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神里清澈的光吧 关注:25贴子:9,117

回复:长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漂泊于大城市的年轻人的未来》
说来惭愧,我自己就是一个离开小县城在大城市里蜗居着忐忐忑忑勉强维持生计的年轻人。我看着自己佯装过来人一样的分析真是感到自己咋那么不要脸。
  当我们还年轻,当我们的父母还身体健康,当我们还没有养育孩子的压力,当我们看到我们的收入依然在不断增长——我们所将要面对的真正的问题还没有到来——那个不可知的未来依旧不可知。
  事实上,这些在大城市的新住者们却都异常焦虑,而且这种焦虑比年轻奋斗的时候更甚——因为他们不知道未来。
  留在在大城市?没有户口,孩子的教育是最主要的问题,迟早要回去高考。家里的父母双亲逐渐年迈需要照顾,而他们却在千里之外。哪怕你有了足够牛逼的经济能力你要把父母全都接到大城市,可是你的父母真的愿意吗?他们一大把年纪了还要再被逼无奈断绝自己所有的熟人联系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而且连医保社保都不一定搞的定。再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落叶归根”是一个人一生的最大理想,可是呢?
  那难道在事业成功之后,赚了钱之后就回老家去?回去干什么呢?当习惯了大城市里的公平竞争和日新月异,回到那个闭塞又处处开后门的小县城,我们真的能适应吗?我们明明可以再努力一下就获得更大的成功,为什么就放弃了呢?
  我们赚了钱回到小县城做什么呢?如果你是做互联网、做营销公关、做新闻媒体等等的工作,你回到小县城面对的是一片无助与迷茫。你把赚来的钱投资搞个小饭馆?开个小超市?或者托后门去去当地的事业单位挂个职位?呵呵,你一个离开家乡十几年人,根本无法再重新回来融入当地的圈子。
  那么,未来究竟在哪里?
  答案就是,根本没有未来。
  未来和你的奋斗、你的收入无关,和你能不能买得起大城市的房子无关,和你有多少的积蓄无关(那1%的超级富豪暂且不论),你所面临的是一个矛盾,一个来自于你的家庭的压力,来自于这个国家这种制度的限制的矛盾:就如同我之前所说的一样,你以为你足够努力就能获得自由,但其实,有一个巨大的透明的网在限制着你——这就是你所背负的家庭——你的父母、你的爱人的父母、你的孩子——虽说父母是无私的,但你的父母绝不应当为了你的梦想和选择而失去自己的生活——还有你所面临的制度:户口的难题、看病的难题、买房的难题——一切的难题你无法解决。
  但你如果回到家乡呢?就如同三十多年以前那样,你在计划中长大,然后接收了国家分配给你的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那时候你生活在一个极其稳定的,几乎一成不变的年代。人们各司其职,各得其所,没有变革,没有挑战,当然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个人服从国家安排,服从组织分配,那个年代差不多就是这样,可以一眼望穿自己的人生去向。组织会帮你安排好一切:吃食堂,住宿舍。而你也不用为孩子的事情操心,反正孩子的成长路径也和我一样而已——那个时候,你也不会羡慕所谓的大城市,一来你根本没有资格去大城市工作;二来所谓的大城市,也并没有多少更繁华的地方——也许这种生活也是不错的,这可能是就是如今很多人想要的稳定、文艺而小资的生活——然而,这种病态的稳定带来的却是普遍的贫穷与人性的压抑——于是这种制度这种生活,轰然倒塌。
  在那个时代,以为自己可以稳定一辈子的年轻人们,在这一套生活规则倒塌的时候迷茫无措,他们觉得自己被骗了——但其实,只是自己的内心骗了自己。
  三十多年前,那些拿着铁饭碗的年轻人,永远都不会想到下岗和破产,永远不会想到股市和理财,永远不能理解为什么房子是商品,永远不能明白为什么会出现北漂一族。这就是变化啊,永恒的变化。
  理解我所说的了么?我不知道漂泊在大城市的最终未来在哪里,因为我所有的分析、研究、展望都只能是基于现有的生活模式和制度去分析:但是变化实在太快了,这个国家正在艰难地转身,我永远都不知道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后世界的样子——哪怕我翻开历史,哪怕我从经济角度去分析,我也不知道——历史哪怕再相似,也不会永远都一模一样。
  所有怎么办呢?我取了一个这样的标题,然后自言自语说了一堆没用的废话?
  但这些,真的不仅仅是废话。
  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你想要生活得更自由,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不安。你想要稳定与安全,就必须按耐自己躁动的心。这是常识而已,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自己的选择,只能自己来做,并且对你所做的选择负责——这就是生活。
  未来不可知,未来不可期,哪怕是邓公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说要“摸着石头过河”,无论用什么方式过河,我们只要到对岸去就好了,而对岸是什么?对岸就是快乐与幸福。
  战乱中长大的40后当时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经历了饥饿和贫穷的50后当时也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以为把握了未来的60后却不小心失去了未来,再大变革中成长的70后当时也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但现在回首过去,这一切都太清晰了——在大城市中用青春交换梦想的80后、90后的未来到底在哪里?也许,二十年后,就清晰了。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个时代有最好的自由和财富;这是最坏的时代,这个时代有最多的迷茫和焦虑。但无论如何,我们无法选择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能做的,只是努力做好当下,保持自己当下的快乐与激情,仅此而已。至于,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向前,其实鲁迅早就说过了:这个世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52楼2017-04-10 10:27
回复
    《不敢赌 + 放不下 = 穷人》
    很多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对于恐惧电脑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插上电源,开机!而对于想要创业的穷人来说,什么也别想,干起来再说!
    干任何事都是需要条件的,而使这些条件具备往往会耗费许多精力,拖延漫长时间,有时还没等到条件成熟,周边环境已经变化,旧条件没达到,新问题又冒出来,结果还是下不了手,最终不了了之。
    干起来再说,边干边寻找机会,边干边创造条件,边干边修正,边干边完善,你是穷人你怕什么!只要大方向是对的,也许最初看起来没有希望的事,最终就有了好的结果。穷人一生都在等待,等所谓的机会,等条件成熟,头发等白了,心也等老了,既使条件成熟了,你也懒得干了。机会不是等出来的,是干出来的!
    人生一场赌
    穷人遇事爱说赌一把,人生一场赌,这是一种态度。
    赌是最能看出一个人性格的,面对直接的利害得失,必须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哪怕你不选择,也是一种态度,也要承受后果,你既然入了局,就必须接受考验。
    其实穷人最应该赌的就是命运:难道我永远就是穷人?
