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吧 关注:1,423贴子:4,788
  • 16回复贴,共1

辽阳三千六十年历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7-04 15:33回复
    考证辽阳的历史,应从箕氏朝鲜开始。燕国将领秦开攻占之前,在今辽阳及周边地区,存在一个箕氏朝鲜侯国。武王所封,箕子所建。箕氏朝鲜共四十一代王(侯),在辽东地区存续三十九代,历时七百九十五年(公元前一千零四十六年——公元前二百五十一年)。
    箕子到朝鲜(辽东)
    古文献中,关于箕子到朝鲜的记载很多。
    《史记•宋微子世家•索隐》:“箕,国;子,爵也。”
    《史记•宋微子世家•集解》:“孔安国曰:‘太师,三公,箕子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之,不听。”
    《史记•周本记》:“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
    《史记•宋微子世家》:“太史公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周武王:‘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
    《尚书•泰誓书序》:“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
    《尚书大传》:“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释,去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封之。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无臣礼,故于十三祀来朝。”
    《尚书•微子》:(箕子对微子说)“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
    《史记•周本记》:“武王已克商,后二年,问箕子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恶,以存亡国宜告。”
    《竹书纪年统笺》:“咨尔商王父师,惟辛不悛。天用假手于朕,去故就新,辛赐朕以国。阐《洪范》九畴,侯錫以道。朕殚其邦土,靡有所私。乃朝鲜于国,底于遐迩,其以属父师。”
    《史记•宋微子世家》:“于是,武王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
    “箕子”姓子,名叫胥余。“箕”是商王封给箕子的封地名,在今山西省太谷县东。“子”是他的爵位。当时的人们把他的封地和爵位名称合在一起,称他为“箕子”。 箕子是纣王的叔父,时人称他为父师。箕子身为太师、位列三公,是纣王时地位仅次于纣王的二号人物(图一)。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7-04 15:34
    回复
      朝鲜之名,起于辽东。
      《山海经•海内经》:“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东海是指今天的黄海,东海之内,就是黄海以西。北海是渤海,北海之隅,就是渤海的角上,即今天的辽东湾。这段记载表明,朝鲜在黄海以西、渤海以北。
      “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框定了箕子朝鲜的东界和南界。那么,北界和西界在哪儿?《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北界是长白山,即今沈阳、抚顺的清原、本溪的桓仁、丹东的宽甸及鸭绿江以东至清川江口的临海狭长地带。西界是列阳。但列阳在哪里,则是史学界一直没有搞清楚的焦点问题。
