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吧 关注:7,926贴子:166,150
  • 9回复贴,共1

明元郭皇后:暗流汹涌,未忘初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感觉最近吧里的煞气有点重,氛围有那么点不太对劲,而且似乎又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论文小品之类的东西了……来,发点正常的给各位看官洗洗眼。至于鄙人是什么垃圾水准大家都知道的,有什么问题尽管轻喷。见笑了~
2L上正文


1楼2016-03-20 11:26回复
    一、明帝之殇:托孤遗命的变更
    《魏志·明元郭皇后传》:明元郭皇后,西平人也,世河右大族。黄初中,本郡反叛,遂没入宫。明帝即位,甚见爱幸,拜为夫人。叔父立为骑都尉,从父芝为虎贲中郎将。帝疾困,遂立为皇后。齐王即位,尊后为皇太后,称永宁宫,追封谥太后父满为西都定侯,以立子建绍其爵。封太后母杜为郃阳君。芝迁散骑常侍、长水校尉,立,宣德将军,皆封列侯。建兄惪,出养甄氏。惪及建俱为镇护将军,皆封列侯,并掌宿卫。值三主幼弱,宰辅统政,与夺大事,皆先咨启于太后而后施行。毌丘俭、钟会等作乱,咸假其命而以为辞焉。
    由郭氏的本传不难看出,其身为大族之后,深得曹叡的宠爱,又扶侍四朝,实为一拥有丰富经历的女子。对比郭皇后和毛皇后的传记便能得知二人高下。其一郭氏本为大族,毛氏出身低微,国丈毛嘉和国舅毛曾都因为举止不合身份而遭人耻笑或不屑;其二,要在后宫中站住脚,就要忍得住中伤,郭氏的性格看上去比毛氏更能忍让。从曹叡的行为看,也许正是这两点决定了他更喜欢郭氏。(1)(2)
    景初二年(西元238年)的腊月,曹叡病重,但这时候他的神智仍然还算清醒。经过了十七天的思考,自觉时日无多的他终于将郭氏立为皇后。(3)
    就在正式立后的同一天,曹叡宣布了下一届辅政大臣的名单。来看看曹叡托孤的初版人选:
    燕王曹宇,这位叔叔自早就跟曹叡的感情就非常好,深得曹叡宠信。
    领军将军(4)夏侯献,未有确切的史料证明其身份。
    武卫将军曹爽,曹真的儿子,此人是最后拍板时唯一幸存的托孤重臣,姑且不论。
    屯骑校尉曹肇(5),曹休的儿子,被认为有当世较高的才能和度量。
    骁骑将军(6)秦朗,曹操的养子,多有战功,也深得曹叡宠信。
    从上述人选可以看出,曹叡打算任命的人,基本集中在禁卫军。即便未有关于夏侯献身份的记载,曹叡的意思也可以说明他至少也算是个宗室级别的人物。


    3楼2016-03-20 11:26
    回复
      那么为什么托孤人选中没有夏侯氏重臣比较出名的子嗣?从下面几个典型例子中就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了。
      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虽然贵为驸马,但是没有谋略,还好色,跟清河公主的关系也不好,曹叡差点因谣言将其处死。(7)
      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到了正始年间的官职才是讨蜀护军右将军,在外统军的他显然也不在曹叡的考虑范围之内。(8)
      夏侯尚的儿子夏侯玄,就更不可能了。其贵为浮华党的重要人物,本身就不为排斥该党的曹叡所感冒,更何况门第观念深重的他还讨厌与国舅毛曾并列。(9)
      由曹叡将此三人排除出托孤名单以外,还能看出曹叡信任的人选,总体上都比较靠谱。即便是最后死得窝囊的曹爽,撇弃《三国志》为司马氏讳而对其抹黑的成分,也至少把持国政长达十年之久。
      然而,曹叡身边的两个近臣,刘放、孙资却都是司马家的拥趸,曹肇、秦朗等人一直都痛恨这两个专权已久的人(10)。但是在这个敏感的时刻,刘放、孙资怎么会让他们顺利主掌往后的朝政呢,他们将要为此遭到刘孙二人的报复。
      曹宇的无意和谦让,成了刘孙的攻击点。而病重的曹叡也已丧失了分辨的能力(11),任由两人所说,让曹爽顶替曹宇继任大将军一职,免去其他所有人的职务。从匆匆忙忙宣布托孤到更改名单,只有短短的四天时间。四天后,曹叡撒手人寰。
      假如就按曹叡的原意执行下去,司马氏很可能再无机会发动政变执掌大权。因此,笔者认为,在这个节骨眼上立后,不外乎两个原因。其一是,临死前给自己宠爱的妃子正名;其二,让郭皇后在他离世后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太后,相当于给予了她日后处理国事、发布诏令的权力,这与托孤没有任何差别。
      事实上也正是按曹叡想象的如此,曹芳、曹髦、曹奂在位时年龄都不大,辅政大臣们处理重要国事、谋划废立等等,都要先禀告她然后方可实行。就连毌丘俭、钟会等人起兵,也都得借用她的名义。