    有一个富人,他的成功是从买房地产开始的。当他决定要去买一个房地产作为投资的时候,他首先是买了一个课程,三百八十五美金的一个课程,去学房地产。他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去看所有能购买的房地产,而此时他的朋友正在海边玩冲浪,或者是打高尔夫球,或者是喝酒。六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目标,他的第一个房地产花了一万八千元,只付了十分之一的预付款,那也是跟人家借来的,所以事实上一分钱都没投进去。他尝到了甜头,又去借了两个一万八千元的美金,这样,就有了三座同样的投资了。过了一年,他投资的房产增值了,每个都卖了四万八千元,加起来赚了九万美金。他又以这些利润,又买了许多其他的房地产。
    这听起来有点像个神话,咱们姑且不去挤他的泡沫,至少这种方式是可以借鉴的。只不过你得付出代价,放弃你的休息和娱乐,当你的朋友在牌桌前激战时,你得坐到书桌前;当你的亲友去旅游时,你得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转悠,调查市场,寻找机会。
    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成为富人以后,你可以不工作,只干自己喜欢的事,但在此之前,你必须比别人辛苦更多。
    在同样的环境中,为什么有的人穷,有的人却相对富一些呢?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差别不是高矮胖瘦,也不是单眼皮和双眼皮的问题,而是知识、性格和思想。
    素质创造财富
    一般人眼中,拾破烂的一定是穷人,想靠拾破烂成为百万富翁是近乎天方夜谈的事。可是,真就有人做到了。
    沈阳有个以拾破烂为生的人,名叫王洪怀。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收一个易拉罐,才赚几分钱。如果将它熔化了,作为金属材料卖,是否可以多卖些钱?他于是把一个空罐剪碎,装进自行车的铃盖里,熔化成一块指甲大小的银灰色金属,然后花了六百元在市有色金属研究所做了化验。化验结果出来了,这是一种很贵重的铝镁合金!当时市场上的铝锭价格,每吨在一万四千元至一万八千元之间,每个空易拉罐重十八点五克,五万四千个就是一吨,这样算下来,卖熔化后的材料比直接卖易拉罐要多赚六七倍钱。他决定回收易拉罐熔炼。
    从拾易拉罐到炼易拉罐,一念之间,不仅改变了他所做的工作的性质,也让他的人生走上另外一条轨迹。
    为了多收到易拉罐,他把回收价格从每个几分钱提高到每个一角四分,又将回收价格以及指定收购地点印在卡片上,向所有收破烂的同行散发。一周以后,王洪怀骑着自行车到指定地点一看,只见一大片货车在等待他,车上装的全是空易拉罐。这一天,他回收了13万多个,足足二吨半。
    向他提供易拉罐的同行们,卸完货仍然又去拾他们的破烂,而王怀洪却彻底变了。
    他立即办了一个金属再生加工厂。一年内,加工厂用空易拉罐炼出了二百四十多吨铝锭,3年内,赚了270万元。他从一个“拾荒者”一跃而为百万富翁。
    一个收破烂的人,能够想到不仅是拾,还要改造拾来的东西,这已经不简单了。改造之后能够送到科研机构去化验,就更是具有了专业眼光。至于600元的化验费,得拾多少个易拉罐才赚得回来哟,一般的收荒匠是绝对舍不得的,这就是投资者和打工者的区别。虽然是个拾荒匠,却少有穷人的心态,敢想敢做,而且有一套巧妙的办法,这种人,不管他眼下的处境怎样,兴旺发达那只是迟早的事。
    穷人的一本万利
    穷人即使有钱,也舍不得拿出来,他总怕钱飞了,又回到穷日子去,即使终于下定决心投资,也不愿冒风险,最终还是走不出那一步,还是紧紧抱着自己的钱,少用就等于多赚。
    穷人最津津乐道的就是鸡生蛋,蛋生鸡,一本万利……但是建筑在一只母鸡身上的希望,毕竟是那样脆弱。在渐渐成熟的商品社会,利益平均化,经营理性化,一切都趋于平淡,哪有什么一夜暴富的好事。一切都得渐渐积累,而穷人既没有原始的资本,又没有经营的经验,致富还特别心切,步子慢一点就颇不耐烦。
    不耐烦就容易冒进,冒进的结果是好人牺牲,敌人高兴,你那点可怜的资本,几下就玩完。结果穷人的一本万利,最终演变成了一本一利,甚至是一本无利,还是好梦一场。
    富人的出发点是万本万利,在此基础上,如果做得不好,可能只是万本一利,如果做得好,也有可能万本亿利,总之没有本是不行的。
    穷人是想得多做得少,富人则是“悄悄进庄,打枪的不要”,埋头做事,少说多干,收获不管是大是小,总会有的。穷人即使有钱,也舍不得拿出来,他总怕钱飞了,又回到穷日子去。
    穷人舍不得鸡肋
    很多人想变成富人,他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而是不敢真的那么做。
    总是有太多顾虑,面对未来的许多不确定因素,他不去想一万,总去想万一,越想越可怕,结果无数的可能性就在这种犹豫和等待中化为乌有。
    人在应付生活中的各种危险时,常常凭着经验和本能,不用思考就能作出选择。比如,你不会去站在不稳的石头上,也不会把手伸进火里。之所以这样,就因为你有过痛苦的经历,小时候有很多血的教训。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的情况是很少的,烫过一次手你就不会再去玩火。失败是一种宝贵的经历,它会让人得到经验,变得聪明。
    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犯错误的恐惧。
    很多人总是担心创业失败,又失去了现有的稳定收入,落得个俗话说的偷鸡不成倒蚀一把米。
    所谓的稳定收入是很多人行动的障碍,犹如人生的鸡肋,说到底还是反映出缺乏自信。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靠薪水永远只能满足生活的基本要求。老板之所以雇你,不是要让你发大财的,也不是要和你共同富裕,如果他挖不出剩余价值,雇你等于零。
    所以最终,要创造自己的幸福,还得靠你自己。
    民间有一种捕猴子的办法,在一块木板上挖两个洞,刚好够猴子的手伸进去。木板后面放一些花生,猴子看到花生就伸手去抓。结果,抓了花生的手紧握成拳头,无法从洞里再缩回来,木板成了一块活生生的枷锁。猴子就这样紧紧抓着它的花生,被人轻而易举捉去。
    可怜的猴子!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太缺食物,把食物看得太重了。
    缺钱,穷人往往就会把钱也当成一种负担。钱这种东西对人们都有着巨大的诱惑,如果过分看重,那可能就会造成人们生活重心的偏移,让人们忽略一些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来自iPhone客户端53楼2017-04-22 12:36
    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54楼2017-05-02 13:30
      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55楼2017-05-06 01:05
        收起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56楼2017-05-06 01:08
          回复
            你没穷过你不会懂,
            你没富过你也不会懂
            你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和别人阶级不同的?