      水北曰阳。列阳当在洌水之北。《史记•朝鲜列传•集解》记载:“张晏曰:‘朝鲜有湿水、洌(liè)水、汕(xiān)水,三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于此也。’”张晏说,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三条河汇合到一起,称为洌水。认为西汉时期朝鲜半岛上乐浪郡的朝鲜之名,源自上述三条河流存在的地区。郭璞(pǔ)在为杨雄的《方言》作注时解释说:“洌水在辽东。”既然洌水在辽东,那么“合为洌水”的三条河流必定都存在于辽东。河的名称可以变,但河的位置不会变。三条河流的地理形势与今天同在辽东地区的辽河、浑河、太子河正符。三条河流于海城三岔河交汇,流入渤海的辽东湾。洌水居中,即今浑河。湿水即今辽河。而汕水,即今太子河(图二)。
      图二:辽、浑、太三条河流交汇图
      (星球出版社《辽宁省地图册•辽宁地势》)
      然而遍查今辽东地区,尤其是浑河北岸,全无列阳之名。浑河古代又称辽水、小辽水,辽代以后称浑河。《汉书•地理志》记载:“高句丽辽山,辽水所出,西南至辽队(今海城牛庄附近)入大辽水(今辽河)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小辽)水,出辽山,西南流经辽阳县与大梁水(今太子河)会。”《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中的这两段记载说明,今浑河发源于辽山(今抚顺市清源县滚马岭),流向西南,经过辽阳县(今辽中县)、海城市与今太子河交汇。《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潦水出卫皋东,东南注渤海,入潦阳。潦阳县属潦东。”(“东南注渤海,入潦阳”顺序颠倒,应为“入潦阳,东南注渤海”。)这里的“潦水”,从“出卫皋东”看,是指大辽水,即今辽河。
      关键是“入潦阳”。这个潦阳,就是辽河东面、浑河西北面的汉设辽东郡十八县之一的辽阳县,其城址在今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茨榆坨镇偏堡子村,遗址尚存(图三)。《山海经》成书于先秦时期,辽阳县在《山海经》中出现,说明辽阳县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7-04 15:36
      回复
        民国时期白永貞主持编纂的《辽阳县志》记载:“辽水以西属幽州,辽水以东南属朝鲜。”辽水即今浑河,是幽州和朝鲜的分界。《说苑•辨物篇》记载:“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天子处中州而治八方耳。……燕曰幽州。”幽州就是燕国,燕国就是幽州。辽水(浑河)既是幽州和朝鲜的分界,自然就是燕国和朝鲜的分界。
        “潦阳县(今辽中地区)属潦东”,“潦阳县”的潦,是指辽水(今浑河)。而“潦东”的潦,则是指大辽水(今辽河)。潦阳县在大辽水(辽河)以东、辽水(浑河)以西北(因为浑河流经此地时,与南北流向的细河交汇后,流向西南),属燕国的东部地区。
        “潦阳县属潦东”,是燕国的领地,在辽水之北,合水北曰阳之义。“洌水在辽东”,“列阳属燕”,也是燕国的领地,也在洌水之北,亦合水北曰阳之义。二者同属燕国,同在辽东,同在河流的北岸。古列阳城与古辽阳城的地理位置完全一致。古列阳、古辽阳均因同一河流为名。洌水易名辽水,列阳亦易名辽阳。洌水、辽水,本是同一条河流;列阳、辽阳,实为同一座城市。“朝鲜在列阳东”,就是在洌水东。洌水(今浑河)就是箕子初至朝鲜时的西部边界。
        朝鲜的称谓来源,《史记》中有清楚的说明。《史记•宋微子世家•索隐》记载:“潮仙二音,地因水为名。”《史记•朝鲜列传•索引》也有记载:“以有汕水,故名也。”朝鲜得名于“潮仙”二音。国中近海,有名为汕水的河流,所以取名朝鲜。朝鲜起初位于辽东南地区,东至黄海、西至浑河,而汕水(太子河)源于抚顺、本溪两县,流经今抚顺、本溪、辽阳、鞍山、营口等地,穿过辽东大部分地区(图四),以汕水(太子河)名国,有代表性。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7-04 15:36
        回复
