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阁吧 关注:20贴子:245
  • 13回复贴,共1

玉蜻蜓,终于看完全本的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昨天等待明星版梁祝视频出现的几小时里,我终于把几天前群里下载的芳华清晰版玉蜻蜓看完,第一遍看完就知道又被白马牢牢抓住了,我不知道该喜还是该悲,正当我学唱遇瓶颈冒出丝丝倦怠之心的时候,仿佛一针强心剂让我一直精神到后半夜三点多,天都蒙蒙亮了,才不舍的关了电脑。


1楼2008-06-29 20:20回复
    怨念呀,整本都是亮点,几乎涵盖了尹派所有唱腔。那个前后游庵,芸房,临终、以及劝三母都让人久久不舍。
    之前对玉蜻蜓这戏因不了解而引发的某些抵触情绪,早化了乌有。
    比起盘妻里痴心一片的小梁公子,玉蜻蜓里的申贵升和其子元宰感情处理上多了些复杂,表演者的唱腔情绪处理自然就更多样,观众也就更能享受戏之魅力。
    把那暂时放下的爱戏之心又被拨弄起来,虽然学唱在一个月又一个月里没见多少起色,但是在一部又一部经典面前,我是欲罢不能!


    2楼2008-06-29 20:32
    回复
      天涯上看到个强文,关于尹派君安的超级高楼:『影视评论』 [剧照海报]蓝桥春雪君归日-WANG君安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article=175433&stritem=filmtv&idwriter=7751068&key=235214424
      真有心把它全搬到百度上,但是白马的全名呀,是其中一个难题。


      3楼2008-06-29 20:36
      回复
        呵呵,还有好东东,继续从天涯高楼里转来。
        作者:颜瑟 回复日期:2007-7-29 13:44:28  
          《玉蜻蜓》唱腔浅析①
          
          《玉蜻蜓》在芳华历史里应该算是蛮有特殊意义的一出戏,1951年尹桂芳先生重建芳华复排的第一出戏就是《玉蜻蜓》,到1990年,尹先生又请出了合作多年的业内专家,著名剧作家徐进、梁中秋,著名作曲家连波和上影厂著名导演黄祖模参与复排这部传统名剧《玉蜻蜓》,前后相隔近四十年,她和这些老先生们毅然决定从立意、结构、唱腔、词曲全方位大幅修改原剧,去芜存菁,令它脱胎换骨,重现光华。
          
          老戏《玉蜻蜓》,重头戏一直压在“庵堂认母”上,以悲煽情,以情动人,但是整条故事线显得单薄,戏码零散,比较平面化的悲剧。我以为,论悲情,“庵堂认母”是演不过戚毕的,80年代这出戏可是静安的镇团之宝。如果你曾经听过尹桂芳先生50年代与李金凤合作的“庵堂认母”实况录音,你很可能会跟我一样长叹一声,尹派非不及戚毕也,乃无人可演至尹的境界。又如若当年尹戚能像《屈原》那样联袂一把,那“庵堂认母”可能会成为一个永远无法逾越的高峰。但是,时运总对尹先生不公,她身已残,心未死,她想亲自拯救芳华的这部骨子老戏。大动干戈,牵筋动骨,《玉蜻蜓》经过一番精心打磨,终于焕然一新。
          
