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吧 关注:152,094贴子:7,249,042
  • 0回复贴,共1

【意境出句】学习交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吐槽两句,发帖必带前辍这样的破规矩该改一改了,应循自愿的原则,因为期期几个前辍不能囊括所有帖子内涵。当然也包括发主题帖必镇楼这样的破玩意儿亦可有可无,因为我书读得少,拿不出镇楼的东东。
[番外]照例胡绉两句假装有镇楼:
书到用时方恨少
为续新联强说愁
作为一个刚摸到对联门槛的业余爱好者,我的观点未免肤浅,不足或是不对的地方可指正,但勿喷。
对联也称楹联俗称对子,不能说是谁发明了对联,只能说对联这种艺术形式是上古文明传承积甸的文化结晶。它来源于古人的劳动和生活,极具趣味性和实用性,能够雅俗共赏因而不仅可以阳春白雪的附庸风雅亦可以是下里巴人的柴米油盐从而受众广泛,这也是我喜欢它的原因,但这喜欢也仅限于业余爱好而已,故此本人以下所述仅属个人感悟体会,不敢求同,但勿喷,勿喷,重要的话说三遍。
先简述对联的起源:
相传早期的对联是源于古人用于避邪的,桃木在古人看来具有驱邪作用,再在其上刻“神荼”、“郁垒”以求平安,后逐渐在其上刻些吉祥用语,这就是对联的雏形,王安石诗《元日》中“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的符”这句便很好的印证了对联源自桃符的证据。及至五代后蜀孟昶以一纸“新年纳余庆,佳节好长春”而形成以纸记载的第一副对联,自此至宋朝对联才真正得名并盛行于世。
接下再说些基本要点:
对联应仄起平收,这是最起码的知识,但这不是绝对的。如分别以“天”“地”两字收尾的对句中地是仄声而天为平声,然而以地字尾为上联明显不合上天下地的自然规律,是故,什么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区别对待。
律也一样,合律也是评判对联的一项标准,但也不是唯一标准,因为意境才是寓象的最终目标,换句话说就是意境是为寓象服务的。当特定的寓象必须由指定意境时那么意境合寓才是首选合律次之,当然这也仅限于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一般情况下当以合律为佳。
这才是本帖的重点,即特定寓象必须要指定条件来为其服务。
什么是特定寓象?世间包罗万象,我之所习不过皮毛,不敢概而论之,只能以所知点滴抛砖引玉,以此作为学习,还靠各位大神补充指正为好,这才是写这帖子的目的。
先来看下面对句
小园幽处梅韵长
蟾宫频传桂花香
(Ps楼主深知自己不识音律,这是硬伤,没法治,有劳大神指教对出句出律否,合律否?)
抛开格律不说,小园对蟾宫(小园指梅园,宋咏梅诗人林逋。这个小字不作大小解)专属名词对专属名词,幽处对频传偏正词对偏正词,梅对桂植物名对植物名,长对香形容词对形容词,基本无硬伤,暂算工对。果真算工对么?其实不然,真正问题恰好出现在桂对梅上面(前题还是暂且不论律),出句主体梅属岁寒三友(松、竹、梅)或是四君子(梅、兰、竹、菊),那么对句就只能用松、竹、兰、菊这四种植物之一,而桂不在其列,这就不搭。虽然没有明文规定非要如此匹配,但这算是一种约定俗成,是基础必须掌握,没有基础的创作再灿烂也是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不可取也。
蟾宫频传桂花香”这句虽然略有不妥,但还不算太出格。前些天浏览帖子竟然发现有人以柳寄秋愁这样的题法就要闹笑话的了。众所周知,柳这个寓体它只能是指春景或离别,愁情肯定是有的,那也只能是离愁;秋愁这一说法于柳来说是不成立的,是病句。
在此慎重地向那位朋友道歉,我提这事并不是为了表示比您高明或是多有水平,只不过恰好用这个例子来对我的体会作个佐证,有错不纠除了误人子弟再无是处,还望见谅海涵!
对联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包容万象,融诗词格律颂之朗朗上口,兼与书法传世则形神皆备,更别说其中文字精简洗炼,用典雅俗共赏,修辞手法变化多端,机关机巧寓境高远,非有深厚的国学底蕴是难以驾驭的,所以可以说对联是值得穷毕身精力去研究的,而像我这样的门外汉也仅算摸到了点门槛,以管窥豹,略知皮毛而已。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12-25 21:1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