      4楼2016-03-20 11:26
      回复
        那么这封废黜曹芳的诏书,是否真的由郭太后所作,或者来自于她的授意呢?
        首先,观察司马师等人的上表,结合曹芳本纪去看,能得知早在嘉平三年,曹芳的原配皇后甄氏去世时,曹芳本人就打算立贵人王氏为继,但郭太后的意思,显然更认同张既的孙女张氏。大约半年后,曹芳作出让步,立张氏为正。
        表中所说的,就立皇后一事曹芳和郭太后的矛盾,应该是确有其事,司马师不可能在这时候无中生有去捏造事实。但观其措辞,说曹芳不参加郭太后母亲的葬礼,郭太后大怒而杀了曹芳两个宠姬这种事,可能、或许、大概未免对此事有些小题大做。
        但是司马师一党也只能这样做。纵观曹芳在位期间的表现,自小起朝政就被辅政大臣掌控,他算是个无功无过的傀儡皇帝了。如果不借此张皇后的事发挥,他也没什么内容可说的。而且,密谋是针对他的,他就事论事,合情合理。
        当时司马懿已经病死,司马师兄弟正把持朝政。针对司马氏的密谋者显然都是忠于皇室的。
        就在司马师将执行废立大事时,他派太后的父辈郭芝前去索要印绶,说要立曹丕的儿子曹据为皇帝,并以司马师重兵把守宫位相胁。太后一听就非常不爽了,当即要求见司马师把事情讲清楚。郭芝马上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再次索要印绶。太后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才把它交了出来。当曹芳临上车前与太后告别时,两人都痛哭失声。
        由两人对哭的场景来看,郭太后和曹芳应该还是很有感情的,哪怕在此之前因为一些其它的事情闹矛盾,也绝不是司马师等人在表中所描述的那么严重。


        6楼2016-03-20 11:31
        回复


          10楼2016-03-20 11:33
          回复
            忠于曹氏,与夏侯玄、李丰等人关系亲密的毌丘俭,同样是以皇帝被废作为起兵的理由。他和文钦一道号称得到了郭太后的诏书,罗列了司马师的十一条罪名,然后正式起兵。毌丘俭、文钦是否真的得到了郭太后的密诏,姑且不论。但显而易见的是,郭太后在曹氏忠臣看来,是一面反司马氏专权的大旗。毌丘俭、文钦的号召更进一步证明了,行废立夺权大事,除了身为先帝之妻的郭太后,没有任何其他人在名义上有权下达命令。而关于郭太后在道义上的杀伤力,司马氏也非常清楚,于是在之后诸葛诞起兵时,司马昭直接将郭太后强制带去前线,以消除这种对他们不利的影响。(24)
            笔者认为,以权臣、外戚等废黜皇帝为底线发动护国战争,如无特殊影响因素,应视为对王室效忠。


            13楼2016-03-20 11:34
            回复
              全文完,对自己的断签和忘记插图极为鄙视……坐等烂番茄臭鸡蛋……


              16楼2016-03-20 11:37
              回复
                哼,要讨论后宫到美吧讨论去罒ω罒


                17楼2016-03-20 12:5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