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竹笛易犯的通病及纠正的方法作以下几点介绍。
1。漏气
一般来说,吹笛时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漏气”现象,只是“漏”的多少存在区别而已。如在乐曲进行中使听众明显听出“弗弗”声,严重时“弗弗”的漏气声超过了乐音,使乐音模糊不清,就成了毛病。
漏气通常是由于嘴唇与笛吹孔摆放的位置不正确,口劲控制不住口风(特别是吹高、强音时)及口唇肌肉疲劳而造成。
纠正的方法是:
(1)使嘴唇与吹孔的位置摆放正确,让气息对准吹孔边棱,减少气息与吹孔外边缘的摩擦。
(2)加强对口风、风门、口劲的协调配合锻炼,使吹奏高音、强音时能运用自如。
(3)练习一定的时间后,休息一会儿,再继续练习,坚持长音及缓慢练习曲的练习,增加口劲的力度。
2.送音
有的人吹完一乐句时,习惯性地将舌头向口外一伸(与吹火煤子相似),造成一种突然停顿的感觉,这样会破坏整个乐曲的连贯性。
这是由于缺乏正规训练而养成的一种不良习惯,可用下述方法加以纠正:
(1)当吹完一乐句时,有意识地控制舌头的动作,防止舌头向口外伸,时间一长,就会改掉这种坏习惯。
(2)当吹完一乐句,先停口风,换气后再往下吹奏,也可改掉这毛病。 3.吸气有声 吹奏中,多因用鼻子急促吸气振动声带或舌头在口腔内阻碍气流流动所致。
纠正的方法是:
(1)按正确的呼吸方法即胸腹式呼吸法进行练习,口鼻同时吸气,以口吸为主。
(2)吸气时喉头放松,避免声带振动。
(3)吸气时将舌头平放于口腔内,不要卷曲。
4.呼气有声
有的人吹奏时,嗓子发出“吼吼”声。这是嗓子过分紧张所致。
吹奏时尽可能放松喉头、声带,使气息的呼出与正常呼吸类似,“吼吼”声就会消失。
5.舌舔吹孔
有的人吹笛时,为了寻找吹孔的位置,将舌头伸出口外舔吹孔,这不仅形象不美,而且在吹奏进行中会影响音乐效果(出现类似“送音”所产生的效果)。
纠正的方法是:
(1)对着镜子练习,用眼睛观察口形、位置,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好的习惯。
(2)如果一时找不准吹孔位置,可用下唇试探,但动作尽量小一些。
6.脚打节拍或身体摇晃
吹奏者缺乏内心节奏感所造成。这种仅依靠外在动作建立的节奏感觉,往往与乐曲所需要的节奏不相吻合。
平时加强视唱练耳的训练,增加内心节奏感,是有效的解决办法。
在独奏、伴奏、合奏中,遇个别难度较大的节奏,用脚轻轻打拍子也是可以的,但动作应尽量小,自己能感觉到也就行了(一般都是用脚前部在鞋内打节奏),切忌发出拍打的声音。
7.随意换气
吹奏时不按乐曲的分句要求换气,层次、段落不清,一般来说是缺乏正规训练所致。
当拿到一首练习曲或乐曲时,根据乐句的要求标好换气记号,练习时严格按照划好记号的地方去换气。练习曲、乐曲吹多了,也就逐渐掌握了换气的规律性,以后即使不标换气记号,换气也会处理得游刃有余了。
8.手指在音孔上乱动
有的人吹笛,习惯于手指在音孔上乱动,使乐曲中出现许多不应有的音符,变得油腔滑调,破坏了乐曲的风格。
初学的同志,应严格按照曲谱进行练习,即使学到一定程度且有一定处理能力的同志也应该注意,加花、变奏不得超出乐曲的要求及风格之外。
9.口形不正
有些同志不注意口形与位置,一开始就没摆放正确,时间一长,由于上下嘴唇用力不一致,便形成歪的口形。
初学者应特别注意口形与位置,唇位不要置偏。如已形成歪嘴的习惯,应对着镜子找准唇位进行练习。开始会感到不习惯,甚至大量漏气而吹不响,但不要急燥,耐心地练习下去,就会慢慢地改正过来。
10.演奏时闭眼
在练习或演奏时,有些同志往往情绪一上来就闭上双眼,自我陶醉一番。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倘若闭上眼晴,就无法用眼神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理解与内心的感情了,更谈不上与其他演奏人员进行感情上的交流了。
演奏者应明白眼神在表现乐曲中所起的作用,同时注意在演奏中加强与其他演奏人员乃至观众的感情交流,控制不必要的闭眼式的自我陶醉方式。
洪安宁先生是安徽师范大学的笛子教授,安徽省民族管乐协会的副会长。 一直辛勤执教于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洪安宁是当代南派笛子宗师陆春龄先生的嫡传弟子,也是已故尹明山、王兴奎等皖派笛师的主要传人。他致力于笛坛教学50年来,以笛艺教人,因材施教,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笛子演奏家和教育家。 他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著名的古龠 演奏家 刘正国先生就出自他的门下。洪安宁先生于2016年7月25日16时逝世,享年78岁。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管文娟管乐飞扬(gwjgyfy)16.7.29