            有人说:
            当别人问我十一放假去哪里玩时,
            我才知道原来十一放假是为了玩的,
            我一直以为是用来回家收玉米的。
            穷不是缺陷和短处,却是限制
            限制我们发展 限制我们做决定
            限制我们做选择 限制我们冒险
            限制我们坦然表达 坦然索取
            但只要努力并坚持
            从贫穷里走出来的人
            会更懂得珍惜 更愿意奋斗 更容易满足。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58楼2017-07-04 01:00
            回复
              真正 牛 逼 的人往往很低调,
              只有没本事的人才喜欢 装 逼。
              现在很多人一旦有钱了就喜欢装 逼 炫富,可能这就是人性吧,不断去展示自己的不同和优越,博取周围人的注意,希望获得他们的认可。
              真所谓装 逼 无国界,像中东土豪们最喜欢的宠物,比如狮子、老虎、还有鹰隼等。
              有人炫富,最起码有炫富的资本,然而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人明明没有钱,想方设法的炫富,证明自己很有钱的样子。
              而有一些人明明很有钱,可是他们从来不炫富。
              有钱到一个什么程度?他曾经4年里就有三次登上了中国内地富豪榜的首富,在2016年的胡润富豪榜上他家族以1120亿排名第五。
              他就是娃哈哈的创始人:宗庆后。
              据说他一年一个人的花费不超过5万,曾经有网友拍摄到宗庆后乘坐高铁二等座出行。
              后来娃哈哈工作人员也证实了:“今天早上杭州东去义乌的高铁上,G2365。一等座车票不足,老宗就说和大家一起坐二等座了”。
              可能这就是富一代的作风,知道赚钱不容易,所以比较节省。
              像这样的富一代还有任正非,去年4月份,有网友拍到72岁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独自在上海虹桥机场排队等出租车。
              还有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他个人资产高达430亿人民币,但他的生活非常节俭,每天用来健身的毛巾用了27年。
              还有李嘉诚,他的创富人生颇为传奇,2014年的时候,他的净资产总值高达310亿美元,蝉联亚洲首富。
              他的生活也极其简朴,一套西装可以穿18年,就连皮带坏了也不舍得扔,一块1000港元的手表,他戴了十多年,不浪费是他一直坚持的金钱观。
              还有,“世界船王”包玉刚一张白纸五次用;吉利李书福很少穿500元以上的衣服,80元的皮鞋穿了很多年;郭台铭,午餐时分灯一律熄灭等。
              说有钱,他们比谁都有钱,但最可贵的是他们有钱却不炫耀,还能一直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人越是在炫耀什么,什么他的内心就缺什么,因为内心真正富足的人,从不炫耀拥有的一切!
              他不告诉别人读过什么书,开过什么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裳,买过什么珠宝,因为他没有自卑感。
              内心越是丰盈,生活越是素简!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59楼2017-07-04 01:47
              回复
                曾经我埋怨过社会,埋怨过命运,后来发现,埋怨没有任何意义,我埋怨,我诉苦,只能证明我是弱者,生活不会改变,也没有人怜悯,相反还会被强者吃掉!不想被欺负,或成为强者,或成为垃圾,永远都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社会原本就是动物世界,每天都在上演人吃人,被人吃掉的,永远是小人物,是弱者!
                为什么银行的大楼都豪华气派?不是他们喜欢奢侈,他们是为了打消人们担心携款逃跑的顾虑。
                为什么火车硬座那么简陋?不是他们不舍得花几个小钱,他们觉得搞太舒适了就没有人愿意 坐卧铺了。
                为什么超市物品有豪华包装?不是他们不懂得节约的美德,是引诱好乱花钱的顾客自己跳出来。为什么手机资费套餐如此复杂?不是他们不晓得简化的好处,他们是想把你的脑子搞乱。
                为什么电影门票为老人小孩打折?不是他们心肠特别好,他们是为了把更多的人拉进电影院。
                为什么制造商把家用电器的功能搞得越来越齐全?不是他们心疼你为你省事,他们是要把价格卖得更高……
                当你不了解一件事时或超出你思维方式时,头脑里面第一反映是这个是怎么操作的,那么你离成功也不会太远了,但你如果第一反映就是不信任的态度,那么你目前阶段还只适合于打工,因为那个是常规的,做生意本来就是在可能与不可能中间,凡事你想得不可能,那挣钱的可能也会变得不可能。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创意刚出来的时候都是被世人嘲笑的,飞机概念刚提出来的时候很多人嘲笑这是异想天开,比空气还要重的钢铁怎么会漂浮起来;微信刚开放的时候很多人觉得没意思,一款手机聊天软件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前几年我们还认为手机只是打电话工具,现在随便一款手游都已经月流水过亿了……
                所以说千万不要嘲笑那些异想天开的人,我们还在笑的时候,别人已经去做了。
                在现在这种社会,没有永恒的友情、亲情、爱情的,只有利益才是最实在的,你能给予我什么,当然的我也会给予相应的报酬了。如果是一方的利益受损,而另一方得利,就算再好的关系也会烟消云散的。
                好多人抱怨说,现在的市场环境不好,累死累活也挣不到钱,说如果生在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现在也是大富翁了。其实说这句话的时候,你就应该替自己脸红一下,我在这里敢打包票说,把你现在的记忆清除,把你丢到八九十年代去,你到现在也只会是一个在农村种田的。八九十年代青壮年算是最多的一代,钱真要那么好挣,为什么发财的也只是一小部分呢,任何时代都有机遇,也许等到10年后,你又在那里感慨为什么10年前不做那个项目呢,做了不也发财了,都是看到别人发财了,再来感慨自己,要都已知了,你还创业干嘛,直接买彩票不就可以了,一天中500万,那你一年也能挣18亿了。市场有竞争,就证明有机遇,要真是市场没竞争了,那给你一笔钱又如何呢,还不是很快就败光了,在生活中多去寻找更多的机会,有这个抱怨的时间,还不如想想我今天如何能想到办法挣100块来得更实际。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0楼2017-07-04 09:11
                回复
                  对于穷人来说,活着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很多人都会对你说,你穷是因为你自己不努力。你自己也会觉得很有道理,是嘛,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吃饭睡觉,偶尔有时间也就是打打游戏看看电影,为什么不把多余的时间拿出来读个书考个证学点金融和代码呢?为什么不去健身游泳打高尔夫拓宽自己的人际圈呢?
                  不知何时,“穷”和“懒惰”就这么被画上了等号,不光是肉体上的懒惰,还是思维上的懒惰,无数心灵鸡汤告诉我们,穷人不光是懒得学习懒得工作,还懒得拓宽自己的视野,转变自己的思维,在2008年之前,穷人们就没有眼光去买点房子投资什么的!却没有人老老实实告诉大家,就算在2008年之前,穷人们也是苦于养家糊口,哪里来的金钱和精力去投资房产?
                  这个社会很少有人真正仇富,更多的只是羡慕,人们在网络上纷纷把精英贵族称作“国民老公”和“国民岳父”,对于那些沉沦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缺没有半点宽容和理解,大家会把他们叫做“屌 丝”和“loser”,贫穷和弱小,反而成了原罪。
                  人们普遍认为穷人困境的根源在于他们自身,他们读书不够多,技能太少,品味不高,心态恶劣,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富有呢?如果他们勤奋一点,别人休息的时候,他们去加班兼职,别人娱乐的时候,他们去读书进修,只要勤奋聪明,怎么可能永远穷下去呢?
