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人吧 关注:648贴子:10,892
  • 5回复贴,共1

什么是“道”“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是宇宙的本源,这本源及是道之“体”,那么万物滋生或万物滋生后的发展变化,则就是道之“用”了。就由于“体”、“用”的交互作用或运动,才有了宇宙的形成。为此而道体的存在才具有了实质性的意义,体认或经验了道体之后,对于道用滋生万物若也有一个认知或了解的话,才可能对老子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作出深明的的解析。那么道用是如何地在道体的作用下促成万物的生成呢?其生成的过程和生成的原则又是什么呢?请看老子的论述:
(1)、生成的过程: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 那么,这些一、二、三以及万物,都指的是什么呢?根据老子对道的“体”、“用”的论述,我们知道道体是“无”,那么“道生一”就是“无”生“有”了,即一就应是“有”,有并非具体的事或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开篇的时候又说过,“无名天下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正是道之混沌恍惚状态,已质变而非量变为具体事物时的名称。道从“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通过“有”这个过程,然后才能滋生出宇宙万物,“一”既是“有”,那么“一”自然也不是具体的事物了。
所以后人就“有数之始而物之极。”的注释了(王弼第三十九章注),庄子也在其《天地篇》里对此作出了论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未形”。若从理气这二者的关系上来论述的话,那就是“道”是“理”,“一”是“气”,“道生一”就是理生气。这气所指的就是阴阳未分之前的“一气”;二就是指的阴阳“二气”;“三”则是在阴阳二气之外,再加上由阴阳二气经过交合而生的另外种类的“气”之综合了。这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就是由混沌初态经演化质变为“一气”,再由一气经过量变而形成阴阳“二气”,然后就会有了由阴阳二气以及再经其交合作用生出另外之气——相互作用后,就是可以生出万物的“三”了。然后就有了滋生宇宙派生万物,这就是老子哲学思想中宇宙的生成过程。
道在滋生万物之后,并与万物同在同体,此时内在于万物之中的道老子将其称为:“德”。而“道”是“德”的本体,“德”是“道”的作用。“道”与“德”仅有体、用之间的差异,而无本质上的差别。德是道显现于万物之精气所在,而万物若得之于道就是德所寄。万物滋后后,还是由德之所在秉有道之全性。
(2)、生成的原则:
道虽生化万物覆育万物,却是毫没有任何一点私心去主宰万物,并不彰显自身的全知全能,也不去占有万物,而是完完全全地自然而然,讲究的是无心而成化。
在这个问题上老子指出: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第34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51章)
道滋生万物覆育万物完全是为了“莫之命而常自然”,正因为道因应自然,她才能得到万物的推崇和尊敬,所以自然二字便是道滋生万物的原则,亦或叫法则。
老子还进一步地对此加以阐述:“道法自然”。(第25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所谓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无心自化,正象本帖在论述老子的哲学法则时,指出的那样并不是在道上面还有一个叫“自然”的东西,要道去尊从或效法。正是由于她一切都顺乎自然,毫无企图,所以万物才能遂其所生,而道也才能尽其生化万物之功。并做到常无为,而无不为。相反若是有所企图,要有所作为,要彰显其生化万物的能力或主宰些什么,那反会破坏了万物的平衡,只是在戕害万物,又怎么能谈的上生化万物呢?
3)、宇宙的运动法则 道作为滋生万物的本源,同时还是万物运行变化的法则,这一运动法则老子也有明确的阐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第25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21章)
“反者道之动”(第40章)
道不仅滋生万物,也衣养万物,而万物能否生立,也完全在于能否自章道性,而道只是在顺乎自然,丝毫没有自私或勉强的意思。这里所谓的自章道性,就是对万物来讲,须法道法自然。
法道与惟道是从——是运动法则属性的两个层面,就是必须尊从道的运动法则,说辞不同是因其指向不同。
至于“反者道之动”当然也是指的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这里的“反”字者表述了宇宙运动方式中的多种情形。
运动方式一:相反相成
老子在不同的章节里,对这些类型的运动方式作了相应的论述。老子认为道体自身独立超然,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相反对立的形态所构成,有美就不能无丑,有善就不能无恶,因此老子就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第2章)  《道德经》里的相对词儿特别多,相对的概念皆由相比较而得,当然是相反对立,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宇宙万物那也是相辅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2章)世人不可妄分是非,以免自陷纷扰。管理要无为而治,教化要不言而教,一切须顺应自然。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第27章)这里老子认为善人是不善的人的老师,而不善的人又是善人的借鉴或镜子,这正是宇宙间及其人世间相反相成的运动情形之一种;再比如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生态平衡的问题,就是老子所阐发的“相反相成”这一运动法则的极好的证见。我们所说的生态问题,以及在这个大的生态圈里的物种间的相互关系,无不体现了老子哲学思想的光芒所在。我们过去有一句老话,叫“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正是古时候人们关于相反相成的另一种说法。
运动方式二:反向运动
宇宙万物既然无不相反对立,那么就一定会有负面的影响,老子的思想又是在这方面给以了特别的关注,而且也特别重视负面的、反面的影响的介值。“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第39章王弼注),可以说已把这个意念诠释的很清楚。老子进而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第22章)曲、枉、洼、敝是让人讨厌的,但在老子看来全、直、盈、新就存乎其中,只是这道理是一般人所理解不了的而已。
因此老子还说: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7章)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第41章)
“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第81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第36章)
这些章节里的论述,无不是让人们谦让退后,舍己为人。这样反而却能得到拥戴,反而会使自身受益。儒家的“满招损,谦受益”也讲的是这个道理。因此老子就有了要人们守柔、居下,要人们无知、抱朴,要人们居于反面,这也是到达正面的捷径。那些单方面地追求美的、好的、正面的,其结果往往都是适得其反。
老子在这里还为我们阐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那就是老子所要说的,“弱者道之用”。若是能明白这个道理,将会是终身受用。
运动方式三:循环往复
前两种的运动情形的极致,还在于循环往复,不管前面的那两运动,道体的运动,在事实上是不会一成不变地永远延续下去,而是经常地出现一些反复不已的现象。老子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25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第16章)
道周流不息,回运不已,再加上道虚无寂静。道才能成就绵延不绝的生命,使万物出而生动,入而寂静。才能成为万物依循的常轨,才能成为万物的归根,而宇宙万物由道所滋生,最后也要反回他们的本源——道;而用两句较为华丽些的词来讲的话就是:花儿生于根,将复归于根;浪涛生于水,终要复归于水。归根就是归于寂静,道之滋生万物,是由无到有的,经过一系列的运动,然后还会从有到无,即是复归于无,复归于无就是复归于道。归根自然也是说万物复归于本性,这种归根复命的活动,正是道体运作的常轨,这也就是万物同时要尊守的规则。所谓“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是也。
循环往复作为万物运作的自然法则,当然就须宇宙间的万物包括人世家的一切都不能例外地尊守。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第58章)。这是宇宙的奥秘,也是不变的常轨。当然儒家的“剥极必复,否极泰来。”也是具有这样的意义的。


