抱怨中国老师上课太枯燥死板,称他们国家的教育会更加注重因材施教。而在中国,也有关于“因材施教”和“教育公平”的辩论,例如“实验班是否应该存在”。
中国的“实验班”是应试教育体制的产物,尽管早在2006年9月施行的《义务教育法》中就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同时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各种形式的“实验班”、“快班”却几乎从未消停过,这种现象根植于整个社会的观念。
此前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中,赵薇饰演的虎妈为了能让孩子上重点小学,几乎是全家动员、不择手段,这样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眼下正是准备开学的阶段,又有不少家长在为孩子能否上重点学校、重点班伤透脑筋。只要看到“重点”、“实验”的字眼,很多家长都会立马进入状态!更有甚者,连一些中小学教辅材料都出现了“区别对待”的现象,市面上一套名为《实验班提优训练》的系列图书,就靠“专门面向尖子生”的标签热销多年。
这就是一部分家长对于“因材施教”的理解:他们认为孩子既然能够在学习上拔尖,就应该享受配套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上“实验班”,和同样优秀的孩子在一起,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更有利。他们认为,重点班的存在并不违反“公平”,反而是对不同孩子个性和天分的保护,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而另一部分家长则提倡“教育公平”,认为孩子不应该因为成绩的好差而被区别对待。很多人在网上表达了对差别待遇的不满。“好生”与“差生”的不平等待遇,不仅仅体现在享受校内教育资源方面,更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成长。
说到底,中国人对这个话题的争论,终究还是停留在学习成绩上,这和整个社会的评判标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孩子在班级里学习成绩优异,考取的大学排名靠前,往往是家长们引以为傲的事情;自己教的班级升学率如何,年级排名怎样,几乎是教师履历上最重要的部分。
英国人则认为,即便成绩最差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优点,“因材施教”就是给他们自由的空间,向适合他们的方向去发展。在英国,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成长道路,判断他成功的标准会有很多。但在中国,几乎只有“高考”这条“阳关大道”,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通过成绩或是所考取的高校排名来判断的,于是才有了人们对实验班、重点班的趋之若鹜。说到底,之所以有中国实验班的存在,根本原因正是我们的教育体制。
回到这部纪录片中,当“中国严师”遇上“英国熊孩子”,彼此都经历了很多“万万没想到”的事。为了配合节目的效果,制作方还让中国老师们尽可能多地将中国元素放在“中国实验班”里。广播操、升国旗、扇子舞、剪纸,以及教室里挂着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汉语横幅等等,都饱含了冲突的视觉效果。中国的教育方式与英国学生的个性发生的一系列碰撞,成功地制造了话题,吸引住了人们的眼球。从近期播出的效果来看,这部片子应该是达到了制作方的预期,但这个“实验班”仅仅是英国的“实验”而已。中西方文化千差万别,一部纪录片能展现的真的仅仅是皮毛罢了。
英国人以为请几位中国教师、植入几个中国元素就是“中国实验班”了,他们只是看到了中国教育的表象,其实,真正的“中国实验班”,多的是他们体会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