          著名史学家张博泉先生在《东北地方史稿》中说:“良夷,起初不应指后来的乐浪郡,可能即在梁水流域。今辽阳古名襄平,在梁水畔。颇疑襄平也是由良夷变来,……后人认为箕氏朝鲜在辽东。”意思是,良夷最初不在西汉时期朝鲜半岛北部的乐浪郡,而是在梁水(今太子河)流域。而且非常怀疑襄平二字也是从良夷转变而来。因为在古代,“良”、“梁”同音,“良”与“襄”,“夷”与“平”字义通用。后人认为箕氏朝鲜地在辽东。
          《史记•五帝本纪》载:“(尧)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孔安国曰:“东表之地称嵎夷。日出于旸谷。羲仲,治东方之官。”《三国遗事•卷一》载:“唐高宗五年,以新罗王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今朝鲜半岛,古称嵎夷,那么汉代半岛上的良夷自然是后来迁入的。朝鲜半岛起初并无朝鲜之名,史上将箕氏朝鲜进入朝鲜半岛以前的历史时期,称为檀君王俭朝。半岛上的朝鲜之名,是箕氏朝鲜三十九代王子润被秦开所攻,从辽东逃到半岛北部时,将国号一起带去的。“良夷”之称也同“朝鲜”一样,被箕氏一同带入朝鲜半岛北部。
          有观点认为,朝鲜名称所来,是因为朝鲜地处半岛之上,取“朝日鲜明”之意。此说确有其事,但不是指箕子建立侯国时的辽东地区的朝鲜,而是指朝鲜半岛上李成桂建立的李氏朝鲜。一三九二年,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拟定了两个国名,一为“朝鲜”(箕氏朝鲜曾用过的国名),二为“和宁”,请明朝皇帝朱元璋圈定。朱元璋圈定了“朝鲜”,取其历史上与中国的渊源和地处东方,“朝日鲜明”之意。二者的区别是,辽东箕氏朝鲜,是在箕子到来之前,就已有朝鲜之名,地在辽东南,取意辽东南近海,有汕水。而一三九二年建立的李氏朝鲜,地在朝鲜半岛,是朱元璋圈定,取意“朝日鲜明” ,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朝鲜《鲜于氏奇氏谱牒》记载:“(子)孝立,是为天老王。以一清为国师。筑求仙台于纥骨山(或称纥升骨山),高五百尺。”意思是,箕氏朝鲜孝宗王子存死后,他的儿子子孝继位,他就是天老王。天老王把一清作为国师。在纥骨山修建求仙台,高五百尺。纥骨山即今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的五女山。天老王是箕氏朝鲜第三十七位王,叫子孝,于公元前二百八十四年继承王位。这段记载证明,箕氏朝鲜确实存在于辽东地区,与《山海经•海内经》中“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的记载完全一致。
          今人多认为,箕氏朝鲜从箕子建立侯国时起,就在朝鲜半岛北部。并认为,《史记•朝鲜列传•集解》中,张晏所说的洌水,是朝鲜半岛北部的大同江(大同江古称列水)。这一观点显然与事实不符。张晏所说的洌水,是湿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洌水后入海。而大同江入海前则只有一个较大支流,并没有三条大的河流同地相汇的现象存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7-04 15:37
          回复
            还有学者认为,水北曰阳,既然辽东地区和朝鲜半岛全无列阳之名,那列阳就是大同江以北的全部地区。依据就是把《山海经•海内北经》中的“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断句为“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
            水北曰阳,指的都是水北的某一具体城市,如沈阳、汉阳、辽阳等。把水的北岸地区统称为阳,没有先例,不合常理。如果说朝鲜在列阳,而大同江北岸统称列阳,那就等于说,朝鲜的领地仅限于大同江北。可箕氏朝鲜既使是被秦开所攻,逃至清川江以东地区时,其领土亦不仅在大同江北。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秦》,箕氏朝鲜在大同江南亦有广大领土,一直到南至北纬三十七点五度线左右的江华岛,都归箕氏朝鲜所有。如断句为“朝鲜在列阳”,岂不把箕氏朝鲜的领土断丢了一半儿?