          立意、结构、人物重塑等等以前也谈了不少,我想重点谈谈芳华版《玉蜻蜓》的唱腔设计和词曲编配。(本来此文是想践了和连波老师的约谈以后才写的,先整理一个初稿出来再去请教老先生吧,算是预先做点功课吧。)90版《玉蜻蜓》的唱腔设计和词曲编配是非常精彩而成功的作品,可以说它为玉剧的成功奠定了极佳的基础,囊括了多项文华大奖。作为尹老最默契最相知的合作伙伴,连波老师对尹派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功不可没,他和尹老有个共同点,就是对流派的“流”字把握精到,既抓住流派的根本,又不甘于墨守成规,屡屡借鉴其它戏曲剧种,巧妙地进行移植、创新和发展,丰富着流派的表现力。至今流传甚广的《何文秀·哭牌算命》一折就是不拘一格、大胆嫁接武陵调而形成别具风味的尹派名段之一。对比尹老五十年代演出的《玉蜻蜓》曲谱,我们会发现连老在90版玉剧中几乎弃用了大部分的原调,而是另起炉灶,为芳华当年这一拨年轻演员度身定造了这出全新的《玉蜻蜓》。但是,大家之为大家,其高明之处在于保留了尹派的核心特点,更保留了老版唱腔中的精华之处,比如中板、快板的基调,恰到好处的嚣板、流水和弦下调运用,以及随着人物情感起伏在唱段中运用丰富的节奏切变,这种流畅饱满的大手笔跟现下动不动一段平淡拖沓的尺调慢板来表现尹派相比,无疑天壤之别。《玉蜻蜓》词曲编配的完整度也相当高,品赏久了,甚至会给你一种在欣赏一部交响乐或协奏曲的错觉。它有主旋律,有多声部的合声,有前后场的呼应,有对唱,有伴唱,有独奏,有清板,还有另类乐器的点睛,就音乐元素来说,丰富又不觉纷繁。如同著名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玉蜻蜓》难能可贵的在越剧舞台上实现了主题音乐的回归,即使你不通音律,都能清晰地分辨出贯穿全剧的主旋律,时而作为开场的引子,时而作为情节变化的点缀,时而作为情感的承托和加强音,具有深刻的感染力。
          (未完待续,请勿催文)


        9楼2008-06-29 20:42
        回复
          作者:颜瑟 回复日期:2007-8-4 21:45:11  
            《玉蜻蜓》唱腔浅析③
            
            毫无疑问,“前游庵”是芳华版《玉蜻蜓》的华彩之作,正是从这一折Highlight开始,高潮迭出,渐入佳境。“前游”的唱腔设计一气呵成,申王两人且行且唱,其间唱、念、做浑然一体,流畅圆熟。观者之所以大呼过瘾,窃以为首先离不开词曲作者的功劳。“前游”的结构和节奏犹如游乐园里的过山车,在闲庭信步的试探与躲避以后,情感交流慢慢升温,到达一定势能后则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惯性动能,何处激越、何处转折、何处停顿、何处惊险、何处功德圆满,台上台下仿佛都不需你纠结思索,一切顺理成章。同样是情调戏,“前游”在结构和节奏上比“后游”更加完整、更加顺畅,这大概也是“前游庵”最易给一般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因为若单从唱腔设计来说,“后游”的精彩程度并不亚于“前游”,这一点稍后会谈到,本人的兴奋点主要埋伏在“临终”和“后游”里,呵呵。
            
            当然,随着主角们移步换景、借景传情、语带双关、你唱我和,“前游庵”的好听好看好风情也是公认的。对唱戏在越剧中并不鲜见,流传甚广的《梁祝·十八相送》《孟丽君·游上林》《春香传·爱歌》乃其中经典。从流派搭配来说,90版《玉蜻蜓》根据演员自身条件和角色气质设计了难得的尹王配,这就算一大看点了,咱也不奢望能听到当年尹王的《陆文龙》、《浪淘沙》,王曾经在79年尹派演唱会上跟筱桂芳搭过一段《何文秀·哭牌算命》,又在九十年代初和赵志刚搭过《庵堂认母》,均貌似客串身份;浙百当年的《汉宫怨》中茅茅和洪瑛搭过一次尹王配,可惜那戏胜在剧本和情节,唱段并未得到流传,其实“平君托孤”那段对唱还是挺耐听的。从戏份的平衡度、唱腔的配合度而言,《玉蜻蜓·前后游庵》应该算是尹王流派最登对亮相的代表作了。“曾与他针锋麦芒酬诗韵,邂逅奇遇在桃林。前朝狂傲今朝痴,他又是恼人又惹人。”这段王派曲调,流派性徵并不十分明显,清晰的王派乐汇压在末句落调上,所欠李敏在咬字和落调上还未真正掌握王派的精髓,比如“诗”和“痴”的唇齿音,比如“在桃林”的小腔,比如“又惹人”的落调,这三处抓准了,王派味道就出来了。相对比,“雾中蓬莱神仙境,再见玉女费苦心。她是亦真亦假使傲态,恰似若隐若现藏柔情。”这段尹派曲调的辨识度就要高得多了,只是连老将“神仙境”“费苦心”的重音“仙”和“费”在音调上略微拔高,辅以尹派落调,既能发挥君安清亮温和的高音,又不失尹派韵味。
            
