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历史吧 关注:1,969贴子:65,810

回复:引用资料,列举论述唐朝边疆战争的历史作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的问题纠结在一起,百济、新罗不赘述。


IP属地:江苏47楼2017-02-06 19:33
回复
    平定契丹之战
    摘抄《唐朝边疆战争》原资料分析文里其中几段论述唐军大败契丹的段落:
    唐初,契丹与唐朝保持着藩臣关系。这种关系一直维持到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契丹族酋长窟哥死,继任者阿卜固率领契丹诸部与奚族联合反叛。同年五月,唐高宗遣突厥降将阿史德枢宾领兵讨伐契丹。契丹兵败,首领阿卜固被俘,押送洛阳。唐高宗任命窟哥的两位孙子统领契丹八部。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发生灾荒,营州(治今辽宁朝阳市)都督赵文翙(汉人)不予赈济,还视契丹酋长如“奴仆”,引起强烈反抗,在首领李尽忠率领下,举兵反唐,攻克营州,赵文翙被杀。武则天大怒,派兵镇压,但初失利,“全军皆没”(《资治通鉴·唐纪十一》)。十月,武则天重新组织力量,以江西彭泽县县令狄仁杰为魏州(治今河北大名县)刺史,安定北方。第二年,武则天又任命王孝杰、苏宏晖二将统兵十七万讨伐契丹。随后又几次派兵增援,契丹叛乱被平定。
    唐玄宗前期,国力强盛,开始对边疆用兵。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收复被契丹占据的辽东重镇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七月,唐玄宗命并州(治今山西太原)长史薛之内率军六万,进攻契丹。唐军出檀州(今北京密云)后,顺着滦水河谷先进,突遭契丹军袭击,损失惨重。两年后,东突厥可汗默啜死去,契丹首领李失活失去依靠,率部降唐。唐玄宗封李失活为松漠郡王,营州重新纳入唐朝版图。
    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李失活死去,契丹部将可突于为争夺契丹王位,举兵反唐,逼使唐朝营州都督退入临渝关(山海关)。可突于后来遣使向唐玄宗“请罪”,事情就缓了下来。但他后来又投降突厥,成为侵扰辽东的边患。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六月,唐玄宗再下决心,派遣忠王李浚率领十八总管征讨契丹,第二年正月又增派信安王李祎出兵增援。李祎与幽州节度使赵含章分道出击,在枹白山大败可突于。经此大败,可突于两年未敢入侵扰边。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三月,唐幽州节度使薛楚玉命副将郭英杰率领精兵一万出临渝关,准备出击契丹。可突于引突厥来攻,唐军全军覆没。此后,可突于又屡屡侵掠边境。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新任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大破契丹,可突于被部下所杀。


    IP属地:江苏48楼2017-02-07 18:19
    回复

      @我爱绿色... 使用挽尊卡

      挽回他的尊严!

      效果:汉家历史吧经验-1



      IP属地:广西49楼2017-02-07 22:57
      收起回复
        渤海国存在二百二十九年,传十五主。终唐之世,朝贡不绝。公元926年被辽太祖阿保机攻灭。


        IP属地:江苏52楼2017-02-09 18:55
        回复
          坐等好贴更新


          53楼2017-02-11 22:12
          收起回复
            平定后突厥之战
            后突厥,是东突厥降唐以后,从东突厥上层贵族复辟势力中产生的一股反唐势力,后来成立了后突厥政权。唐朝征服东突厥后,对东突厥实行羁縻政策。既对他们侵扰中原有所防备,又大量任用突厥贵族官员;同时,每年征用大量突厥骑兵用于东征西讨。这种繁重的兵役负担,超出了东突厥百姓正常负担的范围,激起了东突厥百姓的反抗。后突厥反唐势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IP属地:江苏54楼2017-02-12 21:17
            回复
              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冬十月,大漠以南归单于都护府管辖的突厥阿史德·温博·奉职反唐。“阿史德”是姓,“温博”是名,“奉职”是官职。反叛军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苏农等二十四州酋长起而响应,聚众数十万,连克定州(今河北定州)、云州(今山西大同)、原州(今宁夏固原)、庆州(今甘肃庆阳),并鼓动奚、契丹攻掠营州(今辽宁辽阳市)。
              唐高宗先派萧嗣业领兵讨伐,大败而归。又派检校右卫大将军裴行俭领兵三十万讨伐,于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大破后突厥于黑山(今内蒙古乌拉特旗黄河北岸),擒“奉职”阿史那温博,阿史那泥熟匐可汗被部下所杀。


              IP属地:江苏55楼2017-02-12 21:20
              回复
                唐高宗开耀元年(公元681年),正月,原东突厥大可汗颉利之侄阿史那伏念自立为可汗,与阿史德温傅联合入侵唐边境,唐军与之战于长城以北,追击北突厥至横水(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黑河附近),被北突厥打败。这时,检校右卫大将军裴行俭驻于代州泾口(今山西代县西)。裴行俭不出兵,只用间,派人去挑拨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傅的关系,引起两人互相猜忌。秋七月,阿史那伏念就把阿史德温傅捆绑起来,送到裴行俭由帐下,向唐军投降。
                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阿史那骨咄禄利用突厥部众的反唐情绪,正式建立了一个后突厥政权。阿史那骨咄禄是原东突厥大可汗颉利的族人,东突厥南附归唐后,他是云中都督府的首领之一(唐朝命官)。不久逃出云中,纠合六七百人占领了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收集逃散余众五六千人,又结伙抢掠九姓铁勒的马畜,势力逐步壮大,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他的旗帜一经打出,突厥旧部归者万余人。然后在北方草原上东征西讨,最后重新占领了郁督军山支脉乌德健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在此建立了牙帐。他的活动,绝属分裂背叛活动。


