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吧 关注:6,791贴子:50,043
  • 1回复贴,共1

陶渊明诗文释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拙文虽然无多新意,借贵吧的地方发布于此,装模作样谦虚的话不说了,就写几个字而已。
  前言
  陶渊明(365~427,一说352~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在东晋历史上赫赫有名,也是常常被置于中国古代著名将领之列的人物。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到陶渊明时,家境已经衰落,他从小就过着比较贫困的生活。陶渊明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浔阳柴桑的农村里度过的。浔阳东临彭蠡湖(今郡阳湖),北面长江,南有庐山,风景十分优美。陶渊明早年这样的生活经历,对陶渊明日后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性格,有着很深的影响。
  陶渊明后来的大半生却是处在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黑暗的时代。当时江淮以北的土地,仍然为异族侵占。占领北方的那些民族经常发动对南方的骚扰和进攻。而这时的东晋王朝,偏安江左,基本上无所作为,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豪门世族和朝廷官吏更加腐败,各地军阀为了私利往往互相攻伐残杀,致使不少地方人民流离失所。而陶渊明的家乡江州浔阳,是地处三江之口的军事要冲,连年的征战,给这一地区造成了更为惨重的破坏。陶渊明成年以后,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战乱不已、政治黑暗的年代之中。
青少年时的陶渊明是勤奋的,就像他这样的家庭出来的许多人一样,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应该说,陶渊明不仅有政治上的远大理想,也有相当的政治才干和政治上的远见。但是,也就像他这样的家庭出来的许多人一样,他的性格不能是很坚决强韧的。这也许就注定他始终都不大能够适应当时的官场,如果没有什么太好机会的话,陶渊明即使一直参与在当时的政局中,大概最多也就像他的祖父那样,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名字和简单的几句话记载的事情。不过要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变故的话,陶渊明的一生大概也就是在官场上了,不过是官场上多了个普通、清廉但也不会怎么很得意的官员。但是由于他的家世,或者也由于他的命运,他偏偏又和桓玄的事情牵扯上了一些,本来这也没有什么,算不上很大的事情,毕竟由于他母亲的病逝他丁忧回乡,没有参与到桓玄的叛乱中。可是接下来他投到其下的平定桓玄的最大功臣刘裕,虽然也算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但对于桓玄集团中的人员(除了和他私人关系甚好的)却是采取了大规模普遍而残酷的清洗。政治的黑暗,官场上性格的清正寡合,加上他不乏政治上的远见,使他终于彻底退出了现实政治,辞官归隐于田园。也从此之后,他渐渐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诗人,和一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极优秀的思想家。
也许以陶渊明的性格和才干,他本来就适合于做一个诗人和思想家,而不是投身到现实政治之中,不过他自己大概始终都不大意识到这一点,或者也还由于他所承继的文化的传统,所以他不少时候总是想着这件事情,结果平白多了不少痛苦。
陶渊明的曾祖为陶侃之事,现在大多数应该是肯定的意见了。李长之曾经以为,陶渊明的好友颜延之在他去世后作的《诔》对此事只有“韬此宏族”四个字,却并没有提到陶侃为陶渊明曾祖,更可疑的是陶渊明的《命子》诗,对陶侃也简单说过,看不明确。其实这两处很好解释,颜延之既然是陶渊明后来的好友,自然知道陶渊明的为人,《诔》文中不去大提这一类相当世俗气的事情,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陶渊明自己的《命子》诗淡淡说过,道理也差不多,不然在诗中把这事说得认认真真清清楚楚的,那还是陶渊明吗?而且陶侃一族在东晋虽然不及王谢等族,但是也绝非寻常家族可比,陶渊明既然当时相当有名,所以世人也不大可能会弄错的,所以后来年代相差不远的沈约的记述在这一点上应该是相当可靠的。李长之说曾为陶侃下属的梅陶说陶侃“陶公机明神鉴似魏武”,是有批评他的意思,其实是没有的。李长之的论证陶侃一定是桓玄刘裕这样的人物,其论证也大成问题,《晋书》上是记了一笔陶侃功成名就后曾经有过不臣之心,可是《晋书》体例不够严谨,这条记载不一定靠得住,而且《晋书》同时记有梅陶称赞陶侃忠顺仿佛诸葛孔明的话。当时东晋朝内各大势力内争不已,所以许多这一类的传闻都未必真实。


IP属地:江苏1楼2016-03-07 19:02回复
    有自己的理解就行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6-03-09 22: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