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回教历史源流
清代著名学者董佑诚《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跋》说到:“大抵西域清教皆宗佛法,后来更创新奇,灭弃旧教,故或奉阿丹,或奉耶助,而清真寂灭诸旨,则彼此同袭。回回之教出于大秦,欧罗巴之教,复出于回回。碑称三百六十五种,肩随结辙,及真寂、真威、升真、真常、真经,既与回回数相合。”
梁廷枏在《耶稣教难入中国说》中,也证实了这种说法:“合观诸说,则末尼本同回回,而回回本同景教…。”又说:“《景教碑》一曰“常然真寂”,再曰“戢隐真威”,三曰“亭午升真”,四曰“真常之道”,五曰“占青云而载真”。其以真立教,最为明晰。而今之清真寺,人称之曰回回堂,其自称则曰真教寺。”著名史学家钱大昕、杭世俊等学者也直言景教、摩尼教属于回回。民国时期的回族阿訇哈德成着有《回回教与摩尼教》一书,论述了关于摩尼教的历史。
《旧唐书·宪宗纪》载:元和二年正月庚子,回纥请于河南府、太原府置摩尼寺,许之,此即今礼拜寺所由立也。丁谦在《蓬莱轩地理学丛书》中解释得清楚:“以唐元和时,始进摩尼,当时未悉源流,因其来自回纥,遂以回回教称之”。在河南,从现存碑刻资料中可以约略寻出一点线索。如,镇平县柳泉铺清光绪十四年十月十四日《增修清真寺碑序》载:“回教之有寺……方其奉朝请入中国,首建恒圣寺于羊城,继修磨呢寺豫境,其后寺宇遍延天下,有谓清真寺者,有谓礼拜寺者,至今皆以清真为名焉”。在河南以外,回族民间也有将回回与摩尼教混淆的现象。如,山西太原清真寺清光绪二年(1876)有碑刻载:“易思摩尼教门,新新不息而已”。北京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敕建回人礼拜寺碑记》亦载:“回纥自隋开皇时始入中国,至唐元和初偕摩民进贡,请置寺太原”。
此外,郑州北大清真寺,据说创建者为仆骨部仆固怀恩,可见也源自摩尼教寺院。
追根溯源,明代洪武帝通过禁三夷教,导致了三夷教的消亡。通过对比以上几个中国不同时期散落在各地的几个清真寺,可知当时回回人全面伊斯兰化前的大致历史背景。
清代著名学者董佑诚《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跋》说到:“大抵西域清教皆宗佛法,后来更创新奇,灭弃旧教,故或奉阿丹,或奉耶助,而清真寂灭诸旨,则彼此同袭。回回之教出于大秦,欧罗巴之教,复出于回回。碑称三百六十五种,肩随结辙,及真寂、真威、升真、真常、真经,既与回回数相合。”
梁廷枏在《耶稣教难入中国说》中,也证实了这种说法:“合观诸说,则末尼本同回回,而回回本同景教…。”又说:“《景教碑》一曰“常然真寂”,再曰“戢隐真威”,三曰“亭午升真”,四曰“真常之道”,五曰“占青云而载真”。其以真立教,最为明晰。而今之清真寺,人称之曰回回堂,其自称则曰真教寺。”著名史学家钱大昕、杭世俊等学者也直言景教、摩尼教属于回回。民国时期的回族阿訇哈德成着有《回回教与摩尼教》一书,论述了关于摩尼教的历史。
《旧唐书·宪宗纪》载:元和二年正月庚子,回纥请于河南府、太原府置摩尼寺,许之,此即今礼拜寺所由立也。丁谦在《蓬莱轩地理学丛书》中解释得清楚:“以唐元和时,始进摩尼,当时未悉源流,因其来自回纥,遂以回回教称之”。在河南,从现存碑刻资料中可以约略寻出一点线索。如,镇平县柳泉铺清光绪十四年十月十四日《增修清真寺碑序》载:“回教之有寺……方其奉朝请入中国,首建恒圣寺于羊城,继修磨呢寺豫境,其后寺宇遍延天下,有谓清真寺者,有谓礼拜寺者,至今皆以清真为名焉”。在河南以外,回族民间也有将回回与摩尼教混淆的现象。如,山西太原清真寺清光绪二年(1876)有碑刻载:“易思摩尼教门,新新不息而已”。北京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敕建回人礼拜寺碑记》亦载:“回纥自隋开皇时始入中国,至唐元和初偕摩民进贡,请置寺太原”。
此外,郑州北大清真寺,据说创建者为仆骨部仆固怀恩,可见也源自摩尼教寺院。
追根溯源,明代洪武帝通过禁三夷教,导致了三夷教的消亡。通过对比以上几个中国不同时期散落在各地的几个清真寺,可知当时回回人全面伊斯兰化前的大致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