1。漏气
一般来说,吹笛时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漏气”现象,只是“漏”的多少存在区别而已。如在乐曲进行中使听众明显听出“弗弗”声,严重时“弗弗”的漏气声超过了乐音,使乐音模糊不清,就成了毛病。
漏气通常是由于嘴唇与笛吹孔摆放的位置不正确,口劲控制不住口风(特别是吹高、强音时)及口唇肌肉疲劳而造成。
纠正的方法是:
(1)使嘴唇与吹孔的位置摆放正确,让气息对准吹孔边棱,减少气息与吹孔外边缘的摩擦。
(2)加强对口风、风门、口劲的协调配合锻炼,使吹奏高音、强音时能运用自如。
(3)练习一定的时间后,休息一会儿,再继续练习,坚持长音及缓慢练习曲的练习,增加口劲的力度。
2.送音
有的人吹完一乐句时,习惯性地将舌头向口外一伸(与吹火煤子相似),造成一种突然停顿的感觉,这样会破坏整个乐曲的连贯性。
这是由于缺乏正规训练而养成的一种不良习惯,可用下述方法加以纠正:
(1)当吹完一乐句时,有意识地控制舌头的动作,防止舌头向口外伸,时间一长,就会改掉这种坏习惯。
(2)当吹完一乐句,先停口风,换气后再往下吹奏,也可改掉这毛病。 3.吸气有声 吹奏中,多因用鼻子急促吸气振动声带或舌头在口腔内阻碍气流流动所致。
纠正的方法是:
(1)按正确的呼吸方法即胸腹式呼吸法进行练习,口鼻同时吸气,以口吸为主。
(2)吸气时喉头放松,避免声带振动。
(3)吸气时将舌头平放于口腔内,不要卷曲。
4.呼气有声
有的人吹奏时,嗓子发出“吼吼”声。这是嗓子过分紧张所致。
吹奏时尽可能放松喉头、声带,使气息的呼出与正常呼吸类似,“吼吼”声就会消失。
5.舌舔吹孔
有的人吹笛时,为了寻找吹孔的位置,将舌头伸出口外舔吹孔,这不仅形象不美,而且在吹奏进行中会影响音乐效果(出现类似“送音”所产生的效果)。
纠正的方法是:
(1)对着镜子练习,用眼睛观察口形、位置,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好的习惯。
(2)如果一时找不准吹孔位置,可用下唇试探,但动作尽量小一些。
6.脚打节拍或身体摇晃
吹奏者缺乏内心节奏感所造成。这种仅依靠外在动作建立的节奏感觉,往往与乐曲所需要的节奏不相吻合。
平时加强视唱练耳的训练,增加内心节奏感,是有效的解决办法。
在独奏、伴奏、合奏中,遇个别难度较大的节奏,用脚轻轻打拍子也是可以的,但动作应尽量小,自己能感觉到也就行了(一般都是用脚前部在鞋内打节奏),切忌发出拍打的声音。
7.随意换气
吹奏时不按乐曲的分句要求换气,层次、段落不清,一般来说是缺乏正规训练所致。
当拿到一首练习曲或乐曲时,根据乐句的要求标好换气记号,练习时严格按照划好记号的地方去换气。练习曲、乐曲吹多了,也就逐渐掌握了换气的规律性,以后即使不标换气记号,换气也会处理得游刃有余了。
8.手指在音孔上乱动
有的人吹笛,习惯于手指在音孔上乱动,使乐曲中出现许多不应有的音符,变得油腔滑调,破坏了乐曲的风格。
初学的同志,应严格按照曲谱进行练习,即使学到一定程度且有一定处理能力的同志也应该注意,加花、变奏不得超出乐曲的要求及风格之外。
9.口形不正
有些同志不注意口形与位置,一开始就没摆放正确,时间一长,由于上下嘴唇用力不一致,便形成歪的口形。
初学者应特别注意口形与位置,唇位不要置偏。如已形成歪嘴的习惯,应对着镜子找准唇位进行练习。开始会感到不习惯,甚至大量漏气而吹不响,但不要急燥,耐心地练习下去,就会慢慢地改正过来。
10.演奏时闭眼
在练习或演奏时,有些同志往往情绪一上来就闭上双眼,自我陶醉一番。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倘若闭上眼晴,就无法用眼神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理解与内心的感情了,更谈不上与其他演奏人员进行感情上的交流了。
演奏者应明白眼神在表现乐曲中所起的作用,同时注意在演奏中加强与其他演奏人员乃至观众的感情交流,控制不必要的闭眼式的自我陶醉方式。
洪安宁先生是安徽师范大学的笛子教授,安徽省民族管乐协会的副会长。 一直辛勤执教于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洪安宁是当代南派笛子宗师陆春龄先生的嫡传弟子,也是已故尹明山、王兴奎等皖派笛师的主要传人。他致力于笛坛教学50年来,以笛艺教人,因材施教,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笛子演奏家和教育家。 他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著名的古龠 演奏家 刘正国先生就出自他的门下。洪安宁先生于2016年7月25日16时逝世,享年78岁。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管文娟管乐飞扬(gwjgyfy)16.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