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公堂
(诸葛亮纪念堂,奉神主像,举行春秋二祭,非宗祠但有宗祠作用)
大公堂始建于元代,坐落在诸葛八卦村的坎宫,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礼制建筑,为江南惟一的武侯纪念堂。
其格局坐南朝北,五进三开间,大门牌楼式,中央歇山式屋顶的正脊高约十米,四个翼角高高翘起,几乎与屋脊齐平,左右两个较低的屋顶也同样潇洒飞扬,檐下用斗拱,黑柱朱楣、重楼叠阁,建筑面积达七百平方米,是全村在外观上最为华丽、最为醒目的建筑。
正门的右侧有一旗杆,旗杆在古代以示举人的象征。正门当中的额坊上方悬挂着“圣旨”和“敕旌尚义之门”横匾。
前院的东南角上,也就是青龙位上,有一座头门,朝向正南,门前植了六株龙柏,以示诸葛氏族在浙江的大六支系繁衍生息之意。在大片粉墙黛瓦和一波碧水的映衬下,这组建筑显得格外绚丽夺目。
走进大公堂的二进,也就是中厅,两旁分别挂着《三顾茅庐》、《巧布八阵图》、《白帝城托孤》等八幅画,记叙着武侯公的生平。
三进,也就是后厅,正太师壁上挂有白底黑字的《诫子书》,作为诸葛氏世世代代的族训。每年春秋二季,太师壁前都要设供桌、香案。
中厅、后厅及两廊,都没有门窗,全部向天井敞开,梁架雄伟,全部露明,内部空间高大宏敞,梁架雕饰华丽。按照当地的传统,大公堂后厅中央的四根前后金柱,分别用柏、梓、桐、椿四种树木制作,谐音为“百子同春”,为的是祈求宗族繁衍。中间的两行柱子上均有漆红底黑字的楹联,内容大都是颂赞诸葛亮或他后裔的德行和功绩。如强调大公堂主题的一副楹联是这样写的:
溯汉室以来,祀文庙、祀乡贤、祀名宦、祀忠孝义烈,不少传人,自有史书标姓氏;
迁浙江而后,历绍兴、历寿昌、历常村、历南塘水阁,于兹启宇,可从谱牒证渊源。
四进,也称拜厅,三面为天井,建筑式样似屋非屋,似亭非亭。据考古专家称,“四梁八柱亭”只有官员及丞相的家族才允许营造,建筑样式在国内也极为罕见。这种建筑具有一种平易安宁的风格,尺度比较小,装饰和雕饰也比较精致。拜厅的左右还有一对小天井,为“明井”,天井有水池,光线明亮柔和,空间更加开敞,造成了亲切之感。
走过这座正方形的拜厅之后,就是最后一进寝室,只有中央一间,进深比较狭长,供奉着诸葛亮神主和画像。原图“文革”时已遗失,现在供奉的武侯公画像是诸葛第五十一世孙女而作。室与前面的大厅对照,这样的建筑处理仿佛也有“前朝后寝”的意味。它的右侧是账房,左侧是厨房,账房是管理机构办事处厨房在祭祀时制作供品、飨宴之类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