                  什么叫夏虫不可语冰,就是说,你对只能活一个夏天的虫子讲冰这个概念,它们听不懂,还要骂你是神经病。同理,你和讲我年薪千万是什么感觉,你和我讲精神生活贫瘠啊,穷得只剩下钱了啊,下午去打高尔夫还是去射箭啊,大约我也会气得冲你放一段:“一人我饮酒醉。”
                  当初王健林先生说:“先定个小目标,挣他一个亿”的时候,我脑子里立刻浮现的是晋惠帝,太监告诉他天下饿殍,穷人都在哭泣的时候,这位帝王说:“饿?那他们为啥不喝点皮蛋瘦肉粥呢?”社会的阶层固化,群族撕裂,大抵都是这么个情况,精英富人完全不理解穷是个什么概念,他们认为只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根本就不会有穷人;穷人也不会理解富人到底在考虑什么,就像那个笑话所说的——挑大粪的觉得皇帝拿着金扁担挑大粪,并且全村的大粪都归他一人挑。
                  穷人其实就和猫狗一样,活着已经不易了,他们每跨过一个台阶,都得和血统、基因、习惯、家庭做惨烈的斗争。你看着他们幸幸苦苦洗碗刷盘子扫大街做收银员的时候,正是你们读书健身与成功人士喝咖啡谈笑风生的时候。
                  他们的身体和脑子都被眼前的困境掏空了,70%的思维内存,都用于考虑他们下一顿的饭菜和下个月的房租,高一级的穷人,他们70%的思维带宽,也用于考虑怎么谈恋爱结婚,花钱买房子还房贷,甚至还要补贴那些远在农村的年老父母,他们有什么资格去考虑读书创业投资升级自己的人生?活着已经不易啦。
                  如今的舆论趋势还得继续污名化穷人,甚至得出“科研”结论是:穷人家孩子的智商就是要比富二代低!不光是懒了,还有笨,2016年,两位美国脑神经学家通过核磁共振的检查方式,研究了100名青少年的大脑,然后发现这些孩子大脑皮层的大小(特别是储存知识的区域),很可能与他们的家庭收入,有紧密关联。于是,他们进一步研究发现,那些家庭年收入少于2.5万美元的孩子(即美国穷人阶层),他们的大脑皮层,确实比家庭年收入超过15万美元的孩子(即美国富裕阶层),小6%。
                  可能这也是事实,因为在长期的阶层分化之下,穷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生理基础上就有着差异,从小饱经饥寒的孩子与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族小孩,那些从小要打工挣钱面对糟糕父母的孩子与那些从小琴棋书画读书修身的孩子,原本就不是一种人类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赡养人类》,就描绘了如此残酷的未来——富人和穷人的区别,比人和狗的差别都大。同时,贫穷还会降低人的决策能力。
                  2015年,《科学(Science)》发表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认为,贫穷会损害我们对选择学校、财务管理和生活做出决策的能力,贫穷带给人们的精神负担会让智商降低13个点。
                  穷人很难有长远的规划,也很难做出理性的财务决策,譬如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刚刚攒下1万元的时候,你猜他是会去存余额宝、存银行定期,还是回去咬咬牙买下一个iphone7手机呢?活在现实中的人们都会猜到现实会是什么样!他们做了很多糟糕的财务决策,但从长期来看,其中没有一个是大不了的。他们会这样想:“如果我永远都无法摆脱贫穷,那么,我多花钱少花钱,我斤斤计较还是寅吃卯粮又有什么区别呢?”反正他们也一辈子不可能在一线城市买得起房子。
                  贫穷是惨淡凄凉的,贫穷会切断人们对未来的想象。让他们只能像蜜蜂和工蚁一样机械而麻木地去生活,没有闲暇去思考现在做什么未来又该做什么。曾经有个美国女作家深入底层体验了一下快餐店女工的贫穷生活,她原本也以为她们的贫穷是源于她们的懒惰、麻木和缺乏理财能力,然而自己体验之后却知道——那真是夏虫不可语冰,何不食肉糜。因为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让她们损害了健康,疲累不堪,微薄的薪水根本不够去长期租房,付不起押一付三的房租,只能去饮鸩止渴住胶囊旅馆,她们哪里有资格去谈什么继续读书、理性消费、理财能力啊!
                  这位美国女作家叫做芭芭拉,她写的那本畅销书叫做《我在底层的生活》。世上能让人成功的只有资本,这个资本不光包括钱,更包括父母人脉、家产积累、身体健康、体力充沛、智力出色、相貌出众、受教育程度高,而这些资本和穷人基本都没有关系,就连体力充沛这一项,都需要成长期不错的营养水平、锻炼水平以及父母的基因遗传,所以就连体力,穷人也是比不过富人的。你常常可以看到你的CEO精力充沛为了一个项目几日不眠不休依旧神采奕奕,而你不过加班一晚上就全身酸痛如大病一场。有钱人大多身体好,这也是资本,一个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的身体怎么勤奋努力都是没用的。勤奋努力、读书奋斗就能摆脱贫穷,这话本来没有错,但许多人并有真正看清穷人的生活,因为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早已穷得失去了勤奋努力、读书奋斗得的资格。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1楼2017-07-04 12:28
                  回复
                    各大媒体批评王者荣耀时,
                    有没有为自己想过这个问题?
                    原创 (环球时报)
                    虽然我很反感王者荣耀但是我更讨厌那些以各种名义批评王者荣耀的人们,一个比一个虚伪!
                    这两天,一款名为《王者荣耀》的手机游戏遭到各大媒体的口诛笔伐。
                    不过,我却想从另一个角度说说这事……
                    作为一个80后,其实这代人对于今天《王者荣耀》遭到的“围剿”并不陌生。从小时候的游戏机,日本动漫,再到网吧里的《星际争霸》,《魔兽争霸》,再到《传奇》《魔兽世界》,几乎我们青少年时期所有火热的、非主旋律的娱乐消遣,都曾经被“痛心疾首”的“未成年人专家”以及父母们在各大报纸和电视节目上痛批过。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80后们并没有因为这些“精神鸦片”而垮掉。
                    而当年被主流舆论视为洪水猛兽的这些“精神鸦片”,成为了凝聚一代人的青春回忆和“情怀”,现在叫大IP,成为了新一轮经济增长点;还有的甚至成为了“竞技项目”,那些当年被痛斥沉迷的孩子也成为了职业选手,在“为国争光”。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极为鲜明的认知反差,原因也很简单:家长、大人以及那些批判我们的媒体,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想去了解我们为什么会“沉迷”这些所谓的“精神鸦片”,从他们连游戏的名字都能叫错上更能看出他们似乎都不知道他们在批判的到底是什么……
                    已经到了当年家长们年龄的我认为,家长们对游戏上网耽误学习的担心,只是一种战术勤奋而已,但这并不能掩盖家长在关心引导孩子上的战略懒惰。
                    家长们并不了解,当他们拿出一两个极端个案就把我们的爱好扣上“精神鸦片”的帽子批判一番时,我们却通过游戏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小伙伴,并在彼此的交流和倾诉中,在同龄人的理解和认可之中构成了我们特有的文化圈子和对很多事情的看法,这难道不是一种以互动为最大特点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中的学习和成长模式么?
                    在这个世界中,不看年龄和身份职业,只看你在游戏中的操守和技术,我们还获得了与在游戏世界玩耍的大人们平等对话和沟通的机会。这难道不是一种在更广阔的世界中进化三观的过程么?
                    这也是为何,即便我们随着不断的成长和现实的压力最终离开游戏,这都是我们最重要最难忘的一段回忆。
                    相信今天玩儿《王者荣耀》的很多青少年也是这样。他们所谓的沉迷并不是因为游戏是“精神鸦片”,而是因为那里有他们能够找到归属感的圈子和文化,可以在那里获得平等的对待与尊重。
                    作为一个曾经沉迷的网瘾少年,我想说一个个人的感受: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让人沉迷的“工具”总会不断的推陈出新,但成人的反对却几乎是一成不变的,而因为沉迷而沉沦的少年,也还总是那一类人。
                    另外,上面说了那么多,作为新媒体工作者,我最想说的是:今天新媒体时代,哪个做传播的主体,还在拒绝了解“《王者荣耀》们”世界中的话语体系,谁就无法与新媒体时代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群体沟通,也就更谈不上了解,更别说如何引导他们去认可和支持我们这些大人认为更加重要的“主旋律”。
                    100多年前,电力作为新生事物被当做了新能源,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开始说新媒体,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今天低头族们掌中的世界和电一样,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需要强调却已经无处不在的存在,它就是现代中国人生命的一部分。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2楼2017-07-12 01:03
                    回复
                      什么是「富人思维」?
