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派的由来
敦煌衍派就是指洪氏。
洪氏,是个颇有历史渊源的族姓,对此,洪氏后人每引以为自豪,而代代相传。南宋孝宗时的宰相洪适(洪皓长子),在《盘州文集》中记载自己的先世说:洪氏之先,盖共工之后也。昔包羲氏既,共工氏以水德伯九域,共氏其后也。后世避怨加水为洪氏。在三国孙吴时,书於史者曰明、曰进、曰庐江太守矩;在唐时有集贤学士孝昌,居于盱眙,又自盱眙迁其家于歙之黄墩。
《敦煌郡洪氏通宗谱》载:共勋,字正茂,东汉永和间,年少举忠勇,从李固征蛮夷,进计服之,李固表为平北校尉。后又以平黄巾功,封武阳侯。子曰普,世居敦煌,为灵帝从官。宦官曹节等与朱瑀矫诏杀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普惧祸及于己,与父偕隐,以上世有水德,加水“共”左,改姓为洪,此共洪始祖也。
洪姓自东汉共勋平定北方,为平北校尉,可能是镇守西北边边疆的一位将领,敦煌郡在甘肃西部,是汉朝的西北军事重镇,共勋居住敦煌,繁衍生息,至共普时改姓洪,故以“敦煌”作为洪氏的郡望。“郡望”,即一郡有名望的大族。因此,后来的洪姓都冠以“敦煌”的郡望,一,显示自己家族的非凡声望,二,表示自己的祖先是从敦煌发家的。树有根,水有源,这便是洪氏的根源。
墩煌衍派的追溯
洪姓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传说源自共工氏。共工是尧帝时的水官。《书·尧典》载: "共工方鸠亻孱功。"东汉郑玄《注》曰:"共工,水 官名。其人名氏未闻,先祖居此官, 故以官氏也"。认为洪氏源自共工的最早文献是唐元和年间林宝著的《元和姓纂》:"共工 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为洪氏。"共工之后所建的共国,在今甘肃泾川县北,后为周文王所灭。但宋代学者洪迈在他所著的《容斋随笔》说:"姓 氏之书,大抵多谬误"。又说:"《元和姓纂》,诞妄最多"。极力否定《元和姓纂》中关 于"共工之后避仇改洪姓"之说。他认为,洪氏源出于共工,"本曰'共',《左传》所书 晋左行共华,鲁共刘,皆其裔也。后又推本水德之绪加水于左而为'洪'云"。另,今河南辉县西周时曾是功臣的封国,也称"共国",后来为卫国兼并。共姓后代在姓氏旁加水,改为洪姓后,不断西迁,秦汉以后,定居于汉中一带,尔后又迁徙蕃衍于甘肃敦煌 ,故以敦煌为堂号。至唐代,洪氏后裔分二派南迁。一派居安徽歙县(后南迁江西乐平), 一派居河南光州固始。宋以后,又不断向东南一带迁徙,足迹遍及江南各省。?另有一派是避讳改姓洪的。历史上曾有弘氏、宏氏,因避北魏文帝拓跋弘,孝文帝元宏,唐明皇李隆基字宏犹的名讳而改姓洪的。
洪姓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敦煌(今属甘肃)、豫章(今属江西南昌)、宣城 (今属安微)、武荣翁山(简称"翁山",今属福建泉州)等郡望。
洪姓入闽
关于洪姓入闽的记载,主要见于各地族谱。其主要途径及时间如下:
宗总章二年(669),河南光州固始县58姓军校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相传其中有洪有道,后裔居闽中、闽南一带。又据传唐末五代,有河南光州固始人洪十四郎(朝奉)偕二子随王审知入闽,驻武荣泉山,后迁居晋江英林。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江西乐平人洪皓之弟洪皎丞福州府。后其长子迁居建宁府。次子洪道于南宋年间遵父训移居同安小嶝岛。
南宋乾道五年(1169),江西乐平人洪迈(洪皓之子)知泉州府,其子十九郎暨诸从兄弟十六郎、十七郎、十八郎随洪迈到泉州,后裔分居武荣石竹(今南安丰州)、同安柏埔、金门烈屿等地。宋乾兴元年(1022),江苏吴县人洪仁王遂任长泰知县,其后裔定居长泰县。洪仁璲被尊为洪氏开漳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