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真实、平实得悲凉却不会让人流泪的电影,我静心细想:桃姐只是Roger的桃姐吗?她仅仅存在于香港吗?她的故事只是银幕上流动的画面吗?不是。看看自己身边的人,比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是否就是“桃姐”的化身?自己固守着冷清的家,为我们偶尔的回家就餐大费张罗;永远支持我们的任何抉择,哪怕被全世界抛弃;最怕衰老的自己成为我们的累赘,总让我们不要为之担心,更拒绝怜悯。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心甘情愿的为我们殚精竭虑,不辞辛劳,不怕拒绝,不要回报。
再进一步,有一天,当我们有了后代,当我们老了,也会变成“桃姐”。希望继续“亲密”照料后辈,可是他们已很少时间在身边。我们觉得自己非但不能再为他们奉献什么,反而还成为负担时,也可能选择去老人院。奢望他们能在百忙之中抽空来探望自己,聊聊天,如果他们还记得我们做的某道菜的味道,那么我们定然会笑开怀,幸福油然而生。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却急剧增多。年轻的我们应该思考一下:在追逐事业、爱情等所谓“高质量、快节奏生活”的匆忙里,是否遗忘了什么?电影里,刘德华(Roger)及时悔悟,从以前木然的享受桃姐的照顾到反过来细心看护她,为桃姐的人生涂下最闪亮的一抹光采。然而事实上,Roger的原型李恩霖是在桃姐去世以后才幡然醒悟的,他并没有机会去回报桃姐什么,所以才将她的生平写成剧本,拿给许鞍华,希望将之拍成电影。这总算是他对桃姐一生默默付出的回应吧,虽然有点晚。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呢?难道要让生命中的桃姐在天堂看到我们的忏悔与缅怀吗?古语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向桃姐们许诺什么,因为他们不需要;不要让桃姐们等待什么,因为等不过时间;不要让桃姐们遗憾什么——只需平日里我们多拨一通电话,多回一次家就餐,多一点时间陪他们闲谈。足矣。
《桃姐》向观众揭示了桃姐的精神世界,也展现了Roger的所作所为。我想,我们的桃姐和将成为桃姐的我们,皆不愿在天堂才能领略爱的风景——爱与被爱是人间的事,每个人都希望真切的感受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