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很多,卻沒有道出
心底最由衷的感覺
離別會很久
但只需記住
我會永遠牽掛著妳
——李小龍《雨》
若然不提作者姓名,還以為這又是鄺俊宇一類文青的手筆。不管過了幾多年,李小龍在坊間的印象始終停留在「武打明星」四字之上,對他的談資亦往往局限於雙節棍、「曱甴」與「Be Water My Friend」等各種朦朦朧朧的潮流符號(當然,在老一輩人中還可以加上丁珮與苗可秀)。說他會寫詩、懂哲學,根本就是癡人說夢。然而,正正是這些受人忽略的面向,讓李小龍的傳說歷久不衰。由葉問詠春到振藩功夫、由截拳道到《拳道釋義》,李小龍遣下給世界的不單止有四套半電影,還有他追求自我、挑戰傳統的藝術思想。本系列將會一連四集,剖析李小龍的精神世界,重新審視宗師的智慧與遺憾。
龍圖騰
從他的藝名算起,李小龍大半生都離不開一個古老的東方圖騰——「龍」:華工鄭潮安、精武館陳真、鄉下仔唐龍……李小龍憑藉勇武姿態一掃自傅滿洲片集以來華人陰陽怪氣的形象,將「龍的傳人」重新定義。蜚聲國際的本事,不僅讓李小龍成為了全球華人的崇拜對象,也使他成了東方文化復興的一道標桿,「功夫之王」、「東方巨星」等名號威震中外。顯然,這亦是李小龍樂於見到的成果。
李小龍發跡於美國,他的武藝與思想俱是在北美的土地上一點一滴積累出來,但這並未阻斷他跟東方文化之間的聯繫。受著父親、粵劇名伶李海泉的影響,李小龍年少時便對傳統戲曲以至粵語長片有著極其深厚的體悟。他在離港到美國升學之前,便已經參演了二十三套電影,當中較為有名的包括《人海孤鴻》、《雷雨》等。在1964年的《青蜂俠》的試鏡片段中,他以俏皮的風格走了一趟文武生步子,並用明確語調肯定功夫的特殊價值。這些都反映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從無因身處異地而有所改變。
眾所周知,李小龍的受業恩師為詠春宗師葉問,縱然兩人日後在待人處事及對功夫的見解方面有過磨擦,葉問詠春當中蘊含的哲學卻令李小龍畢生受用。在美國華盛頓大學修讀哲學期間,李小龍曾寫下一篇名曰〈頓悟功夫的一剎那〉的文章,他講述了葉問師傅不斷教導他要學會放鬆、超然,他亦在這個過程中領悟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的道理。在給兒時青梅竹馬曹敏兒(影星曹達華之女,傳聞曾與李小龍拍拖)的一封信裡,李小龍再一次不諱言功夫為東方拳學之冠,禪學、道學等古典東方哲學則是指導心靈的重要寶庫。
從日後截拳道的理論發展可見,哪管成年的李小龍已經對傳統文化有著更多批判,但古典拳學與哲學的元素卻一直深深烙在他的骨髓內,「Be water my friend」、「標月之指」(見《龍爭虎鬥》)等經典語錄就是明證。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是中國人,要盡一個中國人的責任,我實在不知道還有甚麼簡單的解釋」(詳見1973年發表的《我與截拳道》)。《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裡的民族主義場景,除了是基於商業考量,大抵亦包含著李小龍一份獨特的文化認同感。
龍,確實是他一生最貼切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