                      小时候,我觉得有钱人都是纸醉金迷,而我们劳动人民才是勤劳勇敢正直的。但长大以后发现,事实其实往往是相反的。除了那些低素质的富二代或者暴发户之类的人,真正的富人,往往是很自律的,不仅工作认真,业余时间也会积极学习。近两年我接触的一些富人,大部分都有看书的习惯,在这个书店都要一家家关门的时代,能定期看书,没那么容易。
                      而恰恰是一些受教育水平不高,收入不高的穷人,里面很多人自律水平不高,喜欢赌博,没有什么储蓄的习惯,有钱就花完,不考虑将来。如果你在美国,就会惊讶地发现,穷人普遍都是大腹便便的胖子,而精英往往体型精干,发胖的少一些。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穷人都是不自律的,天道酬勤,只要肯努力,生活一般都差不到哪里去,但是如果一个人一直很穷,那说明大概是有些性格上的东西影响了他的生活。
                      我这些年辗转奔波,也算是经历了从穷到富的改变,身边也接触了很多富人。我发现富人和穷人最大的区别,并非金钱的多少,而是对财富的看法和理解。而他们成功的背后,除了运气之外,这种思维模式才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一、时间比金钱更重要
                      之前看过一段话,印象很深刻,说的是:钱能解决的事情,就用钱来解决;钱解决不了的事情,用时间来解决。
                      如果说这世界上存在一种称作为“富人思维”的东西,我觉得这应该就是典型的一种。
                      对于穷人来说,时间是不宝贵的,但钱是宝贵的,所以他们能用时间解决的,绝对不会去用钱。比如选择车票便宜但时间久,而且可能连座位都没有的绿皮火车。比如选择提前出发,花半个小时走路,而不是去打车。而对于富人来说,时间才是宝贵的,而钱却很富余,所以能用钱解决的事情,就没必要用时间。
                      曾经我看经济学相关的书的时候,里面有个例子印象深刻。说的是假如某人家里有个超级大的花园,他的草坪需要修剪。如果自己修剪需要两个小时,但他两个小时可以赚到1000美元。而如果他找人帮他修剪,只需要10美元。
                      如果我们是这个人,肯定是用10美元雇人来修剪,然后这两小时用来工作,才更合理。这背后也折射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价值。
                      而现实中,其实人们往往会低估自己的时间价值。有些人穷了一辈子,后来没那么穷了,但还是改不了以前那些省钱的习惯,从而虽然省了钱,但浪费了太多时间,最后钱不仅没有给他带来更舒适的生活,反而挤压了他用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时间。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生活过得更好,就必须清楚认识自己的时间价值,尽量多节约一些时间,用这些时间来提升自己,从而使得自己在将来获得强的赚钱能力,时间价值变得更高。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职场上晋升很快,或者做生意白手起家的人,都是十分珍惜时间的人,他们非常自律,不会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太多时间,能用钱解决的事情绝对不浪费自己太多时间,从而腾出时间来处理更重要的事情。
                      普通人很少会去思考时间的价值,因为每个人都有时间,无论是富翁还是穷人,时间都一样多。但其实正因如此,时间才更宝贵,因为金钱是可以通过努力而增加的,花完了还可以再赚,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而时间则是用完了就永远没有了,用一秒少一秒。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时间是远比金钱重要的东西。所以如何利用这宝贵的时间来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目标,如何提升自己的时间价值,从而节省更多的时间,是每个人都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二、时势造英雄,要选对行业
                      有人研究过过去20年的富豪,发现大部分都是赶上了因为科技或者政策而带来的行业风口。比如因为科技发展而赶上了互联网热潮的马云、马化腾等IT富豪,比如因为政策而赶上了房地产热潮的王健林等地产大亨,所谓时势造英雄,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如果马云没有做电商,如果马化腾没有开发QICQ,而是都选择了稳妥的行业,比如当老师,或者做公务员,也许他们依然会因为能力过人而得到体面的生活,但绝对不会获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古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可见选对行业对我们普通人的重要性。当然,对于现在这个人人平等的时代,不论男女,任何人都需要认真思考自己的行业,选择一个有前景的行业是关乎一辈子的大事。
                      在我未满二十的时候,新浪微博刚刚出现,我觉得这种新型的社交方式非常有意思,它脱胎于博客,但比博客更轻量级,更碎片化。以前的博客时代,撰写门槛高,能写长文的人才会被追捧,而微博则不需要这点,任何人都能通过碎片化的文字以及图片来展现自己,这意味着信息传递将会更高效,更多人会参与进来,这是未来的一个新的趋势。
                      后来我就开始玩微博,有意无意的也慢慢积累了不少资源。后来我觉得,既然有了这些资源,为什么不干脆利用这些来创业呢?于是我就注册了一个小公司,最开始的员工就只有一个人,慢慢变成两个,三个,更多。
                      期间经历过很长时间的困顿,我也一度怀疑我的选择是不是正确的。但后来随着微博的兴起,公司也跟着壮大起来,这证明我当初那步赌对了。
                      所以说,如果你想获得财富的大量增长,就必须寻找那种新兴的,正在快速发展的行业。传统行业不是说没有机会,但留给新人的机会很少了,头部位置是那些最早入场的人,你想要爬上去,只能慢慢熬资历,而且成长的空间极其有限。而新的行业意味着大量的空白,竞争也不会太激烈,唯一的缺点就是未来的不确定,即有可能会发展壮大,也有可能会像泡沫一样破裂。
                      但往往高风险意味着高收获,对于想要获得大量财富的人来说,只有放大风险,加倍努力,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三、钱只是工具,不是目的
                      前段时间跟一位大哥喝茶聊天,无意中聊到对金钱的看法。他说,有钱好是好,但钱这玩意儿多了也就那样,回想起来还是20多岁时拿1000块钱一个月的时候开心。
                      这位大哥四十多岁,身家过亿,说这话的时候很诚恳,我知道是他的肺腑之言。这种类似的话马云也说过,很多人都觉得是**。但其实到了他们那种程度,钱的多少,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区别,日常生活中能用钱满足的都能满足了,不能用钱满足的,再多钱都没用。
                      但这也引起了我的好奇,我就问他,大家累死累活都是为了钱,那你觉得钱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他说,钱就是一种工具,帮助你达成目标的工具。所以关键的你想做什么事,而不是赚多少钱。
                      我点了点头,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现在很多人其实缺乏对自己的了解,也没有人生目标,所以把赚钱当成是最重要的事情。但其实我们生命中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比如家庭,身体的健康,以及我们的理想和追求。
                      现在已经不是以前那种温饱都成问题的时代了,年轻人只要肯努力,虽然过不上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小康还是不难的。但现代人往往都会很焦虑,比如家里的房子不够大,车不够好,包不是Gucci、lv,孩子的学校不够好,钻戒不够大等等。
                      这些焦虑往往都是来自于攀比和被商家洗脑,有多少“必需品”其实只是商家告诉你的呢?对于我们来说,为了一块好表,一辆好车,一枚更大的钻戒,而节衣缩食,加班加点,熬得头发都掉了,值得吗?
                      如果物质带来的不是更舒适的生活,而是更大的压力,那是否是本末倒置了呢?