            此后的对唱非常别致,王派起承,尹派转合,王派再以语气垫字处理小过门,袅袅一串清板跟上。“(王)行行来到放生池,(申)你来看一池鲤鱼活生生。我道你茹斋吃素到终生,却原来一朝还俗要开荤。” “却原来”的切分音加强了唱腔的动感,用以表现调侃意味。志贞一声“啐”后的清板十分动听,“十方檀越有善行,放生积德是修心。读书人放生跳龙门,轻薄人胡言亵渎要落火坑。”再来一个回合, “(王)登石阶进宝殿,(申)迎面挂着一盏灯。三太呀,昭昭红日当空悬,忘了吹灯你太粗心。(王)嗳,这是琉璃灯就是长明灯,普照人间添光明。劝施主供一盏香油添一盏灯,明明双目清清心。” 这两段王派的清板唱腔充分展示了作曲家的灵动创意,空拍起调,巧用休止,节奏富有弹性,跟王派名段《神王恋》中一句“要我移花接木试他的心,要我李代桃僵”异曲同工,灵感之作,极具节奏之美。申相公不加停顿,揶揄连连,“三太你日添香油夜点灯,想必是目最明来心最清。心清不该做尼姑,明目错投庵堂门。似这等多才多艺的女婵娟,竟落得木鱼声中葬青春。”这段唱除了传统鼓板丝弦之外其中点缀了梵铃、木鱼,营造青灯古佛韶华易逝的感觉,到末句鼓板齐上,咬字果断,增加反问的力度。志贞情急之下,不免犯了嗔念:“施主出言太不逊,只怕我要下逐客令”,这中间过门迅速地串了两句对白,旋即尹派中板闲闲唱出:“她翻下脸来怒且嗔,当我风流是轻薄人。我已知她品性端正性高洁,使我敬慕之心添几分。”这段唱看似平淡无奇,其顺耳上口却教人心折,正是尹派宗师最擅长的“质朴如诉”也。至此,对唱暂告一段落,尹王唱腔此起彼伏,其板式以中板为基调,兼夹清板,活泼生动,衔接流畅,耳不暇听。
          


          11楼2008-06-29 20:43
          回复
              
              此后的大段唱腔以尺调慢板为主,“贤妻呀,你为我病榻数月人倦倦,你为我回春无术心惨惨。你为我有孕之身去采药,风雪漫天不知寒。你为我恩千般苦千般,教贵升结草衔环报不完。”其中运用大量典型的尹派落调“人倦倦”、“心惨惨”、“不知寒”,娓娓诉来,声动情浓,及至末句再次采用大跳度甩腔,升华情绪至最真挚最感人最激越处,旋即接续旦角柔缓唱腔,起到抚慰作用,“申郎啊,我与你苦同苦甘同甘,愿郎君逢凶化吉遂人愿。”作曲家在这里恰到好处地插入了花旦的唱腔,是为了既让主角情感交流又能过渡承接主角情绪上的转折,旦角柔美的落调未完,生角以慢中板接上,“遂人愿遂人愿,我与你也曾两轮缺月一时圆。纵使为夫先夭折,愿化为窗前桃李永相伴。”每每听到这一处,非但听觉上因曲调的起承有致而倍感享受,心灵深处也总会被这句唱词撩动得感触丛生,正是“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接着两句十字句完全不同于前面的弦下调十字句,“唤贤妻且取出碧玉蜻蜓,定情物顿使人容光焕然。”慢中板起调,音阶明朗清透,表现人物回光返照般的精神焕发,再移调至慢板,唱出欣慰之情,“雾中蓬莱结仙眷,赢得玉女带笑看。花残枝折存硕果,幸喜玉蜻蜓有人传。”作曲家在“临终”这段中多次采用移宫变调,调度转换人物各种复杂情绪,“他日婴儿降生后,劝贤妻忍痛送子出尼庵。天若有情母子会,玉蜻蜓为标记骨肉重圆。”谆谆嘱托之后,板式突变为流水板,将申贵升的一腔悔恨、无奈、隐忧和不甘悉数唱出,“怨只怨我当初拒婚不果断,逆缘未断良缘断。一段隐患何时了,离恨终天心不甘。”整段“临终”唱腔,以“弦下调”开场,以“尺调”中叙,以“流水”收尾,多处用排比叙事,用移调转折情境,用大跳度甩腔激化人物情绪,丰富的唱腔设计准确地表现了主角生离死别前的百感交集,感人至深,与王派名段“焚稿”隐隐相似,十分耐听,值得一品再品。(未完待续)


