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上个月的今天,《香妻如玉》结文。
那天我正在省社科院录问卷,录几份就拿起手机刷新一下,其实当时已经知道这文肯定是要悲剧收尾了,但当看到最后一章的时候,心还是忍不住凉了。
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的的追一部小说,每天刷新好几遍,就为等作者更新。两个多月,结果是这样的痛心。
是,我很痛心。
在追这部小说的间隙将作者的前三部《娇妻》都看了,大概是惯性思维吧,我理所当然地以为凝香和梁泊昭会如前三对大叔与萝莉一样,也会有个美好的结局。然而,我错了。
我承认,我有一颗玻璃心,常常会为一些虚构的人物或故事伤心不已,但从未像这一次被伤得那么深。
我很喜欢作者的文笔,朴实,细腻,虽无甚多华丽的辞藻,但颇能抓住人心。至少抓住了我的心,否则,我不会入戏那么深。文笔是一方面,但真正吸引我的,是文中凝香与梁泊昭纯粹炽烈的感情。他们二人在贫寒中相依相守的温馨令我感动,在重压下不离不弃的坚定令我敬佩。虽有公主的情深意重,但梁泊昭并不曾动心,铮铮铁骨、似水柔情只为发妻一人;纵然婆母不喜,朝廷介入,贬妻为妾,凝香仍一心一意对待夫君,为了他,死又何妨。如此鹣鲽情深的一对夫妻,我不由得以为,他们最终一定会历经风雨,携手到白头。事实证明我太幼稚了。
我曾在不同地方倾吐过对这篇文的感触:有对凝香与泊昭的惋惜与痛心,有对永宁的鄙薄与不屑,有对作者的质疑与不满……
然,当我反反复复地翻阅这本小说后,似乎得出了一种最合适的解释——我怀着少女情怀期盼唯美的浪漫主义童话,只可惜,作者写了一部残酷的现实主义小品。
尽管,至今看最后几章,我仍忍不住会眼眶渐红,但不得不承认,作者笔下的凝香和梁泊昭最终会那样抉择,似乎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他们之间有太多太多的无可奈何与无法挽回,他们早已不复当初。倒不如各自天涯,彼此祝福。斯人已然远去,唯心中所爱天长地久。或许,多年以后,弥留之际,想起他/她,唇角会弯,眼神会柔;奈何桥边,三生石畔,再次相遇,紧紧相拥,共许来世。
那天我正在省社科院录问卷,录几份就拿起手机刷新一下,其实当时已经知道这文肯定是要悲剧收尾了,但当看到最后一章的时候,心还是忍不住凉了。
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的的追一部小说,每天刷新好几遍,就为等作者更新。两个多月,结果是这样的痛心。
是,我很痛心。
在追这部小说的间隙将作者的前三部《娇妻》都看了,大概是惯性思维吧,我理所当然地以为凝香和梁泊昭会如前三对大叔与萝莉一样,也会有个美好的结局。然而,我错了。
我承认,我有一颗玻璃心,常常会为一些虚构的人物或故事伤心不已,但从未像这一次被伤得那么深。
我很喜欢作者的文笔,朴实,细腻,虽无甚多华丽的辞藻,但颇能抓住人心。至少抓住了我的心,否则,我不会入戏那么深。文笔是一方面,但真正吸引我的,是文中凝香与梁泊昭纯粹炽烈的感情。他们二人在贫寒中相依相守的温馨令我感动,在重压下不离不弃的坚定令我敬佩。虽有公主的情深意重,但梁泊昭并不曾动心,铮铮铁骨、似水柔情只为发妻一人;纵然婆母不喜,朝廷介入,贬妻为妾,凝香仍一心一意对待夫君,为了他,死又何妨。如此鹣鲽情深的一对夫妻,我不由得以为,他们最终一定会历经风雨,携手到白头。事实证明我太幼稚了。
我曾在不同地方倾吐过对这篇文的感触:有对凝香与泊昭的惋惜与痛心,有对永宁的鄙薄与不屑,有对作者的质疑与不满……
然,当我反反复复地翻阅这本小说后,似乎得出了一种最合适的解释——我怀着少女情怀期盼唯美的浪漫主义童话,只可惜,作者写了一部残酷的现实主义小品。
尽管,至今看最后几章,我仍忍不住会眼眶渐红,但不得不承认,作者笔下的凝香和梁泊昭最终会那样抉择,似乎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他们之间有太多太多的无可奈何与无法挽回,他们早已不复当初。倒不如各自天涯,彼此祝福。斯人已然远去,唯心中所爱天长地久。或许,多年以后,弥留之际,想起他/她,唇角会弯,眼神会柔;奈何桥边,三生石畔,再次相遇,紧紧相拥,共许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