                      其实保持对于金钱和物质的反思,可以让我们了解生活的本质。我们要的是幸福感和自由,一定量的金钱可以让我们的生活获得保障,但如果追求超出我们消费能力的物质,追求不需要的更多金钱,我们的生活反而会变得更糟。
                      日本有一本名叫《断舍离》的书,认为如果想要获得一个清静舒适的生活,就必须斩断过分的物欲,舍弃那些其实我们并不需要的东西。
                      而当我们放下了对物质的痴念的时候,我们才会获得解放,从而去做那些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事情。
                      而这,才是金钱对我最大的启发。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4楼2017-07-18 23:56
                      回复
                        王小波先生(1996)
                        二十多年前,我在云南插队。当地气候炎热,出产各种热带水果,就是没有椰子。整个云南都不长椰子,根据野史记载,这其中有个缘故。据说,在三国以前,云南到处都是椰子,树下住着幸福的少数民族。众所周知,椰子有很多用处,椰茸可以当饭吃,椰子油也可食用。椰子树叶里的纤维可以织粗糙的衣裙,椰子树干是木材。这种树木可以满足人的大部分需要,当地人也就不事农耕,过着悠闲的生活。
                        忽一日,诸葛亮南征来到此地,他要教化当地人,让他们遵从我们的生活方式:干我们的活,穿我们的衣服,服从我们的制度。这件事起初不大成功,当地人没看出我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优越之处。首先,秋收春种,活得很累,起码比摘椰子要累;其次,汉族人的衣着在当地也不适用。就以诸葛先生为例,那身道袍料子虽好,穿在身上除了捂汗和捂痱子,捂不出别的来;至于那顶道冠,既不遮阳,也不挡雨,只能招马蜂进去做窝。当地天热,摘两片椰树叶把羞处遮遮就可以了。至于汉朝的政治制度,对当地的少数民族来说,未免太过烦琐。诸葛先生磨破了嘴皮子,言必称孔孟,但也没人听。他不觉得自己的道理不对,却把帐算在了椰子树身上:下了一道命令,一夜之间就把云南的椰树砍了个精光;免得这些蛮夷之人听不进圣贤的道理。没了这些树,他说话就有人听了——对此,我的解释是,诸葛亮他老人家南征,可不是一个人去的,还带了好多的兵,砍树用的刀斧也可以用来砍人,砍树这件事说明他手下的人手够用,刀斧也够用。当地人明白了这个意思,就怕了诸葛先生。我这种看法你尽可以不同意——我知道你会说,诸葛亮乃古之贤人,不会这样赤裸裸地用武力威胁别人;所以,我也不想坚持这种观点。
                        对于此事,野史上是这么解释的:蛮夷之人,有些稀奇之物,就此轻狂,胆敢渺视天朝大邦;没了这些珍稀之物,他们就老实了。这就是说,云南人当时犯有轻狂的毛病,这是一种道德缺陷。诸葛先生砍树,是为了纠正这种毛病,是为他们好。我总觉得这种说法有点太过惊世骇俗。人家有几样好东西,活得好一点,心情也好一点,这就是轻狂;非得把这些好东西毁了,让人家心情沉痛,这就是不轻狂——我以为这是野史作者的意见,诸葛先生不是这样的人。
                        野史是不能当真的,但云南现在确实没有椰子,而过去是有的。所以这些椰树可能是诸葛亮砍的。假如这不是耍野蛮,就该有种道义上的解释。我觉得诸葛亮砍椰子时,可能是这么想的:人人理应生来平等,但现在不平等了:四川不长椰树,那里的人要靠农耕为生;云南长满了椰树,这里的人就活得很舒服。让四川也长满椰树,这是一种达到公平的方法,但是限于自然条件,很难做到。所以,必需把云南的椰树砍掉,这样才公平。假如有不平等,有两种方式可以拉平:一种是向上拉平,这是最好的,但实行起来有困难;比如,有些人生来四肢健全,有些人则生有残疾,一种平等之道是把所有的残疾人都治成正常人,这可不容易做到。另一种是向下拉平,要把所有的正常人都变成残疾人就很容易:只消用铁棍一敲,一声惨叫,这就变过来了。诸葛先生采取的是向下拉平之道,结果就害得我吃不上椰子。在云南时,我觉得嘴淡时就啃几个木瓜。木瓜淡而无味,假如没熟透,啃后满嘴都是麻的。但我没有抱怨木瓜树,这种树内地也是不长的。假如它的果子太好吃,诸葛先生也会把它砍光啦。
                        我这篇文章题目在说椰子,实质在谈平等问题,挂羊头卖狗肉,正是我的用意。人人理应生来平等,这一点人人都同意。但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而且最大的不平等不是有人有椰子树,有人没有椰子树。如罗素先生所说,最大的不平等是知识的差异——有人聪明有人笨,这就是问题之所在。这里所说的知识、聪明是广义的,不单包括科学知识,还包括文化素质,艺术的品味,等等。这种椰子树长在人脑里,不光能给人带来物质福利,还有精神上的幸福;这后一方面的差异我把它称为幸福能力的差异。有些作品,有些人能欣赏,有些人就看不懂,这就是说,有些人的幸福能力较为优越。这种优越最招人嫉妒。消除这种优越的方法之一就是给聪明人头上一闷棍,把他打笨些。但打轻了不管用,打重了会把脑子打出来,这又不是我们的本意。另一种方法则是:一旦聪明人和傻人起了争执,我们总说傻人有理。久而久之,聪明人也会变傻。这种法子现在正用着呢。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5楼2017-07-18 23:59
                        回复
                          补64楼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6楼2017-07-22 20:47
                          回复
                            苹果公司,一开始像一家美国公司;
                            到了乔布斯二次归来的时候,
                            却像一家日本公司;
                            而今的苹果公司,更像一家中国公司。
                            (一)硅谷精神的代表——苹果公司
                            硅谷精神的代表就是极客精神。
                            什么是极客精神呢?用四阿哥胤禛的话讲就是,“在不能进取处进取”,而且还要有“捏沙成团的手段”。这个精神我们中国自古就有:林则徐早年有一副对联是: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没错,就是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感觉,就是我来定义新的高度,我来定义未来的样子!
