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386,125贴子:16,623,927
  • 1回复贴,共1

中医治未病的哲学思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医治未病的哲学思想
程正应
健康对于生命来说尤为重要,自从文明产生,人们对于健康的呵护进行不断的探索。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独具影响的理论之一。“未雨绸缪”,凡事预防在先,是中国人的哲学智慧。中医治未病理念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在目前全球医疗费用入不敷出时期,治未病为医疗改革提出了一条较好的出路。
一、中医治未病的由来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它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是对治未病的最为经典的论断,明确提出了治未病养生“未病先防”的思想内核。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推导出内脏疾病有可能按照五行相乘或相侮的规律传变,在治疗时就应当首先辨明有可能被传的脏器,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传变。
中医经过2千多年的发展,不少大家不断充实和发展中医治未病理论。例如东汉华佗创立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记载了大量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中医治未病理论成熟于明清时代,明末清初喻嘉言的《医门法律》;清代叶天士的《温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朱丹溪的《丹溪心法》等,大医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对中医治未病有了较大的发展。
二、中医治未病的层次
一般人认为未病就是还没有发生疾病,这是狭义上的未病。广义上的未病分为5个层次:A、“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其发生。主要是以养生为要,贯穿于日常饮食、起居、情志、欲望等方面,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
B、“见微知著”,对某些疾病出现的前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C、“有病早治”,有了疾病应该及早对症治疗,不要延误病程,不要把小病拖成大病,轻病拖为重病。
D、“已病防变”,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及时阻止疾病的蔓延、恶化和传变。
E、“病后防复”,在疾病尚未发作的稳定期或间歇期即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
三、治未病是否只有中医认知
近代西方医学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历经不过500年的发展。不过西医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现代的三级预防思想,其与中医治未病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提出了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
一级预防是针对个体体质的特殊性,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
二级预防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三级预防是临床预防,对已患某些疾病者,结合体质的特异性及时治疗,防止恶化。
由此可见不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针对的都是生命个体,只是理论体系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样:保障生命的健康。
四、中西医治未病的不同点
中医认为机体正邪是共存的,若要未病先防,那么可以养正祛邪。肿瘤与其他疾病一样,是“正”、“邪”二气交争结果,在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的情况下,易于发生肿瘤。在肿瘤尚未发生之前,针对可能导致肿瘤的各种原因,如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慢性疾病等内因,亦包括有毒致癌物侵袭等外因,加以防范,即所谓的肿瘤一级预防,从而降低肿瘤的发生率。主要体现在摄生方面,调情志,适起居,节饮食,慎劳作,长养正气,防止病邪的侵袭。
培养正气应当注意重视精神调节,加强体育锻炼,生活起居有规律性。平素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有利于血脉流通,气机调畅,阴阳和调,正气充足,抵制疾病的发生。采用中医中药的方法,在对于疾病的预防与已病防变方面就显出了巨大的优势。
西医则认为机体长了肿瘤,必须将其摘除,是生死关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不是中医共存的关系。目前西医在诊断技术上发展较为迅速,寻找早期生物标志物。
中医治未病结合西医先进技术优势,可以更全面为大家提供治未病的指导策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中医治未病治疗理念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将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临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前干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治疗花费,节省大量的医疗资源,节约医保费用。(图:盗用儿子今天的画作)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正应微言


IP属地:广东1楼2016-02-20 20:51回复
    吃中药把身子吃坏的也不少。


    2楼2016-02-20 20: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