            另外,朝鲜与燕是两个独立的侯国,不会同时据有列阳之地。如果朝鲜在列阳,则“列阳属燕”就无法解释。如“列阳属燕”,则断无朝鲜在列阳之理。如果说这段记载存在断句争议的话,则《山海经•海内经》中同样描述朝鲜方位的“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的记载,不存在断句问题。“东海之内,北海之隅”与“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的记载,在方位上完全一致。朝鲜与燕互为邻国,朝鲜在燕国的东面。“东海之内”,说的是箕氏朝鲜的东界;“北海之隅”与“海北”,说的是箕氏朝鲜的南界;“山南”,说的是箕氏朝鲜的北界,而列阳,则是箕氏朝鲜的西界。因为“列阳属燕”,是燕国的东部边境城市。
            箕氏朝鲜起初位于辽东南,后来又将其西部边界扩至大凌河、阜新一带。《盐铁论•备胡》记载:“桑弘羊御史大夫曰:‘往者四夷俱强,并为寇虐。朝鲜逾徼,劫燕之东地。’”逾,是越过。徼,是边界。逾徼,就是越过边界。劫,是抢占。燕之东地,就是燕国的东部地区。意思是,御史大夫桑弘羊说,过去中原四面的少数民族都强大起来,一同攻掠中原国家。箕氏朝鲜越过边界,侵占燕国的东方领地。这时的箕氏朝鲜,越过了今浑河,攻占了燕国东部的大片土地,占领了今浑河以西至大凌河、阜新一带。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秦•汉时期》,燕将秦开收复失地,反攻箕氏朝鲜至浿水(清川江)后,设置的辽东郡的西界,包括后来秦、汉设置的辽东郡的西界,都在大凌河一线,完全是箕氏朝鲜“劫燕之东地”后设立的西部边界的沿袭。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7-04 15:37
            回复
              杨雄《方言》记载:“燕之外鄙,朝鲜洌水之间,少儿泣而不止曰咺(xuǎn)。”这里的“外”字,是东部的意思。“鄙”,是边境上的城市。“朝鲜洌水”两个词不是并列关系,是从属关系,意思是朝鲜的洌水。全句的意思是,燕国东部城市(今锦州地区)和朝鲜的洌水之间,人们把小孩闹个不停叫咺。
              洌水(今浑河)是周初燕国与朝鲜的分界线。箕子初建朝鲜侯国时,是其西部边界。这时的辽东(今辽河至浑河之间地区)同今葫芦岛、锦州、新民、阜新等地,都是燕国的东部地区,是一个方言区。后来,大凌河至阜新一带以东至洌水即今浑河以西之间,虽为箕氏朝鲜侵占,但与今锦州、葫芦岛等燕国东部地区,仍讲同一种方言这一事实无法改变,仍是一个方言区。所以在讲“燕之外鄙”,即燕国东部方言的时候,必须把箕氏朝鲜的洌水以西地区(即箕氏朝鲜从燕国夺取的地区)包括进来。时至今日,辽西地区方言仍以浑河(古洌水)为界。向东一过浑河,则声音迥异。杨雄《方言》中例举的“少儿泣而不止曰咺”的“咺”,至今在浑河以西地区仍然普遍使用,有些地方演变成了去声和儿化音。如小孩哭闹不止作(zuó)人的时候,大人经常说“这孩子真咺儿”,“丧门咺儿!”
              由于没有搞清楚箕氏朝鲜最初建立在浑河以东,后又“逾徼,劫燕之东地”,以大凌河、阜新为西界这一史实,有学者认为秦开东攻箕氏朝鲜之前,从辽河到清川江之间的辽东地区,一直是燕国的领土,而箕氏朝鲜从产生时起,一直就在今朝鲜半岛北部,因而错将《盐铁论•伐功》中的“(秦开)度辽东而攻朝鲜”断句为“度辽东,而攻朝鲜”。认为辽东是燕国本国的领土,不用“攻”,只是通过。攻的对象是在清川江以东的箕氏朝鲜,不存在攻击本国领土。
              这样理解显然是错误的。一是语意不通。《辞海》释义为:“度,通渡。越过江湖。”渡的对象是水,不能是陆地。唐代杜佑撰《通典》载:“高丽本朝鲜地……炀帝三度亲征,初渡辽水败绩……贞观中,太宗又亲征渡辽,破之”。隋炀帝和唐太宗所渡的“辽”与秦开所渡的“辽”完全是一个意思。“东而攻朝鲜”中的“东”,是动词(名词动用),理解为“向东前进”。二是与《魏略》论述的同一历史事件相矛盾。《魏略》记载:“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番汗(在清川江东)为界。”这里的西方,应该是箕氏朝鲜侵占燕国的大凌河至阜新地区。有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是,秦开是在向北“袭破走东胡,辟地千里”之后,再“度辽,东攻朝鲜,取地两千余里”的。秦开向北辟地千里的终点,是在今西拉木伦河上游,今克斯克腾旗一带。而这一带,又是“东攻朝鲜”的起点。如果秦开是经过辽东,从清川江开始进攻箕氏朝鲜,取地二千余里,岂不要攻到日本海里去了?二千余里无法交代。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7-04 15:38
