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桂堂吧 关注:252贴子:205
  • 9回复贴,共1
闽南洪氏堂号“敦煌衍派”和“燉煌衍派”同指西北敦煌郡,为什么有写“燉煌衍派"?敦:厚重,燉:与炖同音同义,两字音义也不同,求高人释解!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1-10 08:00回复
    请大神释解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1-16 02:35
    回复
      两个多月没见动静。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3-30 03:05
      回复
        衍派的由来
        敦煌衍派就是指洪氏。
        洪氏,是个颇有历史渊源的族姓,对此,洪氏后人每引以为自豪,而代代相传。南宋孝宗时的宰相洪适(洪皓长子),在《盘州文集》中记载自己的先世说:洪氏之先,盖共工之后也。昔包羲氏既,共工氏以水德伯九域,共氏其后也。后世避怨加水为洪氏。在三国孙吴时,书於史者曰明、曰进、曰庐江太守矩;在唐时有集贤学士孝昌,居于盱眙,又自盱眙迁其家于歙之黄墩。
        《敦煌郡洪氏通宗谱》载:共勋,字正茂,东汉永和间,年少举忠勇,从李固征蛮夷,进计服之,李固表为平北校尉。后又以平黄巾功,封武阳侯。子曰普,世居敦煌,为灵帝从官。宦官曹节等与朱瑀矫诏杀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普惧祸及于己,与父偕隐,以上世有水德,加水“共”左,改姓为洪,此共洪始祖也。
        洪姓自东汉共勋平定北方,为平北校尉,可能是镇守西北边边疆的一位将领,敦煌郡在甘肃西部,是汉朝的西北军事重镇,共勋居住敦煌,繁衍生息,至共普时改姓洪,故以“敦煌”作为洪氏的郡望。“郡望”,即一郡有名望的大族。因此,后来的洪姓都冠以“敦煌”的郡望,一,显示自己家族的非凡声望,二,表示自己的祖先是从敦煌发家的。树有根,水有源,这便是洪氏的根源。
        墩煌衍派的追溯
        洪姓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传说源自共工氏。共工是尧帝时的水官。《书·尧典》载: "共工方鸠亻孱功。"东汉郑玄《注》曰:"共工,水 官名。其人名氏未闻,先祖居此官, 故以官氏也"。认为洪氏源自共工的最早文献是唐元和年间林宝著的《元和姓纂》:"共工 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为洪氏。"共工之后所建的共国,在今甘肃泾川县北,后为周文王所灭。但宋代学者洪迈在他所著的《容斋随笔》说:"姓 氏之书,大抵多谬误"。又说:"《元和姓纂》,诞妄最多"。极力否定《元和姓纂》中关 于"共工之后避仇改洪姓"之说。他认为,洪氏源出于共工,"本曰'共',《左传》所书 晋左行共华,鲁共刘,皆其裔也。后又推本水德之绪加水于左而为'洪'云"。另,今河南辉县西周时曾是功臣的封国,也称"共国",后来为卫国兼并。共姓后代在姓氏旁加水,改为洪姓后,不断西迁,秦汉以后,定居于汉中一带,尔后又迁徙蕃衍于甘肃敦煌 ,故以敦煌为堂号。至唐代,洪氏后裔分二派南迁。一派居安徽歙县(后南迁江西乐平), 一派居河南光州固始。宋以后,又不断向东南一带迁徙,足迹遍及江南各省。?另有一派是避讳改姓洪的。历史上曾有弘氏、宏氏,因避北魏文帝拓跋弘,孝文帝元宏,唐明皇李隆基字宏犹的名讳而改姓洪的。
        洪姓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敦煌(今属甘肃)、豫章(今属江西南昌)、宣城 (今属安微)、武荣翁山(简称"翁山",今属福建泉州)等郡望。
        洪姓入闽
        关于洪姓入闽的记载,主要见于各地族谱。其主要途径及时间如下:
        宗总章二年(669),河南光州固始县58姓军校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相传其中有洪有道,后裔居闽中、闽南一带。又据传唐末五代,有河南光州固始人洪十四郎(朝奉)偕二子随王审知入闽,驻武荣泉山,后迁居晋江英林。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江西乐平人洪皓之弟洪皎丞福州府。后其长子迁居建宁府。次子洪道于南宋年间遵父训移居同安小嶝岛。
        南宋乾道五年(1169),江西乐平人洪迈(洪皓之子)知泉州府,其子十九郎暨诸从兄弟十六郎、十七郎、十八郎随洪迈到泉州,后裔分居武荣石竹(今南安丰州)、同安柏埔、金门烈屿等地。宋乾兴元年(1022),江苏吴县人洪仁王遂任长泰知县,其后裔定居长泰县。洪仁璲被尊为洪氏开漳始祖。