                            比如,上世纪七十年代,电脑仍停留在满布晶体管、灯泡、开关和巨无霸的时代,这就已经是整个时代的最高峰了,然而乔布斯和沃兹却“山登绝顶我为峰”,结合电脑、屏幕和键盘做出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苹果一代电脑,改变人和电脑之间的关系,让电脑走出实验室,“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无论是早年的乔布斯、斯蒂夫·盖瑞·沃兹尼亚克、罗·韦恩组合,还是比尔盖茨、保罗·艾伦组合,以及后来的埃隆•马斯克都是极客精神的典范。
                            那时候的苹果就是一家地地道道的硅谷公司。
                            (二)后来,苹果经过乔布斯的基因改造之后更像一家日本公司
                            乔布斯受到两位铃木的影响,一位是铃木大拙,一位是铃木俊隆。其中铃木俊隆的12条准则是:
                            01.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情
                            02.慢慢地并谨慎地做事
                            03.彻底地完成它
                            04.少做
                            05.在事情之间留些空间
                            06培养一种仪式
                            07.为特定的事情分配好时间
                            08.花些时间在静坐上
                            09.微笑和服务他人
                            10.把清洁和烹饪变成冥想
                            11.思想什么是必须的
                            12.简单生活
                            这些准则成为思维方式融入到乔布斯的行为方式中,行走坐卧皆是禅,也渗透到苹果公司的经营之中:
                            乔布斯1997年回归后,第一件事就是砍掉了苹果75%的产品线,只专注于4款产品,其中主推一款糖果色的iMac一体机,其实就是一款核心产品iMac。
                            初见成效之后,乔布斯继续这里理念,在2003年,遵循少就是多的理念,推出了苹果电脑运营的音乐商店iTunes Music Store,该商店的推出为iPod制造出轰动效果。
                            接着到了2007年,苹果正式推出iPhone系列手机,只有两种颜色。
                            至此,乔布斯完成了对苹果公司转基因,为一个硅谷公司植入东方文化,那就是,专注、极致,少就是多。
                            从乔布斯二进宫之后,苹果始终保持一个核心的理念——保持最少的SKU。
                            事实上,到了2007年,苹果只有一个SKU就是iPhone,其他的都是对iPhone的延伸,什么iPad、iPod、iTouch。
                            如此强大的苹果,掌握了如此浩荡的资源,却把所有资源投入到一个产品上,孵化出iPhone这样划时代的产品也就不难理解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反观索尼公司,一个土生土长的日本公司,看起来更像一家美国公司,索尼的SKU,达到了惊人的2200个!
                            索尼的战线越来越大,利润越来越薄,每个市场份额占的越来越少,已经慢慢步入老年,成为僵尸企业。
                            (三)库克时代,苹果却更像一家中国公司。
                            再看看苹果在中国的表现:
                            自7月份入伏前后,苹果连续出手四次:
                            1】7月12日:投资10亿美元建设iCloud的数据中心,这是一份投名状;这也是苹果历史上第一次将用户的隐私交付当地政府做审查;
                            2】自7月14日起:开启了Apple Pay在华为期一周的大规模优惠活动,该活动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是 Apple Pay 自进中国以来前所未有的;
                            3】7月19日:新设置大中华区的总经理的岗位,并任命了高管葛越作为第一任总经理,而这个人的身份特殊,她是位女性,关键是一位华裔,除了大中华区总裁的身份之外,还有一个苹果公司高级副总裁,直接向CEO库克和COO汇报;
                            葛越将与苹果的研发团队和运营商合作伙伴密切合作,为 iPhone 和 iPad 开发新的中国特色功能,包括最近宣布的 iOS 11 功能:二维码支持、短信欺诈预防、以及使用电话号码来作为 Apple ID。
                            这跟之前在WWD2017大会上的中国特色都是遥相呼应的。
                            4】7月中旬在澎湃媒体透风:暗示要在30%的渠道费上开始妥协。
                            苹果为什么要向中国倾斜这么多政策,是因为在乎中国的收入吗,当然,但还不够本质。本质上是因为他们两个“臭味相投”,都在是全球化的受益者,都想继续全球化。
                            而美国不想!
                            美国正在反全球化,重新安排格局,让制造业重返美国,引起各国的抵触,妨碍了苹果公司的扩张,这与苹果的长期利益不符。
                            二战之后的美国,特别是苏联解体、中国加入WTO之后,逐步建立一个三层结构的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分别由消费国,生产国,资源国构成。
                            典型的消费国,比如美国,南欧的欧洲各国。
                            典型的生产国,是中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
                            典型的资源国,则是俄罗斯,中东石油国,巴西,澳大利亚,委内瑞拉等国。
                            美国作为全球化分工体系的最顶端,不仅负责向全球提供输出需求,还输出流动性和制度与技术方面的标准和协议,负责全球化的全局统筹与组织。美国输出的制度,由三部分构成,政治的维度上是联合国,经济和金融维度上面是全球货币体系。贸易维度上,是世界贸易组织,也就是WTO,外加航空母舰。这就是全球化生产与协作的顶层设计。
                            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这套模式玩不下去:科技和金融在收割红利,而底层的美国人干瞪眼,看着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现在的美国要让制造业回流美国本土,逆全球化而为之。
                            对于美国的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渴望的就是全球化,尤其对于苹果而言,更加渴望的是全球化。
                            在全球化这个问题,中国跟苹果算是尿到一个壶里了!我们相信他们的合作不仅仅出现在大中华区,会有更多的领域出现双方共同的利益,包括美国本土。
                            然而,每个公司天然带着自己国家的属性,苹果无论再如何像一家中国公司,毕竟不是,还没有到穿一条裤子的份上。
                            尽管作为一个科技公司希望自己的主权国家像中国一样开放,一样追求全球化,但毕竟不是。
                            从这个角度说,小米可能成为一个更大的苹果,因为只有公司意志符合国家主权意志的情况下,才能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7楼2017-08-03 02:19
                            回复
                              中国式穷人思维
                              文| 国馆
                              出处| 国馆(ID:guoguan5000)
                              (国馆,最中国的文化微刊。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
                              1
                              中国人曾经很穷。
                              墙上挂着一条咸鱼,一家人围着一盘咸菜扒拉着白饭。低头吃一口饭,抬头看一眼鱼,就算是吃着肉了。孩子忍不住多看了一眼,父亲要责骂他贪婪。有白米饭就咸菜,墙上还有鱼,已然是十分不错了。
                              还有更多的人只能吃野菜、草根,甚至是观音土。更有人互换孩子杀了吃……
                              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看天吃饭,不知道何时,
                              天灾人祸就会忽然降临。
                              普罗大众既穷困,又要时刻准备着无妄之灾。
                              勤俭节约,成了生存与生活的智慧,几千年不变。
                              2
                              如今,中国人富裕了,但是幸福指数并没有同等上升。
                              罗奶奶买了几斤香蕉,回到家发现有两根有点发黑,局部有点腐烂了,赶紧给吃了。看到剩下的都还好,舍不得吃,决定再放放。过了两天,又发现两根开始腐烂了,罗奶奶赶紧又吃了……
                              如此循环,几斤香蕉吃完了,但一根好的都没吃到。
                              喜欢做这样的事情的,可不只有罗奶奶。
                              肖大妈的儿子给她买了一件几千块钱的衣服。
                              每逢有亲朋上门,她都要拿出来展览一番,但就是舍不得穿。只是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穿几个小时,又赶紧脱下来收好。
                              直到有一次拿出来却发现衣服被老鼠啃烂了。
                              该吃的不吃,该穿的不穿,该用的不用……
                              很多中国人依然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这可不仅仅是因为还没适应富裕的日子。
                              这是一种习惯,一种思维,一种眼界,一种格局。
                              3
                              我们家离小镇大概五公里,步行一个小时。
                              父亲舍不得五块钱的车费,去镇上从来都是步行。冬春倒也罢了,40度高温的夏天,他照样倔强地顶着烈日一步一步走到镇上,再走回来。
                              我们劝他坐车,反而总是引来一顿教训。
                              终于一天,他因此而中暑,住院的医药费够两年的车费。满以为他会吸取教训,有所改变。
                              不曾想,他因为住院花了钱而更加变本加厉,甚至有重物在身,也不坐车。