            14楼2008-06-29 20:45
            回复
              作者:颜瑟 回复日期:2008-2-14 12:07:33  
                《玉蜻蜓》唱腔浅析⑤
                
                稍微再谈几句过场戏,过场戏在戏剧作品中不是重点桥段,却担负着对故事整体结构补缀和推进的作用,它既需要把故事说圆通,交待清晰,又不能占太多的篇幅。芳华版《玉蜻蜓》的词曲作者在过场戏中往往采用了节奏紧凑的对唱或轮唱,烘托情节的同时也交待了各人心思所想,节省篇幅,一举两得。前文曾提及,“治病”一折中养母、寄母、生母的轮唱和重唱充分诠释了这个特点。先以雅云和志贞的重唱缓缓诉说疑问:“(张)依稀似见(王)魂牵梦绕(合)玉蜻蜓,因何进了徐家门。”接着是各怀揣测的三母轮唱:“(张)莫不是冤家与徐府有瓜葛;(王)莫不是此子乃是我亲生;(徐)她两人神色有异心不定,莫不是认识这玉蜻蜓。(张)是小病因何志贞慌了神;(王)须提防雅云对我起疑心;(徐)早知道节外生枝惹是非,认什么寄母请什么尼僧。”从唱段的结构看,这段轮唱以八句带冠七字调为基础,节奏上以张雅云的“疑”作铺垫,以王志贞的“慌”紧凑节奏,以徐杨氏的“旁观”收势,在透析人物心理和音乐起伏的设计上是非常讲究而微妙的,参见著名的京剧“智斗”一段或可类比。结尾一句用三人重唱点出各人心思:“(张)七年来寻夫苦含辛(王)七年来想儿苦含辛(徐)七年来养儿苦含辛,(张)今日里追根寻源我要探真情(王)今日里忍泪吞声我要隐真情(徐)今日里多方掩饰我要瞒真情。”一“探”一“隐”一“瞒”,曲到中途,重音一停,三人各执一词,心思已然分明。同理,在“明真相”一折中也有采用言简意赅的对唱,不复赘言。比较值得一书的是徐杨氏在“明真相”一折中的一段“哭腔”,借鉴了戚派质朴感人的尺调哭腔,“哭头”“哭腔”皆委婉深沉,老版演员遵循的是戚派尺调五声音阶为主干的原则,而新版的楼丽华因其音域较宽阔,在唱到“儿眼前寄母养母生身母”一句时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和京剧老旦的高亮真声技巧,以大甩腔拔高处理,极富艺术感染力。


              15楼2008-06-29 22:11
              回复
                  
                 在细数精彩的“后游庵”之前,我最想赞赏的是那段令我百听不厌的幕后唱:“人生在世若浮云,来无影去无踪,南无佛南无阿弥陀佛。天空地空万物空,昭昭日月在心中,南无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小小一段幕后伴唱,采用了目前越剧舞台上甚少出现的[宣卷调],又称[南无调],[宣卷调]起源于元明时期的佛教音乐,无乐器伴奏,仅用木鱼击拍,一人独唱,众人合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玉蜻蜓》中,李敏唱得最赞的是这段[宣卷调],清澈空灵,幽远缥缈,连波老师在“后游”之前恰到好处的设计了这一段,既表现了志贞在庵中的心如止水,又有光阴如逝之感,情境交融,在舞台上达到了时间和空间切换的功效。而我本人,每每听到这段[宣卷调],都会有一次静谧通透的体验,似乎一切悲欢离合,皆是人世间一种无奈的存在,往深处细究,不正是隐喻出这版《玉蜻蜓》所想传递的悲剧性么。它不着力宣讲非此即彼的是非观,也不刻意要让叛逆世俗者高洁起来,不过用一个故事勾勒出人性的真实和人生的无奈。
                  


