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宽厚板轧机发展概况
轧钢机的出现和发展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宽厚板轧机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据记载,1480年意大利人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曾设计出轧机的草图。】‘笔者另专题’
1766年英国人帕内尔(J.Purnell)在轧制铅片的手遥式轧机基础上,设计出用于轧制熟铁棒材的双辊轧机。1783年英国人科特(H.Cort)制造出水轮驱动的二辊式型材轧机,使得型材轧制很快发展起来。1779年,J.皮卡德用蒸汽机驱动轧机,极大提升了轧机的应用能力。
1854年欧洲建成用蒸汽机传动的二辊可逆式中厚板轧机。
1864年美国建成三辊劳特式中厚板轧机。
1891年,美国钢铁公司建成世界第一台四辊可逆式中厚板轧机。
1897年,德国人采用电动机取代蒸汽机用以驱动轧机并取得成功。
1910年捷克维特科维采哥特瓦德钢铁公司投产了一套4500mm二辊式厚板轧机。
1912年苏联日丹诺夫依里奇冶金工厂也建成了一套同样的轧机。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庞大的军火需求极大推动了轧机发展。世界上陆续出现了双机架、半连续式、连续式中厚板轧机。二战后进入冷战对抗,美国、苏联、德国、日本又相继建成一批【4100-55000m的宽厚板轧机】。
历史上,各个国家建设特宽厚板轧机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航空母舰、战列舰等武器供应造船用大尺寸宽厚钢板。由于航空母舰飞行甲板需要承受战机降落时的强大冲击力,战列舰、巡洋舰等大型军舰都需要安装大面积的装甲钢板,这就需要钢板尺寸尽量加长加宽,以减少焊接工作量。为此,美国、苏联、德国及日本等国家在战争推动,都建设了大型宽厚板轧机。
早在1918年,美国为了建造航空母舰,在宾夕法尼亚州卢肯斯(Lukens)钢铁公司科茨维尔钢厂投产了一台当时世界最大的5230mm四辊式厚板轧机。这也是全球第一台5米以上特宽厚板轧机,为美国大批建造航母和战列舰提供了优质大单重舰船用宽厚钢板。
1922年诺福克海军工厂用运煤船加装飞行甲板,改制成美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兰利号。从1922年至1950年间,美国凭借强大的工业实力共新建改建了46艘航母及上百艘护航航母,最终赢得二战胜利。
1935年德国突破一战限制,开始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其侧舷装甲高8.4米,采用克虏伯公司制造的320毫米KCn/A表面渗碳硬化钢,全舰装甲钢板重达17450吨。
为建造更大型的H级战列舰,1938年由克虏伯公司在多特蒙德的赫尔德(Horde) 钢厂建成一台5000mm四辊式特宽厚板轧机,以提供造船钢板。
前苏联为了备战,于1940年在莫斯科镰刀和锤子(Serp i Molot)炼钢厂投产一台5300mm四辊式厚板轧机,大量生产坦克和军舰用装甲钢板,在卫国战争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0年前,意大利冶金公司特尔尼厂投产了一台4600mm二辊式厚板轧机。
1941年日本为扩大侵略战争,耗费巨资从德国进口了一台1.4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以及一台德国DEMAG公司制造的蒸汽机传动5280mm四辊式特宽厚板轧机,安装在日本制钢所室兰工厂,用以加速建造航空母舰和巨型战列舰。其整铸机架牌坊重达230吨,可轧制350mm厚的钢板。
1937年日本开始在吴海军工厂三号船渠建造大和级战列舰,侧舷装甲采用410毫米维氏硬化钢,由万吨水压机轧制,主炮防护盾正面装甲更是厚达650毫米,全舰装甲钢板重达22895吨,占全舰正常排水量的33%。在此期间,英国、法国、捷克及西班牙等国家也相继投产了一批宽厚板轧机,由此掀起一个建造航母和大型战舰的高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西洋海战和太平洋海战的前奏。