                              父亲还有一个习惯,有病不看医生。
                              先是熬着,希望“过几天就好了”;如果熬不过,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小药铺拿药吃,甚至自己根据偏方配草药。
                              直到十分严重,才会答应去医院看正经医生。
                              但往往在这个时候,病情已经沉重,所花的钱是几倍。并不是家里缺车费或是药费。
                              他只是习惯了“坚持节约的传统美德”。
                              而且这种习惯固执而倔强,不可撼动。
                              肯定不止我一个人有这样的父亲。
                              4
                              固守勤俭的人,不论做什么事都非常注重省钱。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种心态叫“稀缺心态”,即你越觉得自己缺什么,就会越在意什么。
                              而事实却往往,你越在意什么,就越缺什么。
                              山东烟台的孙大爷年轻的时候经历过一段苦日子,“缺钱”在他心中已经根深蒂固。
                              哪怕现在儿女成人,生活毫无压力,他依然觉得自己很穷困,也担心将来会再次遭遇穷困。
                              “苦日子过怕了”的他,一直很节俭。
                              为了节省水费,孙大爷洗菜的时候总是草草了事,如果看着干净,他甚至不洗。
                              加上他又特别喜欢吃凉拌菜。
                              因为经常吃没有洗净的菜,孙大爷感染了黄疸型戊型病毒性肝炎(一种由进食为主要感染源的病毒肝炎疾病),差点因此而丧命。
                              最终住院费花了近七万元,才捡回一条命。
                              七万元,够孙大爷活两辈子的水费了。
                              “稀缺心理”会严重影响人的认知智慧,导致人们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因小失大。
                              这是一种典型的穷人思维,却也总是和“节俭”的优良品质同在。
                              5
                              因为地处三峡库区。
                              三峡工程蓄水前期,县城需要搬迁。
                              搬县城就需要大兴土木,需要很多建房子的砖。
                              我们镇上正好是两条河的交汇处,河沙堆积,是优质的建材。
                              有头脑的人去河里挖沙,打成砖,运到县城去卖。
                              有利可图,村民群起效仿。
                              政府觉得这是惠民的好事,愿意支持。
                              政府给一家垫资十万元,置办打砖的机械。但是这十万元要还,还有利息。
                              有个聪明的人算了一个账,县城搬迁大概也就三五年的事情,需要的砖总共就那么多。大家都打砖,最后一家肯定挣不了十万块钱。
                              于是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大坑,千万别吃亏。
                              大家交相称赞,并且庆幸有他这么个聪明人。
                              唯独老王例外。他找政府贷了款,买了打砖的机械。
                              十多年过去了。县城搬迁早已结束,但是县城的房价一涨再涨,房子建了一波又一波。连镇上的房子也如雨后春笋,一夜之间到处都是工地。
                              老王不仅还了政府的贷款,还扩大了砖厂的规模,机械日夜轰鸣。
                              政府为了规范,关闭了所有打砖的小作坊,全镇就剩了老王一家砖厂。村里身强力壮的劳动力都去给老王打工。
                              节俭的人心中往往只有一个想法:省钱。
                              为了省钱,就要算账,就怕吃亏。
                              算着算着,就容易只看到手里那点钱,而鼠目寸光,看不到远处。
                              省钱,反而失去了挣钱的机会。
                              6
                              还是我父亲的故事。
                              我们县是名副其实的老少边穷地区,国家贫困县市榜上排名前列。
                              同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父亲却能靠自己的勤劳和节俭比同村别的人有更多的储蓄。这让他颇为自得。
                              十年前,政府大力发展原生态旅游业,在各个乡镇成立旅游公司。
                              为了筹措资金,旅游公司有部分股份归村集体所有,号召大家入股、融资。
                              我舅舅找到父亲,极力鼓动他拿出那点积蓄去认购股份。
                              父亲不仅不为所动,还以老大哥的身份把舅舅教训了一通:“你就是从小没吃过苦,不懂得勤俭,老想着投机取巧的事情。我那点钱是一点一点攒的,得用在该用的地方。你也别多想,还是踏踏实实种地,过日子吧。”
                              老实本分,勒紧裤腰带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不作非分之想。这是父亲勤俭半辈子得出的经验。
                              舅舅没有办法,以个人的名义借走了父亲的积蓄,认购了股份。
                              十年的时间,舅舅每年能坐收相当可观的分红,如今在县城大街上有房,有车,有产业。
                              而父亲那点可怜的积蓄早也不知道被消耗了在何处。
                              节俭的人,总是特别懂得劳动的辛酸,所以对劳动成果尤为珍惜。
                              他们总是要把劳动所得看得紧紧的,省了又省,减了又减。
                              但他们的小心谨慎,使得他们总是只懂得珍惜过去的,却看不到未来的。
                              只知道怎么可以尽量少把手中的钱花出去,却不知道如何投资获得更大的汇报。
                              最终影响的是选择、决策的格局,决定的是最终的高度。
                              7
                              1998年金融危机,席卷整个亚洲,影响全世界经济数年之久。
                              中国当然不能幸免。
                              为了复苏经济,政府出台政策,极力拉动内需,不惜投入四万个亿。
                              然而,老百姓的自然消费却始终疲软不给力。
                              很多老百姓不是绝对缺钱,而是愿意将钱存在银行。
                              因为大家对过去的苦日子心有余悸,不得不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地把钱存起来,防范于未然。
                              而这些存起来的钱,都是从眼前的日子里一分一分扣出来的,每一分钱上都写着“节俭”两个大字。
                              节俭是我们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一直被称之为美德。
                              但是,现在它正在抹杀很大一部分中国人的幸福。
                              没有存钱,心里不踏实。
                              存了一万,想存十万;存了十万,还想存一百万……
                              不敢吃,不敢穿,不敢用,极度缺乏安全感。
                              然而,抓不住现在的生活,快乐与幸福该何处安放?
                              8
                              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见了面,两人都很高兴,便攀谈起来。
                              美国老太太说:“真是开心啊。住了六十年的房子,今天终于把钱还完了。”
                              中国老太太说:“我也很开心。存了六十年的钱,终于可以买房子了。”
                              这是一个笑话,却很能说明问题。
                              这代表的是两种消费观念。
                              美国老太太代表的是典型的工业社会、商业社会的消费心态;而中国老太太崇尚的则是农耕文明勤俭的消费观念。
                              时代变了,我们已经迈入了工业化、商业化的时代。我们的消费心态需要随之改变。
                              深层次的道理不说。
                              国家、社会需要我们适度消费。有消费,有流通,经济才能发展。
                              我们自己也需要适度消费,生活才有情趣。
                              9
                              刚刚摆脱贫穷的我们很矛盾,容易走上两个极端。一边是暴发户式的狂喜,极尽奢侈之能,毫无底线炫富。
                              一边是沉浸在贫困的惶恐中不能自拔,挣再多的钱也不敢花,存再多的钱也得不到安全感。
                              我们要学会和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适度消费。
                              能吃馒头的不必刻意吃糠咽菜,能吃鱼肉的不需天天白饭咸菜。
                              多吃新鲜水果对身体好,多穿新衣心情美。
                              买得起名牌的尽管买,但不用炫耀;买不起名牌的别逞强,也不用自卑。
                              勤俭自然是美德,铺张浪费绝对是可耻。
                              但是自己挣的钱自己花也是光荣。
                              最重要的是,量力而行,不抠抠搜搜过日子,
                              开开心心享受眼前的生活。
                              而一味节俭,坏了生活的兴致,不值得。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8楼2017-08-10 14:39
                              回复