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赵高吧 关注:3,565贴子:56,546
  • 25回复贴,共1

【科普】长过四季,短到须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先秦食物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6-08-27 13:21回复
    鳖是先秦时的美味,有海产和淡水产两种。《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曰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郑灵公与公子宋因食海龟而起冲突,可见是难得的美味。《诗经·大雅·韩奕》记载西周时韩侯觐见周王后,在返国之时,"显父饯之,清酒百壶。其觳维何?熙鳖鲜鱼。"说明鳖和鲜鱼在大型的燕享上也是美味之一。《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县人卜子妻之市,买鳖以归。"说明普通人在市场.上就可以买到鳖吃。
    蔬菜,先秦时期,蔬菜称为"蔬"或"蔌"。《尔雅·释器》:"菜谓之蔌。"见于文献记载的主要有:昌本,又称昌歇,是一种水革;深蒲,也是一种水草,刚生出的嫩叶可食,长成可织席;韭菜;芹菜;蔓菁,即大头芥菜,俗称芥菜疙瘩;莲藕;水葵;秋葵;竹笋;生姜;葱;山蒜;白菜等。早在半坡遗址,曾在一个葫芦里发现白菜的种子。可见白菜是较早栽培的蔬菜。此外,由于当时在人们的生活中采集仍占有一定的地位,所以野菜也是较为主要的蔬菜,如:仅见于《诗经》的野菜就有荇菜,是水生草本植物;卷耳,野生草本植物,今称苓耳;苯苜,野生草本植物,即车前子;荼,野生草本植物,今称苣荚菜;荠,野生草本植物,今称荠荠菜;茗,野生草本植物,又叫山葱;蒿等l30多种,有许多野菜今天已无法考证其名。不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先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对植物的利用。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的野生草本植物被培植成为今天的蔬菜。
    先秦时期的水果,《礼记·内则》谈到了枣、栗、榛、柿、瓜、桃、李、梅、杏、山楂、梨、菱、棋等;《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梨、橘、柚、祖等;《战国策》中有桔、柚、桃等,种类很多。春秋时有地名称为"桃林之塞",想必是种有大片的桃树。当时人们吃某些水果,已有比较独特的吃法,《韩非子.夕}储说左下》记载:"孔子侍坐于鲁哀公。哀公赐之桃与黍。哀公曰:'请用。'仲尼先饭黍而后啖桃。左右皆掩口而笑。哀公曰:'黍者,非饭也,以雪桃也。'仲尼曰:'丘知之矣。夫黍者,五谷之长也,祭先王为上盛。果菔有六,而桃为下,祭先王不得入庙。丘之闻也,君子以贱雪贵,不闻以贵雪贱。今以五谷之长雪果蒇之下,是从上雪下也,丘以为妨义。故不敢以先于宗庙之盛也。"可见,当时人以黍饭洗桃已成习惯,而且祭祀时是不用水果的。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6-08-27 13:24
    回复
      至周代,酿酒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周礼·天官·酒正》云:"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缇齐,五曰沈齐。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一般认为"五齐"是指酿酒过程中的五个阶段:"泛齐"是指开始发酵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使作为原料的谷物随之泛出水面的阶段;"醴齐"是指酒精已经产生,可以嗅到酒精气味的阶段;"盎齐"是指酒中的气泡增多,颜色开始变化的阶段;"缇齐"是指颜色转为红赤,气泡开始沉降的阶段;"沈齐"是指酒糟下沉,酿造接近完成的阶段。"三酒"则是指对酿造好的酒进行不同的处理,"事酒"是尚未分离出糟粕的酒;"昔酒"是酿造好之后继续封存的陈酒;"清酒"是将渣滓过滤之后的酒。如果从酿造原料来看的话,酒主要有三种:用黍蒸饭酿成的叫酒,就是后世所谓的黄酒,这是人们曰常饮用的酒;用稻蒸饭经一宿而酿成的叫醴,就是后世所谓的甜酒,这是贵族们在较隆重的场合使用的酒,如《左传·庄公十八年》:"虢公、晋侯朝王。王飨醴,命之宥",即在燕飨时,用醴来相互敬酒。但由于醴中有渣滓,所以"只是给嘴里啐一下,不是给喝的"①;用租蒸饭酿成的叫鬯,即后世加有香料的白酒。因鬯是嘉酿,主要是王室用来赏赐有功劳的臣下,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献楚俘于王......