              回复
                后人多认为秦开“东攻朝鲜”,取地两千余里,是燕国为了扩张领土吞并了箕氏朝鲜。实际上,是箕氏朝鲜首先侵占了燕国的东部地区。秦开“东攻朝鲜”,首先是收复浑河以西的失地,进而占领了箕氏朝鲜全境。
                燕国收复东部失地的战争,早在公元前三百八十年(燕简公三十五年、箕氏朝鲜和罗侯子谐六年)就开始了。《鲜于氏奇氏谱牒》:“子和罗王谐立。六年,周安王二十二年。燕人侵边郡,郡守苗春败之。卒,子说文王贺立。五年,周显王四年。燕将以二万人侵辽西,上大夫卫文言败之五道河(当为今朝阳市凌源县三道河乡五道河村,如今有大量战国墓出土)。燕将移屯连云岛。造船筏,将渡海来袭。明年,文言又败之。射杀其将。余众遁还。卒,子庆顺王华立。十二年,周显王十九年。北胡酋厄尼车吉汗来朝。请共伐燕。下大夫申不死以兵二万会之。北胡兵一千,共拔上谷。燕连年来侵,皆不得志。十九年,周显王二十六年,请和,许之。卒,子嘉德王翊立。”这段记载的意思是,箕氏朝鲜的和罗王继位六年,即周安王二十二年(公元前三百八十年)时,燕国进攻箕氏朝鲜西部边郡,边郡守将苗春将燕国军队打败。和罗王死后,他的儿子说(yuè)文王子贺继位。说文王五年,即周显王四年(公元前三百六十五年),燕国将领率二万军队入侵辽西地区,上大夫卫文言在今朝阳凌源三道河乡五道河村将燕军打败。“辽西”“五道河”,都在辽河以西。燕国“入侵”说明辽西地区是箕氏朝鲜的领土。燕将转移到连云岛驻扎,制造船筏想渡海偷袭。第二年,卫文言又将燕军打败,射死了燕军将领,余下的士卒逃了回去。说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庆顺王子华继位。庆顺王十二年,即周显王十九年(公元前三百五十年),北胡首领厄尼车吉汗来朝见,请求共同讨伐燕国,下大夫申不死率兵二万与北胡兵一千相会后,打下了燕国的上谷地区。燕连年入侵,都没有成功。庆顺王十九年,即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三百四十三年),燕国请求讲和,庆顺王答应了。庆顺王死后,他的儿子嘉德王子翊(yì)继位。“二十年,周显王四十六年(燕易王十年、公元前三百二十三年)。燕称王,亦称王。”在箕氏朝鲜嘉德王二十年,周显王四十六年,即公元前三二三年时,燕易公称王。箕氏朝鲜嘉德侯子翊也随之称王。这段记载与《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的记载一致。“昔箕子之后朝鲜侯见周衰,燕自尊为王,欲东略地,朝鲜侯亦自称为王,欲兴兵逆击燕,以尊周室。其大夫礼谏之,乃止。使礼西说燕。燕止之,不攻。”燕国先称王,并“欲东略地”。这时朝鲜侯才随即称王,并“欲逆击燕”。是箕氏朝鲜大夫礼游说燕国,才使将要发生的燕国进攻箕氏朝鲜的战争停了下来。
                燕国之所以“止之,不攻”,并不完全是大夫礼游说的结果。更重要的原因,是燕国还没有完全具备战胜箕氏朝鲜的实力。到了燕王喜时,秦开从东胡逃回。《史记•匈奴列传》载:“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秦开借机掌握了东胡的习俗、地理形势和作战特点,“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7-04 15:39
                回复
                  秦开东攻箕氏朝鲜的时间与取地两千余里的起点和终点《史记•匈奴列传》载:“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史记•刺客列传》载:“燕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魏略》载:“昔箕子之后朝鲜侯,自称为王。后子孙稍骄虐,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两千余里,至满番汗为界,朝鲜遂弱。”《盐铁论•伐功》载:“燕袭破走东胡,辟地千里。度辽,东而攻朝鲜。”