轧钢机的出现和发展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宽厚板轧机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据记载,1480年意大利人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曾设计出轧机的草图。】‘笔者另专题’
1766年英国人帕内尔(J.Purnell)在轧制铅片的手遥式轧机基础上,设计出用于轧制熟铁棒材的双辊轧机。1783年英国人科特(H.Cort)制造出水轮驱动的二辊式型材轧机,使得型材轧制很快发展起来。1779年,J.皮卡德用蒸汽机驱动轧机,极大提升了轧机的应用能力。
1854年欧洲建成用蒸汽机传动的二辊可逆式中厚板轧机。
1864年美国建成三辊劳特式中厚板轧机。
1891年,美国钢铁公司建成世界第一台四辊可逆式中厚板轧机。
1897年,德国人采用电动机取代蒸汽机用以驱动轧机并取得成功。
1910年捷克维特科维采哥特瓦德钢铁公司投产了一套4500mm二辊式厚板轧机。
1912年苏联日丹诺夫依里奇冶金工厂也建成了一套同样的轧机。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庞大的军火需求极大推动了轧机发展。世界上陆续出现了双机架、半连续式、连续式中厚板轧机。二战后进入冷战对抗,美国、苏联、德国、日本又相继建成一批【4100-55000m的宽厚板轧机】。
历史上,各个国家建设特宽厚板轧机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航空母舰、战列舰等武器供应造船用大尺寸宽厚钢板。由于航空母舰飞行甲板需要承受战机降落时的强大冲击力,战列舰、巡洋舰等大型军舰都需要安装大面积的装甲钢板,这就需要钢板尺寸尽量加长加宽,以减少焊接工作量。为此,美国、苏联、德国及日本等国家在战争推动,都建设了大型宽厚板轧机。
早在1918年,美国为了建造航空母舰,在宾夕法尼亚州卢肯斯(Lukens)钢铁公司科茨维尔钢厂投产了一台当时世界最大的5230mm四辊式厚板轧机。这也是全球第一台5米以上特宽厚板轧机,为美国大批建造航母和战列舰提供了优质大单重舰船用宽厚钢板。
1922年诺福克海军工厂用运煤船加装飞行甲板,改制成美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兰利号。从1922年至1950年间,美国凭借强大的工业实力共新建改建了46艘航母及上百艘护航航母,最终赢得二战胜利。
1935年德国突破一战限制,开始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其侧舷装甲高8.4米,采用克虏伯公司制造的320毫米KCn/A表面渗碳硬化钢,全舰装甲钢板重达17450吨。
为建造更大型的H级战列舰,1938年由克虏伯公司在多特蒙德的赫尔德(Horde) 钢厂建成一台5000mm四辊式特宽厚板轧机,以提供造船钢板。
前苏联为了备战,于1940年在莫斯科镰刀和锤子(Serp i Molot)炼钢厂投产一台5300mm四辊式厚板轧机,大量生产坦克和军舰用装甲钢板,在卫国战争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0年前,意大利冶金公司特尔尼厂投产了一台4600mm二辊式厚板轧机。
1941年日本为扩大侵略战争,耗费巨资从德国进口了一台1.4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以及一台德国DEMAG公司制造的蒸汽机传动5280mm四辊式特宽厚板轧机,安装在日本制钢所室兰工厂,用以加速建造航空母舰和巨型战列舰。其整铸机架牌坊重达230吨,可轧制350mm厚的钢板。
1937年日本开始在吴海军工厂三号船渠建造大和级战列舰,侧舷装甲采用410毫米维氏硬化钢,由万吨水压机轧制,主炮防护盾正面装甲更是厚达650毫米,全舰装甲钢板重达22895吨,占全舰正常排水量的33%。在此期间,英国、法国、捷克及西班牙等国家也相继投产了一批宽厚板轧机,由此掀起一个建造航母和大型战舰的高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西洋海战和太平洋海战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