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请问这位不担忧的家长,您为什么不担忧手机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观众:智能手机和电玩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毕竟孩子在这个年龄喜欢玩电玩也是自然现象,是合理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杞人忧天,这是不担忧的理由。但我们也要去妥善处理这个事情,比如记录孩子玩电玩的次数、时间和地点,和孩子做一个有效的约定,控制好孩子什么时候玩,玩多长时间,这就可以解决不担忧的问题了。
主持人:您觉得孩子通过自律的方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有没有认为担忧的观众。
观众:我来自山西,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我对这个问题非常担忧,因为手机、电脑都不能很好地引导孩子形成正常的世界观。而且从手机、电脑上得到的碎片化信息,远远不如读书来得那么深刻,读书可以让人对生命有更深的体验。我是非常担忧这个问题,也呼吁所有家长关注这些问题,因为手机、电脑对孩子的影响真的是弊远远大于利。
主持人:谢谢您。您的确是非常担忧。接下来我们就要问台上三位专家,首先有请的是浩途家庭俱乐部创始人海文颖,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海文颖:刚才这位爸爸说他不担心,电子产品是个自然现象,我不认为这是一个自然现象。人类社会有300万年的历史了,最新的数据表明有文明史以来也有8000年了。我们行走过了这么多年的历史,而ipad才出现多长时间?0到6岁的孩子需要一步一步成长,一步一步体会从爬到走到说话到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就像体验从一个猿人逐渐长成正常人的过程。我们是可以给孩子控制环境的,而电子产品,我认为到6岁之后甚至12岁之后,再让孩子接触手机和电脑,也完全来得及。
而且,很多时候,是家长需要ipad,不是孩子需要ipad。当家长需要做自己的事,想有自由时间的时候,就把ipad给了孩子,孩子就不哭不闹了。实际上对于孩子来说,这是父母给他植入了一种行为方式,成为孩子的习惯,而不完全是孩子主动的选择。
主持人:谢谢海老师。在我们这个时代,使用手机和互联网,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那请问利教授,我们的孩子怎样才不会成为手机的俘虏?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够让孩子正确使用手机?
利翠珊:谢谢!父母的担心很自然,这个时代我们担心手机,二十年前我们担心的是电视。以前我们在做学前教育的时候,就不主张花太多时间看电视。现在同样不主张花太多时间在手机上。可是最大的问题是,家长们通常都没有办法以身作则,自己也存在过度使用的问题。
上学期在台湾辅仁大学有一场讲座叫做“3C产品的危害”。我们请一位医学院教授来谈,他给我们老师们做了一些测试题。结果显示,大多数老师都是中度甚至重度的手机使用者。比如时常感觉手机在响,但是拿起来看其实没有在响,很多人都会这样。所以,父母自己都没有办法控制手机使用的时候,要求孩子是有一点难的,我还是强调以身作则很重要。
主持人:没错,我也是重度依赖者。我想问李教授,您觉得当下我们父母怎么做才能一方面正常使用手机,又不至于沉溺于其中呢?
