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思想吧 关注:5贴子:590
  • 10回复贴,共1

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传习录》 主观唯心这样的范畴来自西方,用来套中国哲学总不是那么地合适。王学特别强调的是良知,所以灵明其实是指“良知”、人的主体精神、世界意义的阐释者。在人出现以前,世界是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但世界的“意义”、“价值”等则是在人出现之后产生的。也就是说,世界的意义根源于人的存在,在于有意识的人对世界的理解和阐释。不过,王阳明强调人对世界意义的建构和主体作用,但并没有将“良知”置于客观自然事物之上,不象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凌驾于自然事物那样将自然作为“良知”的“异化”;而是强调良知与自然事物的交融汇通关系即“天人合一”的关系。阳明的心学是属于唯心主义范畴的,他否认了物质对于心(即精神)的决定作用。但是,这也不能掩盖他的“致良知”理论的光彩,这是其理论最精彩的地方。王阳明继承了孔子儒教的衣钵,进一步主观唯心地发挥了朱熹的“理学”,进一步认定:“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并坚决地发出了“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的反问。《王阳明全集》的开篇《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就明确了王阳明的“心即理也。”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尽管王阳明也追求“知行合一”,可是,由于受到当时的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制约,王阳明则没有追求到物事的“质”和物事发展变化所遵循的规律和定律,进而,他也无法实现正确的“知行合一”。他也只是客观唯物地从现象到现象来解释自己的“知行合一”思想。这由他自己的社会实践和坎坷人生所证明。
《王阳明全集•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中记载: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请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请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请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请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其意思是说:爱问:“要达到善,只是从自己的心中去寻求,这恐怕对于天下的事理来说,就不可能穷尽了。”先生回答说:“心本身就是理。天下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爱说:“如同‘侍奉父母要孝敬,侍奉君王要忠诚,交友要守信,治理民众要仁义’一样,这其中有许多理存在着,恐怕也不可不明察。”先生叹气说:“这种说法长期以来被隐蔽着,哪里是一句话就能使人醒悟的呢?现在姑且就你所问的话来论说:如果侍奉父母不成功,就去掉父母本身,追求孝的理;如果侍奉君王不成功,就去掉君王本身,追求忠的理;如果交友和治民不成功,就去掉友和民本身,追求信与仁的理。所有这些,都在于自己的心,心就是理。自己的心没有私欲隐蔽着,就是天理,不必须用外面的物事来增加一分。把这种比天理纯净的心,用于侍奉父母就是孝敬,用于侍奉君王就是忠诚,用于交友和治民就是守信和仁义。只要在此‘心去掉人的欲望、保存天理’上努力就对了。”爱说:“听到先生这样说,我已感觉到有所省悟。只是原来的说法仍然存在心中,还没有摆脱掉。如同侍奉父母这件事,其中需要省悟和确定冷热的理就有许多阶段,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必须去探求?”先生回答说:“为什么不去探求?只是自己有个头脑,只是在此‘心去掉人的欲望、保存天理’上探求。就如同说在冬天力求温暖一样,也只是要竭尽自己心中的孝敬,就是恐怕有一毫的人欲间杂其中;就说在夏天里追求凉爽,也只是要竭尽自己心中的孝敬,就是恐怕有一毫的人欲间杂其中;也只是请求得到此心。此心如果不间杂着人欲,是纯净的天理,是一个忠诚于孝敬亲切的心,在冬天里自然思考着父母的寒冷,自己就要去求个温暖的道理;在夏天里自然思考着父母的酷热,自己就要去求个凉爽的道理。这些都是自己的那种忠诚孝敬的心所发出来的条件。但是必须要有这种忠诚孝敬的心,然后才有这些条件发生出来。如同树木一样,这种忠诚孝敬的心就是树木的根,这些许多的条件就是树木的枝叶,必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并不是先寻求到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中说:‘有深爱的孝子,必定有和谐的气;有和谐的气,必定有愉快的气色;有愉快的气色,必定有委婉的笑容。’必须是有这个深爱做根,就自然有如此的心理。”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的主旨就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认为:朱熹要求人们绝对服从抽象的“天理”是没有道理的,更不符合现实社会的客观实际。他认定“天理”就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主观唯心地要求人们“知行合一”,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知性,消除每个人自己的私欲和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即所谓的“致良知”。他主观唯心地要求封建王朝:对人类实施教化,应该把道德伦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去,以自我的“良知”代替私欲,就可以消除“心中贼”。


1楼2015-12-29 22:55回复
    内容不错!
    问题在于:唯心或唯物。这是西人的观念,这些概念把人与世界给搅混了,让人失去了方向!


    IP属地:广东2楼2015-12-30 12:5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