        IP属地:福建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8-07-30 13:17
        收起回复
          衍派指姓氏的发源或渊源,支脉,与传芳是姓氏中的两个方面。我们这一支的望出(郡头)是敦煌。为什么会有三个望出呢?这是有历史原因的。一是敦煌。秦汉之际,皆居共城。共城,查《辞海》,是古国名,有二。其一,在今甘肃泾川北。另一处在今河南辉县,西周时为共伯封国。这里应该是甘肃泾川北。孝武开河北之地,置敦煌张掖酒泉郡,徙郡国豪杰以实之,洪氏迁于敦煌,因以敦煌为郡。二是豫章。关于豫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晋武帝时,平公自青州迁彭城,封下邳侯,因居之。晋永嘉之乱,八世祖大司农稚公自下邳迁丹阳;至十二世晞公镇守豫章(今江西南昌),又从丹阳迁豫章。第二种说法是,隋唐以后,洪氏称盛于皖、赣一带。南北朝时由于战乱,从而导致民族大迁移,把过去繁衍于北方的洪氏带到了南方。
          江西九江郡,甘肃敦煌郡,湖北通城、赤壁、咸宁,郧县;福建泉州等地洪族字辈:玉蔚献师知杰乾士炳彦皓适樇伯菕原仲明均和隆庭胜琇友简正良其楞景文启达定高攀科登翰苑班声华光简册勋业羡人寰忠孝传家昌诗书育圣贤功成封自远悠久应如山祖德泽惠厚荣发万世绵;传到至今为42世孙。
          上古时期的共工,于4200年前被虞舜流放到幽州。洪姓形成后,直至汉代,主要是在其发祥地今河北、河南、辽宁一带发展繁衍。据《元和姓纂》所载,三国东吴庐江(今属安徽省)太守洪矩是宣城人,唐代有“清河丞洪孝昌,代居舒州(今安徽舒城),状称矩后”。由此可见,三国时期洪姓已有徙居安徽者。唐高宗总章年间,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随从陈氏父子戍闽的中原将士两次共约7000人、64姓,其中有洪姓落籍福建,这当是洪姓最早入闽者。唐玄宗时,豫章宏姓为避讳改姓洪,加之唐末世居徽州婺源(今属安徽省)黄荆墩的洪姓为避战乱行徙于饶州乐平(今属江西省)之东,凡七百余家,世代读书耕桑,逐渐昌盛为洪姓豫章郡望。《姓氏考略》说洪姓“望出敦煌、豫章、宣城”。望即郡望或地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这说明唐代及其以前,洪姓不仅称盛于安徽、江西,而且甘肃还有一支比较兴旺。常州洪姓由洪察而改,子子舆,孙经纶皆显贵于当朝,并沿袭洪姓未改。
          隋唐以后,洪姓称盛于皖赣一带。
          北宋初,江西乐平的一支洪姓入迁福建宁化,后又派分出两支,一迁广东海阳汤田,旋迁嘉应州(今梅州);一迁丰顺丰良布心、留隍、潭江,再迁嘉应州石坑(今梅州市梅县区石坑镇)玉坪(奉洪贵生为开派祖)。
          明初,山西洪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陕西、湖北、江苏等地。清代,南方各省含台湾、北方各省含甘肃、新疆皆有洪姓人居住。
          如今,洪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江苏、浙江等省为多,上述两省之洪姓约占全国汉族洪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洪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七位的姓氏百家姓排行九十九名,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六。
          汉朝迁移到甘肃敦煌之后,因为敦煌为郡,所以已敦煌郡为洪氏分支堂号为敦煌堂或(西交堂)(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1]
          南宋洪皓双忠堂分支为敦煌堂分堂。


          IP属地:福建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8-07-30 13:17
          回复
            难道你真信分姓说?


            IP属地:广东6楼2018-09-19 05:58
            回复
              大丁公乃初唐潮州军事洪瑀公(洪氏二十一世)之孙,唐朝中书省断事洪适公(洪氏二十二世)之子,唐朝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生于福建甫田,幼承家学,聪慧过人,十七岁高中进士,二十三岁官至工部尚书,为官秉公,为人刚正,终得罪权贵而被朝庭贬为潮州刺史。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20-08-21 23:25
              回复
                我们潮汕洪氏始祖洪大丁公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20-08-21 23: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