1楼2016-04-29 12:58回复
    文始派吧就是一个研究老子文化的地方


    2楼2016-04-29 13:00
    回复
      文始派,又称隐仙派。隐仙派源于老子,后由老子传关令尹子﹙喜﹚开派。文始派很早就开派,但因秉持祖师教义,无门无派,仅以法脉传承,故而所知人甚少,故名隐仙。隐,密而不知也。
      “道门丹道派中,以重阳派最大,而以文始派最高。衡之曲高和寡之理,历代修文始派者自当寥若晨星,而其不盛也亦宜。
      此派功法以虚无为本,以养性为宗,为丹法中最上一乘。修炼下手即以最上一层炼神还虚做起,主张修一已真阳之炁,以接天地真阳之炁;盗天地虚无之机,以补我神炁之真机。教人无所有,无所为,无所执,虚之极而无极,从而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内不见我,外不见人,一无所见,则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我与天地,似契似离,同于大通,“浑人我,同天地”。这是此派丹法的最高境界。由于此派只主张以神御炁,不讲求精炼炁,更不讲火候药物,因而是一种直指大道的顿修法。
      就道教内丹而言,文始派为最高法派。因为文始派一传少阳派,二传冲虚真人列子、南华真人庄子,三传西华帝君王骀,王骀又传唐朝人张果老,四传麻衣道者,麻衣道者传陈抟,陈抟传火龙真君,火龙真君传张三丰。他们之中以冲虚真人列子、南华真人庄子和张三丰最为杰出,庄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庄周,字子休,宋国 (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做过蒙地的漆园吏,蒙地在春秋和战国前期属宋,战国后期属梁。故刘向《别录》称其:“宋之蒙人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称:“梁国蒙县人。”此后他一直隐居,生活贫困,但学识渊博,着《庄子》一书。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称其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以诋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从内丹角度上看,列子、庄子提出了许多内丹修炼方法,如导引,庄子曰:“吹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见《庄子·刻意》。如守一,庄子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形,形乃长生。”见《庄子·在宥》。如心斋,庄子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见《庄子·人间世》。由此可见列子、庄子内丹功法的高深。