                IP属地:江苏56楼2017-02-12 21:25
                回复
                  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骨咄禄死,默啜继立。唐朝内部的问题很多,没有太多精力遥顾北方。默咄可汗势力迅速发展,很快达到拥兵四十万之众。西部尚有西突厥与之对抗,于是竭力向东部扩张,控制地域之广,接近颉利可汗时期。他把统治地域分成东、西两厢,各设一名首领管辖。后突厥实行残酷的奴隶制统治。
                  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唐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于黄河以北、阴山以南,筑东、中、西三座受降城(东城在黄河东北岸内蒙古今托克托县南;中城在今包头市西北;西城在今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三城相距各四百里,置烽堠一千八百座,以将军论弓仁为朔方军前锋游奕使,控制阴山以南地区。这样,后突厥只能侵扰、掠夺西域。


                  IP属地:江苏57楼2017-02-12 21:30
                  回复
                    到了唐玄宗前期(开元年间),唐朝形势转好,与后突厥战事减少,商贸活动活跃起来,后突厥部众纷纷投归唐朝。后突厥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互相残杀。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苾伽可汗被大臣梅禄啜毒死,其子继位,是为伊然可汗。唐玄宗处理这件事从大处着眼,比较大方,专派官员前往后突厥吊唁,并为苾伽可汗建庙树碑。不久,伊然可汗又死,其弟继位,是为登利可汗。登利年幼,由其两位叔叔掌握兵权,称左、右二设。后来登利诱杀右设,左设又攻杀登利,大乱。
                    原隶属于后突厥的拔悉密、回纥、葛罗禄三部乘机独立。


                    IP属地:江苏58楼2017-02-12 21:33
                    回复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率领部众攻杀了后突厥最后一个可汗——白眉可汗,后突厥政权彻底灭亡。
                      后突厥余众悉归回纥。


                      IP属地:江苏59楼2017-02-12 21:36
                      回复
                        终于更新了。先顶,有时间再慢慢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0楼2017-02-12 22:45
                        收起回复
                          平定南诏之战
                          南诏,是唐朝在今云南省西部洱海周围的“乌蛮六诏”之一。“自言哀牢之后”(《旧唐书·南诏蛮传》)。“诏”为“王”或“首领”之意,“六诏”是六个奴隶主政权。
                          唐玄宗前期,与南诏关系良好。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至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蒙舍诏(即南诏)首领皮逻阁在唐朝支持下兼并了其他五诏,合六诏为一,统称南诏。


                          IP属地:江苏61楼2017-02-16 17:52
                          回复
                            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以南诏为国名,迁都太和城(今云南省大理市南太和村)。南诏全盛时期辖有今云南省全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等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心地区农业、手工业较发达,吸收了汉族先进生产技术;但仍使用奴隶劳动。政治上部分采用唐朝的政治制度,曾多次派遣贵族子弟赴成都、长安学习汉族文化。统治集团上层使用汉文。流行佛教。
                            唐玄宗后期,处理南诏问题一连串失策。
                            当时,云南太守张虔陀“矫诈”,不善于处理边疆少数民族关系,“待之不以礼”,同南诏奴隶主发生了尖锐矛盾,引发了战争。天宝九年(公元750年),云南王阁罗凤发兵攻占云南三十二州,杀死云南太守张虔陀。第二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领八万唐军讨伐南诏,将其击败于泸南(今云南姚安县境内)。阁罗凤遣使谢罪,但鲜于仲通此人同样“偏激寡谋”,好走极端,居然囚其来使,进兵大和城,结果反被南诏打败,死六万人。


                            IP属地:江苏62楼2017-02-16 17:56
                            回复
                              南诏从此背叛唐朝,臣服于吐蕃。吐蕃封阁罗凤为赞普钟(吐蕃称弟为“钟”),“号曰东帝,给以金印”(《旧唐书·南诏蛮传》)。
                              这说明,作为一方军事首长,不仅要会打仗,还必须妥善处理打仗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使之服从于、服务于、有利于一个总的目标。否则,仗打得不错,某一件事没有处理好,往往会把战场上得到的胜利化为乌有。
                              在处理南诏问题上,混蛋透顶的是杨国忠。他曾当过剑南节度使,唐玄宗以为他了解南诏情况,他说什么都信。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六月,唐玄宗听信杨国忠建议,派侍御史、剑南留后李宓将兵七万击南诏。阁罗凤诱之深入,至大和城,闭壁不战。宓粮尽,士卒罹瘴疫及饥死什七八,乃引还,蛮追击之,宓被擒,全军覆没。杨国忠“隐其败”,反而向唐玄宗“报捷”,并“益发中国兵讨之,前后死者几二十万人”。大臣们谁都不敢向唐玄宗透露真相。唐玄宗有一天对高力士说:“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这时,高力士才对唐玄宗说了几句挺有分量的真话:“臣闻云南数丧师,又边将拥兵太盛,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得谓无忧也!”说明高力士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唐玄宗的心往下一沉,他不让高力士把这些话对大臣们说,“卿勿言,朕徐思之”(《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唐玄宗事后对云南方向丧师二十多万之事未做任何追查,对高力士所说“边将拥兵太盛”的问题也未采取任何制约措施,他的昏愦放任,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


                              IP属地:江苏63楼2017-02-16 18: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