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道吧 关注:39,151贴子:416,784
  • 16回复贴,共1

【心得】从小林流角度来谈谈空手道的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全文有点长,最近太忙了没有配图,不好意思啊。
型的分解到底如何做,又为什么练型。
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其实是挺不幸的,一直以来练型就是空手道的政治正确,你不练型,为什么选空手道呢?那型到底意义何在,这个问题其实困扰了大部分空手道练习者,尤其是真的是想动脑子练空手道的人。
我问我的老师嘉数先生学分解,他跟我说以前究道馆的老馆长比嘉佑直先生不愿意讲什么分解,大家只是一直在练型、打卷藁之类的,所以这些动作怎么用,只能代表嘉数先生的见解。
我以为嘉数先生是没有学到官方的分解,又去问了究道馆的二代目比嘉稔先生,结果他老人家说型的分解太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领悟,同一个动作又有诸多用法,劝我们这些年轻人把精力多多放在磨练基本功上。
有机会又碰到志道馆的几个老前辈,真荣城守信先生一个猫足就给我们演示了几种不同的分解,宫城毅先生则是干脆根据内步进开发了自己的一套实战连招,还有几个版本,又有着诸多的不同。
同一套型在日本流派也有练习,结果不仅型的细节有所改动了,每个老师也都有不同的分解、不同道场又有不一样的解释。
说起来也许挺悲哀的,首里手型的原意究竟几何,几百年来恐怕早已散失得面目全非了。当初那带着这种失望的心情我只好不停地练不停地去悟,去尽量参加活动、访问道场、翻阅资料和视频,尽可能多地去和这些老爷子老婆婆套磁,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己是个考古爱好者,花那么多时间精力,也许只是为了获得一点或许都被淘汰了的知识。
值得吗?见仁见智了,现代文明这么厉害,挖那些老古董干嘛呢?不过呢,我也确实从中得到了收获和乐趣,也就对这个问题没这么悲哀了。


1楼2016-11-21 12:30回复
    有朋友说现在分解好多,都不知道哪个好,是不是有过度分解的嫌疑。
    那来说说我觉得什么才是好的型分解。
    我对于型分解的认知有个大前提:这是前人根据自己的打斗经验,把技术汇编而成的。
    在这个大前提下,再去看现存的各类分解,我对分解是否合理的判断原则是:简单易用、物尽其用。
    首先说说简单易用。
    打斗并不是对台演戏,没有这么多精妙的配合。如果一个招式只能用来针对对方的特定行为,并且该行为相当罕见,那这个分解的性价比是很低的。比方说有个型分解是专门应对对方踩着自己做后空翻踢下巴的,这种电影特技动作在现实打斗中几乎是没有的,专门开发个什么招式来对招就没啥意义,真遇上了,要是反应过来,普通的防守技巧就可以了。所以这类对对手有着奇特要求的招式,是不太可能出现在型里的。
    然后是分解招式本身不能复杂,复杂了首先自己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精确动作,其次是对手通常也不给你这个机会。首里手里迎击动作不少,通常对方一拳动,我方也应以一拳动来应对。如果一个防守,再加个反击,这样两拳动的动作还能打到对方,已经算是动作快的了。看到一些分解,对方做一个动作,我方没有足够控制的情况下迎击噼里啪啦一连串动作才奏效,这不合情理。
    再说说物尽其用。
    教科书般的分解,受就是受,打就是打,两手鲜有变化和呼应,倒是有点各司其职的味道,而且一个动作功能结束后,同一只手没有后续。如果一定要把动作的含义给严格划分,这样的话又不符合之前说的简单易用的原则,因为必须是这么挡再这么打,应对的情况就特殊化了,哪个对手会那么听话配合呢?
    关于变招和控制,之前关于受的变化有过讨论,不再重复了。冲绳空手中一直有“取手”的概念,这个取手是种控制技巧,包括抓对手、把对手胳膊夹在腋下等等情况都属于这个,通常也都是变招来的。此外还有“夫妇手”概念,讲求的是两手配合和变化,不拘泥于哪个受手哪个手打。
    类似的概念其实不止是空手道里有,拳击场上也非常多见。出拳时一手护脸一手出拳,两手交替着用,也是合乎夫妇手的概念;一拳挥空就赶紧搂抱控头伺机再打,也符合取手的概念。所以这些东西也没啥玄乎,人就一双手,物尽其用的话很多概念都互通。
    所以那种一板一眼的分解,仅供参考着学型用,并不是好分解。
    以上两点合起来,能判断这个分解是不是合理,通常合理的在实战场合下是可以使用的,并且便于使用的。但能不能为自己所用,这还得具体再看。