      3楼2016-04-29 13:00
      回复
        世人皆知善为善,訾不善也——论善与道的关系
        很多组织都以善作为宣传标语,从而标榜自己师出有名正宗,表示其宣扬思想是善意的,更符合人的高层次精神文明,道教也不能例外。
        然而,将善作为弘法的口头禅,其实这做法不一定是善意行为,学道之人当以道为根本,道是衡量对错善恶的一种重要方法,万不可追求所谓的善而丢了道。
        下面就道与善的关系做一论述,以其门外之人更直观的认识何谓道?了解学道者如何为善?如何做才是至善?
        为善者,当以道为先。为善而失道,当称其为不善。
        道家思想的宏达、客观、务实、透彻认识观念,是以自然发展规律作为基础,道法自然即不违背我们所认识这个空间的自然生成形态规律。违背了道的这个规律便是以人的意志作为中心点,殊不知人与自然是分不开的。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善恶本相生、相对立、相融合、相转化,其中蕴含其机即是道。修真悟道当知善恶,有所为有所不为。若我们处处以善为修行处事原则,便背弃了福祸、善恶的这个根本道理,从此失道。善恶的把握当以道家另一个重要思想作为衡量原则,那就是—生。
        《道德经》曾言:“世人皆知善为善,訾不善也”。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代人受到果报论的影响大肆放生,然而生态学家指出,这种行为的直接作用便是,导致本地动植物的绝种。
        我们这个世界上的环境是相对平衡的,这种平衡便是大道的生罚所成就,这种几亿年形成的和谐环境,若不是人为破坏改变的几率不会太大。而因果思想所导致的结果正是破坏这种平衡,而所为之人正是始作俑者,这时候所为之人得到了自己编造的善意谎言满足,同时也失去了道。
        无论这种放生行为者如何诡辩、自圆其说,也改变不了为恶的事实,唯一的补救措施便是知错能改。
        对于这种导致某一物种的灭绝的行为,不可推脱成此物种有因果,也不能诡辩自己不了解情况,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因为自己的一己私利从而改变整个生态的发展格局。
        也许有些人天生迟钝,看到这里还不够明了,不能举一反三的思考。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某国对我们实施侵略行为,也许有很多人不想剥夺他人生命而坐以待毙,或者逃亡他处,隔岸观火美其名曰:“一切自有天道,个人有个人的因果”。
        表象上看,这个人不想杀人是为善,殊不知真正做出反击行为的人才可能是为善。天道很多事情不是我们可以预料的,有可能侵略者会杀光这些不反抗的人,就像千百万年来自然界的厮杀,若人类放弃了自我生存的权利,那就是违背了大道的意志。
        真以不杀为善,当不吃五谷,餐风饮露也逃不过对微生物的杀戮,天道造就了人,人也只是平衡世界运转的基石之一。
        也可以将老子那句话改为,世人皆知善而为,訾不善也,恶是构成善的基础,是恶成就了善,没有恶就没有善。世人皆知善为善,就是用人类高贵的品质麻痹自己的思想。大道就是善恶共存。
        我不是阐述为恶,虽善恶相生,但善恶不能混淆而论,为恶者自有恶相迎,这也是道。
        所以,上面的论善与道表明,善不可以凌驾于道之上,道是这个世界的定律准则,修真悟道切不可扔了道而寻他。


        4楼2016-04-29 13:00
        回复
          有点意思,赞一个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5-07 18:0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