李兆良:我很赞同刚才利教授讲的,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一定要言传身教。最近教育部出台了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家庭教育的第一主体责任人是父母。作为新时代的父母,我认为,有两点要把握好。
第一是有负责任的心态。家长负责任,对孩子的消极影响就会降到最低。家长要管理好自己,做好自己。陪伴孩子的时候一定是高品质的陪伴,而不是一边看微信一边陪伴孩子。
最近美国波士顿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家长、父母长期沉溺于手机,成为手机党、手机控,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情感上的冷暴力,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和亲子沟通,而且会带来孩子成长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会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情感冷漠、情绪焦躁,还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是忽略的,忽视的,没有满足他的心理需求,孩子的心理营养是缺失的。
我特别赞同心理抚养的概念。我认为家庭教育一定要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满足孩子的心理成长需求,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引发孩子成长的内驱力。这样就会让孩子在体验中、在尝试中,自觉、自愿、主动自发地成长,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
第二是新时代的父母一定要体现心成长。父母要有积极的教育心态和教育状态。采用一种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还要使用积极的语言。比如说越不让孩子做的事情,孩子越会做。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在语言规则当中,有这样一个法则,你千万不要想A,你千万不要想A,你千万不要想A,结果A被提到三次,孩子反而更会去想。
联系:张老师18006246359
观众:智能手机和电玩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毕竟孩子在这个年龄喜欢玩电玩也是自然现象,是合理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杞人忧天,这是不担忧的理由。但我们也要去妥善处理这个事情,比如记录孩子玩电玩的次数、时间和地点,和孩子做一个有效的约定,控制好孩子什么时候玩,玩多长时间,这就可以解决不担忧的问题了。
主持人:您觉得孩子通过自律的方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有没有认为担忧的观众。
观众:我来自山西,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我对这个问题非常担忧,因为手机、电脑都不能很好地引导孩子形成正常的世界观。而且从手机、电脑上得到的碎片化信息,远远不如读书来得那么深刻,读书可以让人对生命有更深的体验。我是非常担忧这个问题,也呼吁所有家长关注这些问题,因为手机、电脑对孩子的影响真的是弊远远大于利。
主持人:谢谢您。您的确是非常担忧。接下来我们就要问台上三位专家,首先有请的是浩途家庭俱乐部创始人海文颖,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海文颖:刚才这位爸爸说他不担心,电子产品是个自然现象,我不认为这是一个自然现象。人类社会有300万年的历史了,最新的数据表明有文明史以来也有8000年了。我们行走过了这么多年的历史,而ipad才出现多长时间?0到6岁的孩子需要一步一步成长,一步一步体会从爬到走到说话到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就像体验从一个猿人逐渐长成正常人的过程。我们是可以给孩子控制环境的,而电子产品,我认为到6岁之后甚至12岁之后,再让孩子接触手机和电脑,也完全来得及。
而且,很多时候,是家长需要ipad,不是孩子需要ipad。当家长需要做自己的事,想有自由时间的时候,就把ipad给了孩子,孩子就不哭不闹了。实际上对于孩子来说,这是父母给他植入了一种行为方式,成为孩子的习惯,而不完全是孩子主动的选择。
主持人:谢谢海老师。在我们这个时代,使用手机和互联网,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那请问利教授,我们的孩子怎样才不会成为手机的俘虏?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够让孩子正确使用手机?
利翠珊:谢谢!父母的担心很自然,这个时代我们担心手机,二十年前我们担心的是电视。以前我们在做学前教育的时候,就不主张花太多时间看电视。现在同样不主张花太多时间在手机上。可是最大的问题是,家长们通常都没有办法以身作则,自己也存在过度使用的问题。
上学期在台湾辅仁大学有一场讲座叫做“3C产品的危害”。我们请一位医学院教授来谈,他给我们老师们做了一些测试题。结果显示,大多数老师都是中度甚至重度的手机使用者。比如时常感觉手机在响,但是拿起来看其实没有在响,很多人都会这样。所以,父母自己都没有办法控制手机使用的时候,要求孩子是有一点难的,我还是强调以身作则很重要。
主持人:没错,我也是重度依赖者。我想问李教授,您觉得当下我们父母怎么做才能一方面正常使用手机,又不至于沉溺于其中呢?
李兆良:我很赞同刚才利教授讲的,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一定要言传身教。最近教育部出台了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家庭教育的第一主体责任人是父母。作为新时代的父母,我认为,有两点要把握好。
第一是有负责任的心态。家长负责任,对孩子的消极影响就会降到最低。家长要管理好自己,做好自己。陪伴孩子的时候一定是高品质的陪伴,而不是一边看微信一边陪伴孩子。
最近美国波士顿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家长、父母长期沉溺于手机,成为手机党、手机控,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情感上的冷暴力,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和亲子沟通,而且会带来孩子成长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会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情感冷漠、情绪焦躁,还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是忽略的,忽视的,没有满足他的心理需求,孩子的心理营养是缺失的。
我特别赞同心理抚养的概念。我认为家庭教育一定要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满足孩子的心理成长需求,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引发孩子成长的内驱力。这样就会让孩子在体验中、在尝试中,自觉、自愿、主动自发地成长,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
第二是新时代的父母一定要体现心成长。父母要有积极的教育心态和教育状态。采用一种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还要使用积极的语言。比如说越不让孩子做的事情,孩子越会做。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在语言规则当中,有这样一个法则,你千万不要想A,你千万不要想A,你千万不要想A,结果A被提到三次,孩子反而更会去想。
联系:张老师18006246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