                  关于秦开破东胡攻朝鲜这一历史事件,今人多认为发生于燕昭王时期,也有人认为发生于燕武成王时期,却都没有文献记载为依据,只是推论。但以“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推之,明显有误。与荆轲一同行刺秦始皇的秦舞阳,是秦开的孙子。行刺秦始皇的当年即公元前二百二十七年,秦舞阳只有十三岁。按二十年为一代人推之,秦舞阳随荆轲刺秦之年,其祖父秦开的年龄在五十三岁左右。从公元前二百二十七年上推五十三年,是公元前二百八十年,燕昭王死去的前一年。这时的秦开还是个婴儿,自然不能统军为将。即使到了武成王末年,即公元前二百五十八年,秦开也只有二十三岁,作为全军统帅,资历仍嫌不够。因此,秦开破东胡,攻箕氏朝鲜应该在武成王之后的燕孝王和燕王喜时。王国良曾在《中国长城沿革考》一书中推断,“燕筑长城,不在燕王喜时,就在孝王末年”。这个推论与《鲜于氏奇氏谱牒》的记载完全一致。
                  《鲜于氏奇氏谱牒》载:“自箕子三十九世至章平王润,大为燕将秦开所败。失地二千余里,以满番汗为界。”这段记载与中国的《史记•匈奴列传》、《魏略》、《盐铁论》中的相关记载完全吻合。《箕子志》:“宗统王讳丕,秦王政十五年己巳立,在位十二年。”章平王润在位十九年(公元前二百五十一年至公元前二百三十二年)。宗统王丕是章平王润的儿子,从宗统王丕继位的秦王政十五年即公元前二百三十二年,上数箕氏朝鲜章平王子润在位的十九年,是公元前二百五十一年,这时正是燕王喜四年。
                  如以秦开入辽东时间为辽阳历史起始的依据,则辽阳历史的起始之年是在公元前二百五十一年,至今(二〇一四年)也只有二千二百六十五年。公元前三百年说,自然是不成立的。以此推之,沈阳市(古侯城)的建城起始之年,也一定是在燕王喜四年、即公元前二百五十一年或之后。因为秦开取辽东在先,修燕长城和侯城在后。
                  东胡与朝鲜有较长时间的联盟关系。《鲜于氏奇氏谱牒》:“北胡酋厄尼车吉汗来朝,请共伐燕。下大夫申不死以兵二万会之。北胡兵一千,共拔上谷。”北胡的首领厄尼车吉汗前来朝见,请求共同讨伐燕国。下大夫申不死率兵二万与北胡相会。北胡也出兵一千,共同打下了燕国的上谷地区。《鲜于氏奇氏谱牒》:“北胡酋阿里当夫请助报燕,不许,北胡怨,不朝贡。”北胡首领阿里当夫请求(箕氏朝鲜)帮助报复燕国,箕氏朝鲜王子润没有答应。北胡因此怨恨,不再向箕氏朝鲜朝贡。上述记载说明,秦开“北击胡”,“东攻朝鲜”前,北胡与朝鲜是联盟关系。东胡与箕氏朝鲜都占领了燕国的领土,同是燕国的敌人。所以,东胡与箕氏朝鲜也同是秦开展开军事进攻的对象。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7-04 15:40
                  回复
                    为彻底收复北部和东部失地,秦开在率军战胜箕氏朝鲜的盟国东胡后,乘胜跨过大辽水(今辽河),向东进军,“取地二千余里,至满番汗为界。”满番汗是清川江以西大宁江口的博陵古城。至此,箕氏朝鲜彻底退出统治了七百九十五年的辽东地区。
                    秦开“取地两千余里,至满番汗为界”,应与《盐铁论•伐功》中的“燕袭破走东胡,辟地千里”联系起来理解。《盐铁论》中所说的“辟地千里”,是指南北距离,攻的对象是东胡;《魏略》中所说的“两千余里”,是指东西距离,攻的对象先是东胡,后是箕氏朝鲜。“两千余里”西边的起点,应该是燕北击胡,“辟地千里”的终点。也就是说,燕向东进攻所取之“两千余里”地,不仅有箕氏朝鲜的,还有东胡的。燕北击胡“辟地千里”,应在今北京至西拉沐沦河(今克斯克腾旗附近)之间,两者的直线距离约为七百六十八里,约合战国时九百二十三点五里,基本一致。从克斯克腾旗到满番汗(清川江口西侧的博陵古城)的直线距离约为一千五百八十里,约合战国时一千八百九十九点八里,与记载亦基本一致。从满番汗(博陵古城)到阜新市西界的直线距离约为一千零二十六里,约合战国时一千二百三十三点八里,与《箕子志》“秦开取地一千余里(指东胡领土以东的箕氏朝鲜的领土)至满番汗为界”的记载还是基本一致。证明了“朝鲜逾徼,劫燕之东地”后,朝鲜的西部边界确实到达了大凌河、阜新一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7-04 15:40