己酉,王享醴,命晋侯宥。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旅弓矢千,柜鬯一卣,虎贲三百人"。可见,酒在周代也是十分重要的物品。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的酒都是酿造时间短,并含有杂质的薄酒,酒精含量一般较低,大约在30%左右,还没有后世的"老窖"、"陈酿"等烈性的烧酒。因为酒中有杂质,所以古代的酒如果放的时间长了,酒就会变质、变酸。《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记载了著名的"狗恶酒酸"的故事,"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云:'公狗之猛,人挈器而入,且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云:"酒醴酸,不胜饮也。"
      曾有人认为酿酒业的发展,势必造成粮食的浪费。这是从今天的观点出发的。实际上,先秦时期的酒是不过滤的,喝酒时是要将渣滓(酒糟)一同吃下的。因此,并不会造成粮食的浪费。
      先秦时期的人们对于酒的喜好程度是很高的。商人对酒的嗜好自不必说,周人在饮酒方面也是嗜酒如命的,这从《仪礼·燕礼》的献宾、酬宾、旅酬、无算爵等仪节表现出的觥筹交错,就可以想像出来。《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就描画出贵族们在燕礼上酗酒作乐的场面:
      宾既醉止, 客人们已经喝醉啦,
      载号载呶。 有的呼喊、有的喧哗。
      乱我笾豆, 把我的餐具都打乱,
      屡舞馓傲。 舞呀舞得歪歪斜斜。
      是曰既醉, 这叫喝酒喝醉了,
      不知其邮。 啥错误都不知道。
      侧弁之俄, 歪着皮弁斜样子,
      屡舞馐馐。 舞呀舞得不停止。
      既醉而出, 醉了他就出去了,
      并受其福。 你也好来我也好。
      醉而不出, 醉了他还不出去,
      是谓伐德。 这就叫做败德了。
      饮酒孔嘉, 喝酒固然是很好,
      维其令仪。 礼貌秩序要顾到。①
      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孔子云:"惟酒无量,不及乱",劝说人们饮酒要适量。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6-08-27 13:24
      回复
        《楚辞·招魂》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战国时期的一些美味佳肴,几乎就是一桌丰盛的酒宴:
        原 文 译 文
        室家遂宗, 宗族举行祭礼祀飨亡魂,
        食多方些。 摆出的供品有各种各样。
        稻粢褥麦, 供品中有各色精细粮食,
        挈黄粱些。 大米小米新麦参杂黄粱。
        大苦成酸, 食品中有苦的成的酸的,
        辛甘行些。 辣和甜这些味道也用上。
        肥牛之腱, 供上一碗碗肥牛的蹄筋,
        膈若芳些。 蹄筋炖得烂熟散发肉香。
        和酸若苦, 要调和食物酸味和苦味,
        陈吴羹些。 陈列着吴国厨师的羹汤。
        腼鳖炮羔, 还有清炖甲鱼火炮羔羊,
        有柘浆些。 烧菜时调味的还有甜菜。
        鹄酸脯凫, 醋烹天鹅肉野鸭炖浓汤,
        煎鸿鸽些。 煎炸的鸿肉鸭肉脆又香。
        露鸡雁螨, 红烧龟肉再加上卤汁鸡,
        历而不爽些。 味道真是鲜美十分清爽。
        柜妆蜜饵, 各色各样点心又甜又脆,
        有伥馑些。 有蜜制的糕饼和干饴糖。
        瑶浆蜜勺, 颜色如玉的美酒加蜂蜜,
        实羽觞些。 各种美酒都斟满了酒杯。
        挫糟冻饮, 逼开酒糟挤出酒来冰冻,
        酎清凉些。 冷饮时味道又醇又清凉。
        华酌既陈, 豪华的筵席已经摆好了,
        有琼浆些。 劝客痛饮那如玉的酒浆。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6-08-27 13:27
        回复
          2.进食方式
          先秦时期,人们的进食方式主要有二:即手抓食物进食和用筷子、匙锁,等食具进食。
