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废吧 关注:37贴子:568
  • 0回复贴,共1

朝廷故意不让南宋诸军策应岳飞北伐吗?(6)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种说法颇有不少粉丝,说什么高宗秦桧故意撤走了岳家军周围的宋军,使得岳家军成了孤军,不得不奉命班师。
这真是弥天大谎。岳飞撤后,杨沂中、刘琦才撤,何来孤军之说?而且战争爆发,金兵四路来犯,南宋大本营必须合理搭配兵力,多方守卫战区领地,怎么可能全盘交给岳飞指挥?
朝廷把刘光世、张俊二人的军队放在整个战线中部,前据淮河,背依长江,能进则进,不能进则守,守不住则退,敌方一旦跟进,则即成孤军深入之势,钻进左有岳飞十万大军,右有韩世忠八万大军形成的口袋中。反之,如把他们放在岳、韩两侧,一旦溃退,则中部进攻之军立无退路,必将导致陕西战线、淮东战线连带崩溃,川蜀、江南亦将不保!
顺昌保卫战开始前,不仅岳飞正面的“河南诸州继降”,很少抵抗,更严峻的是岳飞的左翼陕西前线,也“陕西州县官皆降”!时陕西方面军总指挥吴玠,已于上年六月病逝,大本营派四川制置使胡世将统军,各将分兵驻屯各地,虽大本营已命吴璘将各军,但聚兵不及,只能勉强分兵三千迎敌。“蜀口”就是由秦岭进入四川的山口,“还屯蜀口”就是陕军已完全处于被动的守势,倾全力保卫四川。
而当高宗十三年郦琼叛变后,南宋中部防线,就只有张俊的八万人马,及原淮西方面军副将王德新补充的两万人马。还有就是刚刚赶到顺昌的刘锜的两万人。从名义上,王德归张俊节制,但王德向大本营明确表示了不愿归其指挥,而大本营基于郦琼正因此反叛,亦不敢强拗,故在金背盟后,高宗不得不再强命早已因畏战、厌战而罢职的刘光世重任淮西前线总指挥。而刘光世则勉强过江到和州,就再也不肯往前走一步了,这就造成了高宗十四年那场大战开战后,淮西各军实际上的各不统属。
当岳飞在与金人大战时,张俊与打下宿州的王德合兵策应岳飞右翼,攻占了位居河南颖昌与江苏重镇徐州之间的战略要地——安徽亳州。此时,岳飞除了左翼的陕西是威胁外,右翼则有顺昌刘锜、亳州张俊、宿州王德、泗州扬沂中、楚州韩世忠,只要陕军牵制住岳飞左翼金军,岳家军确可放手一博。但现在的问题是,除了岳家军的十万大军机动性强,可以形成一只拳头出击外,刘、张、王、杨、韩互不统属,各自有明确分工任务。
刘锜主要任务坚守顺昌,保证岳飞右侧后翼;杨沂中坚守泗州,保证韩世忠左翼,这两支军原则上不可妄动。而张俊出兵,也并不是八万人马全部出动,他还要把主力放在长江中部一线,防止一旦失利,避免长江成为空防飘忽不定的金兵闪电南下。故在中部战线,也就只有张俊、王德的四、五万人可以机动作战,而张俊部下的战斗力,又远低于王德。但他们面对的,却是金四路大军中葛王褒与叛将郦琼的十万余人,如果上去硬拼,显然是难以取胜的。如果在安徽境内肃清金军的情况下,将这四、五万人退依淮河设防,则不仅可背依长江守军接应,还可在刘、杨两军的钳制下,形成一个袋口,有效实现了战线中部的四军协防,这就是军事上的“守江必守淮”。大本营坚持稳中谨慎的战略,无疑是正确抉择。
因此,张俊占领亳州仅六天,就督促王德率主力大踏步的退过淮河,到寿春布防去了。并不是张俊贪生怕死,也不是张俊故意拆岳飞的台,这是符合大本营作战意图的。
而韩世忠在打下了海州后,其后唯一的军事行动,就是挥军进攻做为徐州军事屏障的淮阳军,虽已攻入城门,可最终还是败下来了。这是韩世忠无能吗?不是。实在是他手下虽号称八万,其实在楚州前线一直只有三万人马,其它人马则布署在身后的广大淮东地区,与张俊一样,做为一旦失利后的接应,及防止金人冲击长江天险后备。而他却要面对整个山东及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徐州重镇,左翼则只有杨沂中在泗州的万余人马。而在张俊、王德退过淮河后,大本营命杨与刘锜协防亳、宿二州,而杨只能亲带骑兵一千五百人进入宿州,作为主力的步兵,仍需留在泗州,协防楚州。可见谁也帮不上岳飞的忙,自顾不暇。
岳飞名义上十万大军,却要负责武昌到襄阳的千里战线,除需分兵援陕外,每打下一地,也要分兵防守。即使岳飞真能打到离汴梁只有四五十里的朱仙镇时,身边也至多二、三万人马。所以史书总是记载“兀术益兵来,部将王刚以五十骑觇敌,遇之,奋斩其将。飞时出视战地,望见黄尘蔽天,自以四十骑突战,败之”,及岳云以八百骑兵冲击金兵数万,全是以少胜多呢。而以少胜多的“败之”,只是击溃,不是“全歼”,金军实力还在。不管是金军欲诱岳飞进入东京,聚而歼之,还是真要退过黄河聊避其锋,岳飞仅凭手下这些人马,真要是孤军深入,打过黄河,还能剩下多少?依靠什么直捣黄龙?只会越打越少,直至全军覆没。大本营不支持岳飞冒险,何错之有?
可见绍兴十年的宋金战争,南宋军力匮乏,促襟见肘,实在难以形成一股打击力量,吃掉金兵主力,收复中原。
这就像一个连小学知识都没掌握的学生,却天天哭着喊着要考研一样滑稽、荒唐。


IP属地:河北1楼2016-02-13 02:1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