                    回复
                      3、在今辽阳。
                      《周史》记载:“箕子率半万之人往辽水。”
                      《旧唐书•高丽传》记载:“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
                      《新唐书•高见传》记载:“辽东本箕子之国。”
                      《辽史•地理志》记载:“东京,辽地,本朝鲜之地。周武王释箕子之囚,去之朝鲜,因以封之。”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宋•辽•金时期》,辽国的辽阳府所辖,在今西至大凌河、阜新,北至开源,东至黄海,南至渤海。
                      宋朝罗泌《路史•国名记》记载:“唐高祖武德年间,以辽为箕州。”
                      《宋史•礼记》记载:“宋徽宗封箕子为辽东公。”“辽阳府即古朝鲜国。”
                      《封神演义》:“乃殷贤臣曰箕子,亦商王之裔,因不肯臣事于周,武王请见,乃陈洪范九畴一篇,而去之辽东。武王即其地封之,至今乃其子孙,即朝鲜国是也。”这段文字讲清了几个问题:一是箕子所建立的朝鲜侯国在辽东。二是箕子的后人,至今还居住在朝鲜国。《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是明朝人,“至今”,说的是明朝时的事。说明半岛上的箕子后人是从辽东迁移过去的。
                      《辽阳州志•名宦》(第一条目)载:“周,箕子。纣诸父,佯狂为奴。纣亡,周武王释箕子之囚,封之于朝鮮。至則教民礼仪、田蚕、织作,其俗化之。夜不闭户,妇人贞信。”《辽阳州志》乃知州杨镳组织人力,“购求前人旧治,参以今日之事,与绅士耆老商榷”所撰。将箕子列为辽阳史上第一名宦,自是辽阳州府的官定结论。
                      金毓黻《东北通史》载:“今辽阳地区,古为朝鲜侯国封地。”
                      箕子在今辽阳及周边地区建立箕氏朝鲜侯国,从先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历代史籍中,累有所载,是不争的事实。
                      西汉设置的辽东郡十八县,基本上是箕氏朝鲜当年版图。十八县中,一定有当年箕氏朝鲜遗留下来的。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秦•西汉时期》可以看出,十八县中带“平”字的县有四个,襄平居中。今丹东附近有西安平县,新民附近有望平县,盖县附近有平郭县。另据《元史•地理》记载:“咸平府,古朝鲜地,箕子所封。”咸平即今开原。西安平、望平、平郭、咸平四县,分置于襄平的四个方向(图九)。西安平在东(寓从此向西安定平静之意)。望平在西(寓眺望襄平之意,就像明代的辽阳西南角楼“望京”,有眺望北京之意一样)。咸平在北(咸是全部的意思,寓全境平安之意)。平郭在南(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郭是城外的围墙。平郭,寓平安之城的意思)。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6-07-04 15:41
                      收起回复
                        辽阳历史始于箕氏朝鲜,在考古发现上的依据
                        1、一九七二年出土于山东临沂的竹简孙武所著《黄帝伐赤帝》中,就出现了作为地名的“襄平”。“孙子曰:‘[黄帝南伐赤帝,至于□□],战于反山之原;东伐□帝,至于襄平,战于平□;北伐黑帝,至于武隧,[战于□□];西伐白帝,至于武刚,[战于□□];已胜四帝,大有天下。’”(个别字已残缺或无法辨识,以“□”代替)。竹简中有的字已无法辨识,但黄帝东伐的对象肯定是青帝。青帝即太昊(皡),是上古东夷部落的祖先和首领,主东方。《黄帝伐赤帝》中提到的襄平,无疑是今之辽阳的前身襄平。