    2楼2016-11-21 12:31
    回复
      那为什么 要练这么多型?
      技术合理但自己不会用的情况太多了,现在如此,过去也是一样。所以创型的先人通常也只有这套拳拿得出手,后世的名家也只有一两套自己的得意型。那为什么要练这么多型?撇开表演、社交功能外,讲讲技术方面的。
      首先是为了体系的需要。流派创始人,并不是凭空造拳的人,他是个整理者,把某一类理念打法相近的型聚合到一起,通过按复杂度排序、拆拳再造等方法汇编成一个便于从入门到精通的体系。比如我们小林流,型有几个系列,从普及型、内步进、平安、拔塞、公相君,各系列的复杂度是逐步上升的。平安型更是拆拳再造的典型,拆拳是需要对原拳法的深刻理解的,公相君里的动作如果难以理解,不妨从平安里找找看分解用法。
      如此一来整个体系就显得很丰满,没个几套套路作为支撑,不仅显得粗糙原始,拳法入门进阶就没有核心路线,传承和发展都难。
      其次是为了增长见识。现在我们看多了各种搏击赛事,也有朋友们参与竞技,对手会的自己大多也会。但是更接地气的情况是,遇到野生对手,彼此之间互不了解,更多的是有些招式对赌的意味,这时候掌握的情报越多,越能判断出对方想干嘛,由此更可能找到不败、制胜的方式。正如当年柔术横扫拳场,很大原因是因为大家都从来没接触过这种打法,现在练习综合格斗的都会多少练习些柔术,不说能否降服对手,至少可以减少被降服的可能。放在过去信息不畅通的情况下,这种会的打不会的更容易出现,所以要多了解。小林流在流祖传下来的核心13套型外,各会馆还会有慈恩、十手、壮镇、五十四步等等难度不一的型,也没有进行难度排序,这些型的收纳和各会馆创始馆长的经历有关,收集进来或是因为概念相近可以辅助练习,或是打法有意思让大家学会应对,也有可能是致敬某个先师、命运の宿敌等等。
      还有一点,是为传承。自己现在用不来的,也许将来会用,实在不会用的,也许别人会用,所以要练了传下去,也许自己哪天就通了呢?兴许自己将来遇上有缘人教得此招,他就成为该招式的高手了。但这个存在个悖论,怎么保证自己不擅长甚至不懂的技术能传下去?解决方法也许是找个标准动作,让后人自己去理解去参悟,真是要遇上有缘人了才可能揭示,然而真有人得到了跟创始人一样的分解,又怎么求证呢?
      我觉得现在很多型的原始涵义散失、出现相近但不同的流派,多和这种传承模式有关。所以并不是先师聪明到把这么多技术变化归纳到了某个单独的动作里,而是试图把单个的技术规范成某个易学的模样,结果后人出现了不同的理解,也就衍生出了不同的技术。