          手抓食物进食是原始时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称手的第二个手指为食指。《礼记》中的许多有关吃饭的礼仪规定也表明当时人们是用手来抓取饭食的,《曲礼上》云:"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孔颖达疏云:"共饭不泽手者,亦是共器盛饭也。泽谓光泽也。古之礼,饭不用箸,但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洁净,不得临食始接莎手乃食,恐为人秽也","共器若取饭作抟,则易得多,是为欲饱,非谦也"。郑玄注云:"去手余饭于器中,人所秽。"即和别人一起吃饭,不能只顾自己吃饱。要注意手的清洁,不要临吃饭时揉搓手,不要用手团饭,不要把吃不了的饭再放回盛饭的器皿中。《丧大记》云:"食粥于盛不盥,食于篡者盥。"孔颖达疏:"食粥于盛不盥者,以其歃粥不用手,故不盥。食于篡者盥者,篡谓竹笛,饭盛于篡,以手就篡取饭,故盥也"。就是说,用器皿盛稀粥喝。不必洗手;而用手抓食竹篡中的饭,要洗手。而且,手食以右手为主,《管子·弟子职》云:"右执栖匕。"《礼记·内则》云:"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可见使用右手是中国人很早的习惯了。
          商周时期,手食虽仍存在,但已开始使用筷子和匙匕,考古发掘已证明了这一点。筷子,在当时称为"箸"或"椟"。箸出现的很早,《韩非子·喻老》云:"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铡,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考古发掘中,商代遗址曾出土镶有木柄的铜箸,学者们认为是烹调用具。至于今天我们使用的筷子,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春秋战国之际的楚墓中曾出土一双竹箸,现藏湖北宜昌博物馆,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竹箸,长短粗细以及上方下圆的式样,和今天我们所用的筷子相同,可见用竹箸为食具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式样的竹箸至少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当时的箸是有其特殊用途的,《礼记·曲礼》云:"羹之有菜者用桉,其无菜者不用秧。"即箸是专门用来夹取羹中之菜的。
          今天我们称箸为筷子。筷子之名,起于宋代。明代李豫亨《推蓬寤语》云:"世有误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明代陆容《菽园杂记·卷一》云:"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以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即因箸字的音与"住"、"滞"相近,避讳,故反其意而称之,先以快速之~陕"称之,后因快子多为竹子制成,在其字上又加竹字头。
          匙,在当时称为"匕"、"栖"。《说文解字》云:"匕,亦所以用比取饭,一名栖";《广雅·释器》曰:"栖,匕也。"《方言》:"匕谓之匙。"可见匕、栖、匙所指为一物,因方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字。从考古发掘来看,匕有青铜、木、骨等材料制成的。据文献记载,其用途很广,可以用来舀饭,也可以用来舀羹、舀汤、舀肉、舀粮食等等。西周以后,匕逐渐演变为勺形,类似于朝鲜族使用的饭铲。我们今天称为"匕"、"匕首"的刀,古称"剑",如《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使专诸置鱼肠剑炙鱼中进之。既至王僚前,专诸乃擘炙鱼,因推匕首。"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6-08-27 13:28
          回复
            饮食器具:
            先秦时期的饮食器具主要有炊器、食器、酒器等,从制作材料上看,有青铜、竹、木、陶等。
            炊器主要是用于煮肉类、调味和蒸煮黍稷、稻粱等的器具,主要有鼎、鬲、觑。
            鼎,是商周时期最常用的炊器,相当于今天的锅,主要用来煮肉或盛肉。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鼎,有的底下有烟火灰,可以认定是炊器;有的没有,可以认定是食器或盛器。最早的鼎是仿照陶鼎制作的,但又有不同。陶鼎无耳,铜鼎有耳。其作用是在取用时用鼎钩钩起。一些大鼎则用木棒穿过鼎耳上的孔来抬。有的鼎还有盖。出土的最大的鼎是司母戊大方鼎,连耳高l33厘米,器Vl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而最小的仅有二三十厘米,重仅一二公斤。在当时的礼仪中鼎的地位是很高的,鼎的多少表明了一个人的身份,如列鼎制度中:天子九鼎、诸侯(包括天子的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上士,又称元士。)或一鼎(下士),庶人是不得用鼎的。