                        除辽阳古称襄平外,史上还有两个地方叫过襄平,皆记载于《汉书•地理志》中。一为“陈留郡,襄邑,莽曰襄平”。这个襄平,王莽时才有;一为“临淮郡,……县二十九:……襄平,侯国,莽曰相平”。这个襄平,是汉初大将军纪成随汉高祖刘邦起兵有功,被封为平定侯。战死后,其子纪通继承侯位。高祖八年,改封纪通为襄平侯,其封地曰襄平。后以县名存续,王莽时改为相平。这两个襄平都是在汉代出现又消失的。《黄帝伐赤帝》是春秋时孙武所著,那时这两个县名还没出现,而辽阳的前称襄平,则在战国时就见诸记载,自然是“东伐青帝,至于襄平”中的襄平了。有观点认为,辽阳的襄平,是在燕修长城到辽东后才建城命名的,并以此作为辽阳二千三百年历史的重要依据。“东伐青帝,至于襄平”说明,辽阳的襄平,不仅不是燕修长城到辽东后才建城命名,而是在黄帝时期就有其名。黄帝与青帝在此决战,则说明襄平当时就已经是大的部落中心。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到了箕子东来之时,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经过增建作为都城,是完全可能的。因此,襄平建城时间最晚不过公元前一〇四五年,即武王封箕子于辽东的第二年,很有可能在黄帝伐青帝之后的二千年左右的时间里,襄平城早已存在。
                        2、辽阳地区曾大量出土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短剑。如下平州石棺墓群、二道河子石棺墓群、二道河子土坑墓、接官厅石棺墓群等,都有大量的青铜短剑出土。张博泉先生在《东北地方史稿》中指出:“在东北地区辽河的以西和以东,发现一种青铜短剑墓文化,是以墓中出土青铜短剑而得名。从出土的文物的时间、地域以及文物的特点看,应属于箕氏朝鲜侯国的文化。”
                        3、商代青铜礼器“酉父癸彜”的出土。柯昌济的《金文分域编》中记载:“辽阳县出土酉父癸彜”。“酉父癸彜”属商代末期,出土于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西汉焦延寿所著的《易林》载:“箕仁入室,政衰弊极,抱其彝器,奔于他国,因祸受福。”意思是,箕子被囚禁之后,殷商王朝政权衰败,危害已极。箕子被武王释放后,带着彝器,逃到位于辽东的朝鲜,并因祸得福,建立了朝鲜侯国。其中“抱其彝器,奔于他国,因祸受福”与辽阳出土商末酉父癸彝和箕子在商末周初受封于朝鲜一事完全吻合。
                        综全文所述,武王所封,箕子所建的箕氏朝鲜侯国,地在辽东,都城在襄平。辽阳历史自箕子建立箕氏朝鲜侯国之年即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一〇四六年),至今(公元二〇一四年)已历三千零六十年。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6-07-04 15:44
                        回复
                          好文章,一直没有机会拜读,也没有机会听讲座


                          22楼2016-10-21 12:15
                          收起回复
                            以拜读,对辽阳早期历史及朝鲜有了了解,希望搂主继续深入研究,更多地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辽阳。


                            23楼2017-06-21 15:30
                            回复
                              明朝地方志的记载很久以前的事不足为据。


                              IP属地:北京25楼2022-10-02 20: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