      3楼2016-11-21 12:32
      回复
        作为练习者,该怎么看待型的练习?
        这个问题是求啥得啥的。可以为了好看才练,可以是像我一样喜欢挖掘的,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必要仪式,甚至可以“我也不知道反正老师说练我就练”,不能指望大家都有统一的觉悟。
        涉及打斗本身的,主要有几种看待方式比较常见和推荐:
        一是把型作为身体锻炼,毕竟能一口气发力打完所有型太累了,真的很锻炼人。
        二是把型作为技术库,道场里跟人拼拳脚拼得没意思了,研究研究型,看看有什么奇招能恶心一下对手。
        三是把型作为自我考核的纲领。哪个水平该练哪个型,里面的这个受会了么,这个转身会了么,都会了说明身体和基本功达标了,就差程序员,哦不,实际打打看了。
        其他的,就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可是要有自知之明。
        为了自己能打,通常吃透一两个型就很不错了,只会一个两个型不可耻,型都不会也不要紧。但是只会一两个型,或者型都打得不怎样,就独立出去教拳,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毕竟,开道场是要传承技术的,甭管你实际能不能打,最起码核心的所有型都得打得好才行呢。
        咱这一派系的小林流,五段才能独立开馆,为什么呢?因为五段考核的标准是所有小林流核心13套型都得掌握,都掌握了,说明你才真正可以有传人的资格。
        传人是掌握全部该掌握的东西的人,空手道家是能为空手道做出贡献的人,而选手的话,能打能出成绩就行了。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得自己认清,能打不代表造诣高,型会的多也不代表能打,如果能兼具当然最好,不能的话也不存在谁看轻谁。


        4楼2016-11-21 12:33
        回复
          最后,说点其他特别的。
          好像很多朋友都默认空手道就是空手的,可实际上,至少首里手它不是纯空手拳法。传统首里手道场,比如松林流的、少林流的、小林流的,多少都会涉及点兵器,其中棒术几乎是老道场都有的内容。
          现在流传下来的首里手型里,也有不少是武器术的技术,或是针对武器的技术。举些例子,小林流的镇东(松涛馆的岩鹤),里边的鹤足立,它的手为什么这么摆呢。如果拿个棒就会感觉到,这就是古武道里很常见的棒术下段拂。而受足手刀受(类似松涛的后屈立手刀受),手上拿棒的话,就是一个非常标准的棒术构。平安四段、公相君(观空)里常见的上段手刀受+横手刀打,其实也能作为抢棒的动作来解释。内步进(铁骑)最后的诸手突,在我们这里的发力和用法,跟棒术的突又是高度统一的。
          所以说,型的分解有的很牵强怎么办呢?给你个兵器(通常是长兵器)再试试看吧,或许又有新的分解思路了呢?
          思路归思路,究竟怎样还得自己去挖,挖出来的东西也许因人而异,要体验这个解题过程,而不要只跟人对答案。
          关于自己琢磨型这个事,咱嘉数老师觉得是好事。按他老人家的观点,道场里能帮到你的东西,也就是身体培养、基本技术、常规的对打之类的,能从型里得到感悟和提升,那是个人修为,是锦上添花的事。
          但是,那只是锦上添花,武术最基本的那些要素,什么身体素质啦、基本拳脚啦之类的,一定得过硬才行呢,否则那也只是花招多点。
          以上,谢谢阅读~


          5楼2016-11-21 12:40
          收起回复
            心声~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6-11-21 15:41
            收起回复
              铁骑的两手突用腰有个鞭子一样送出去.弹回来的感觉,和棒术突的刺入.拔出同样感觉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6-11-21 16:48
              回复
                技术贴,赞了。
                对我来说,型给我最多的是攻防概念的启发,对我这新手真的很有用,不过我也只用5%的时间练型......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6-11-21 16:50
                回复
                  赞👍!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11-21 18:53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11-21 21:06
                    回复
                      都不錯,但要求學全所有的型才能開館授徒就不對了。這個論點要對,糸東流的要哭死了!
                      就算只有一個型吃透了,也可出師立館。爲什麼每個人都不一樣?除了先天條件,後天性格外,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花功夫的重點不同自然結果味道不同。摸索型的解釋是好的,但重要的是傳承。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6-11-21 21:15
                      回复


                        IP属地:上海13楼2016-11-22 11:03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11-22 19:43
                          回复
                            Very good.


                            IP属地:中国香港15楼2016-11-23 01: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