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久小山园吧 关注:4贴子:5
  • 0回复贴,共1
中国饮茶法流变考
一 关于煮茶法
  煮茶法真正是源远流长,自汉至今,一直流行。汉魏六朝以迄初唐,煮茶法是当时饮茶的主流方式。中唐以降,煮茶法作为支流仍然存在。
  (一)煮茶法的缘起
  饮茶脱胎于茶的食用和药用,故煮茶法直接来源于茶的食用和药用方法。从食用而来,用鲜叶或干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通常加盐调味;从药用而来,用鲜叶或干叶,往往佐以姜、桂、椒、桔皮、薄荷等熬煮成汤汁而饮。饮茶有比较明确的文字记载是在西汉末期的巴蜀地区,故推测煮茶法的发明当属于巴蜀之人,时间不晚于西汉末。
  (二)煮茶法的特征
  1、茶叶。煮茶法不限茶叶,无论是茶树鲜叶还是经过加工制作的各类茶叶,均可用来煮饮。团饼类茶叶则先敲碎、捣成末后煮饮。
  2、茶器。唐代以前,还没有专门的煮饮茶器具,茶器与食器往往混用,煮饮茶器具主要有锅、釜、鼎 、碗、瓢等;唐代以后有了专门的茶器,就煮饮茶而言,有釜、鍑、铛、铫、风炉、壶、罐、碗、盏、瓢、杓等。
3、煮饮法。茶与水混合,茶或先或后,水或冷或热,置炉上火煎,直至煮沸,或煮之后沸。煮茶法简便易行,可酌情加盐、姜、椒、桂、酥等调饮,也可不加任何佐料清饮,调饮是煮茶法的主要方式。
  (三)煮茶法的流变
中唐以前,茶叶加工粗放,故烹饮也较简单,源于药用的煮熬和源于食用的烹煮是其主要形式,或煮羹饮,或煮成茗粥。中唐以后,随着制茶技术的提高和普及,直接取用鲜叶煮饮便不被采用了。唐宋元明清时期,煎茶法、点茶法和泡茶法分别成为主流,煮茶法论为支流,主要在少数民族地区流行,汉族地区偶尔也有煮饮的,如明代陈师《茶考》便记苏吴一带人以佳茗入磁壶煮饮的。即便是今天,源于唐宋的紧压固形茶(如团饼茶、砖茶)仍流行藏、蒙、回、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地区。依然煮饮,古风犹存。
  二 关于煎茶法
  煎茶法特指陆羽《茶经》所记录的饮茶方法,故应称陆羽式煎茶法。煎茶法是唐代饮茶的主流形式,是中国茶艺的最早的形式,曾流传日本、韩国、朝鲜,在历史上产生广泛影响。
  (一)煎茶法的缘起
  煎茶法是从煮茶法演化而来的,尤其是直接从末茶的煮饮法改进而来。在末茶煮饮情况下,茶叶中的内含物在沸水中容易浸出,故不需较长时间的煮熬。况茶叶经长时间的煮熬,其汤色、滋味、香气都会受到影响而不佳。正因如此,对末茶煮饮加以改进,在水初沸时下茶末,二沸时茶便煎成,这样煎煮时间较短,煎出来的茶汤色香味俱佳。于是形成了陆羽式的煎茶。煎茶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特殊的末茶煮饮法。
  煎茶法是从末茶煮饮法演进而来的,但它肇始于什么时间?西晋杜育《荈赋》有“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的描述,是说茶汤煎成之后,茶沫沉下,汤华浮上。亮如冬天的积雪,鲜若春日的百花。“焕如积雪,晔若春敷”,陆羽在《茶经》中引用以说明茶煎成时的状态,可见《荈赋》描写的茶汤特征与唐时煎茶一致。由此推测,陆羽式煎茶萌芽于西汉。
  《荈赋》中有“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是说取用岷江中的清水。岷江是流经川西的主要河流,由此可见煎茶的发明与蜀人有关。宋代苏辙《和子瞻煎茶》诗说:“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煎茶旧法是相对于煎茶新法——点茶法而言的,即指陆羽式煎茶,宋代人认为煎茶法发明于西蜀。因此,我们认为煎茶法为巴蜀的创造,约始于西晋。
  (二)煎茶法的特征
  1、茶叶。唐代茶叶有粗、散、末、饼四类,而以饼茶为主,两宋茶叶有片(团饼)、散、末茶,北宋以片茶为主,南宋以散茶为主。不论是片茶还是散茶,都须碾成茶末而煎用。散茶直接碾罗成茶末,团饼茶则要经炙、捣后碾、罗成茶末。
  2、茶具。唐代发明了专用茶器,为适应煎茶的需要,发明了茶碾、茶罗、风炉、鍑、竹策、则、瓢、茶碗、水方、涤方等,按陆羽《茶经》,煎茶器具有二十四式,质地有金属、瓷、陶、竹、木等。煎茶法的典型茶具是风炉、鍑(铛、铫)、勺、茶碗,最崇尚越窑青瓷茶碗。


1楼2016-05-13 21:0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