            鬲和瓶,前面已介绍了,此不赘述。
            食器是指盛饭和进食的用具,主要有:簋、篮、盔、豆、笾、俎。
            簋,又作毁、匦,是用来盛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圆形.如大碗,敞口,凹圜颈,圆腹,圈足。或无耳,或双耳、或三耳、或四耳、或带方座、或带支足。有的有盖。最早的簋是竹子编的圆形的有盖竹篮,后来出现陶制的,青铜簋是在商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战国后簋逐渐被碗代替。簋作为礼器一般与鼎配套使用,如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一鼎无簋。篮,是盛稻、粱的食器。侈口,长方形,由大小、文饰相同的盖、身两部分组成。盖、身均为长方形的平顶和底,四面斜坡至于器口,有些器才沿铸小兽或子母口,使盖、身吻合,并由此可分出盖、身。或双耳,或无耳。有耳者,盖、身都各铸双耳。器顶和底均有圈沿,在身则为圈足。盖与器身合而为一器,分而为二器。当时贵族的主食是黍、稷,盛于簋;而稻、粱是比较珍贵的食物,主要用于燕飨和祭祀,因而用方形的篮来盛,以示区别。篮也是仿照竹器而制的,大概到西周时期才出现,在春秋时特别流行,战国时消失。盔,是由敛口圈足篮发展而来的,也是盛放黍稷、稻粱的食器,流行于西周晚期,东周时即消失,所以后人常把二者混为一谈,到清末才分开。
            豆,是盛放肉和菹、醢的食器。初为陶制,青铜豆是由陶豆演变而来的,高柄圈足,或高圈足,上为圆盘或碗形盘,有的有盖,其形状类似今天的高脚盘。其柄称"校",圈足称"镫"。豆内盛放醯醢、菜菹和菜齑等有汁的食物,食用起来十分方便。
            笾的形状和豆大致相同,只是用竹子编制的。主要盛放无汁的干肉、干果等。
            俎,是砧板。《礼记·明堂位》:"俎,有虞氏以梳,夏后氏以威,殷以棋,周以房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名称。其形似今天的小凳,上为长方形板面,中央微凹,板面下有立足。俎有木制,有铜制,考古发现的均为铜制。古人席地而坐,肉在鼎中煮熟后,用匕取出放在俎上,把俎搬到席上用刀割着吃。所以吃肉时,刀俎缺一不可。《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说的就是此事。《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以"俎豆"来代替礼仪,可见俎作为礼器是很重要的。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6-08-27 13:29
            回复
              ———————END———————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6-08-27 13:31
              回复
                在我看的的关于这方面的内容里,这些相对算是关于食物、器具、礼仪、制作方法、名词解释都有涉及到。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6-08-27 13:33
                回复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6-08-27 13:33
                  收起回复
                    看着头好晕啊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09-02 10:09
                    收起回复
                      请叫宝宝暖贴小天使,看完涨知识了么么哒。


                      IP属地:上海18楼2016-09-02 12:32
                      回复
                        大致看了一下,感觉还可以啊,与之前听说的不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6-09-05 08:23
                        收起回复
                          顶顶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6-09-14 15:20
                          回复
                            暖贴耶!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7-10-07 00: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