                16楼2008-06-29 22:13
                回复
                    我一直认为,“后游庵”的唱腔设计比“前游庵”更加丰富精致,但由于“前游”在情节上的紧凑和一致性,论完整度要比“后游”略高。“后游庵”一折的情节跨度甚大,从元宰的“访母”、“游庵”、“认母”到“劝三母”,随着情节的递进人物的心理波动也较大,唱段设计上就不宜太过整齐划一。“访母”一段,徐元宰以“中板”上场:“一封血诗费详解,熬过几度不眠夜。五言八句藏头诗,诗中含意已解开。生母志贞遁空门,我父姓申早XI归。父姓母名虽明白,一颗儿心已粉碎。眼前母亲有三个,反成了一介GU儿沦KU海。”


                  17楼2008-06-29 22:17
                  回复
                    此段“中板”,音阶平顺,板式稳定,如果唱不出暗CANG的小腔和重音,又欠缺对人物情感的把握,容易显得平铺直叙,寡淡无味。而后中板减缓转慢板表现犹豫踯躅之意:


                    18楼2008-06-29 22:21
                    回复
                      ......

                        
                        “劝三母”是全剧的高潮部分,这段脍炙人口的唱腔再次显露了连波老师善于吸收多种戏曲元素将之融会贯通的作曲才能。“滔滔东海万丈深”一句,借鉴了京剧中的导板形式,以散板起腔,接着以紧凑的叠句垛句起唱“不及我生母茹苦养母含辛寄母独撑旧门庭,一片片爱子之情慈母恩。”则明显是学京剧的回龙,“慈母恩”三字仍采用典型的尹派慢板甩腔,隽永深沉。从“寄母啊,孩儿虽非你亲生,总是申家一孤丁”到“从今后寄母养母生身母,孩儿自当尽孝心。”为一大段尺调慢板,充分发挥尹派所擅长的叙事特长,委婉绵长,以情动人;其后板式突变为大段清板,由中板渐次加快,转连板,直至快板:“倘若寄母不宽容,眼前好事化灰烬。生母死寄母亡,辜负养母苦含辛。子欲事亲亲不在,孩儿何必独贪生。徐府门第断后嗣,申家香烟继何人。玉也焚石也焚,不留美名留话柄。”一收,渐转回慢板:“娘啊娘,你手摸胸膛再思量,总不如三母一子乐天伦。”整段唱腔,布局合理,曲调丰满大气,板式起伏有致,绵中有立,疾中守稳,不愧为句句得彩、场场压轴的名段呵。(完坑) 


                      19楼2008-06-29 22:23
                      回复
                        令人怨念的百度,后游庵的部分恨不得审查的步步为营,让我失去了耐心。

                        希望版权所有者颜瑟老大莫怪撒~~~~

                        累死我爬卡死人的天涯高楼,很用心地用了三天时间才细细看完滴


                        20楼2008-06-29 22:27
                        回复
                          正学里面的前游庵和劝三母,虽然前一个不算难,学到不走音也用了快一周,劝三母实在是难,又是京剧腔的起调,又是节奏上一会快一会慢的,吼的我简直是在自我折磨~~~~~~~~~
                          不过即使这样,偶也一定坚持学到至少有几分似尹派的才罢休~~~~~~


                          21楼2008-07-11 16:58
                          回复
                            好云 你很用心哦!玉蜻蜓我也看完了,我对前后游庵印象非常深。看到后游庵的时候我还哭了


                            22楼2011-03-28 00: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